对构建新型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的探讨
2021-08-16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
□ 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 姜 明/文
推进民航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民航适应新时代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民航强国的现实需要。当前,“四型机场”建设和“智慧安保”的稳步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在航空安保工作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也给航空安保从业者践行新理念、学习新知识、适应新应用带来了革新和挑战。对于在新设备的使用、新技术的运用上,人的因素凸显,如何实现“人、机、管、环”匹配更适应、更协调、更充分,以满足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上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航空出行中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民航人在安全理念、管理制度、工作程序、设施设备等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适应性和业务能力。同时,从历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和安全隐患统计看,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和产生安全隐患的原因,人的因素也较为普遍。其中人的安全意识、规矩意识、岗位技能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培养提升人的安全、规矩意识、业务知识、技术能力以及加强资质能力管理都是极其重要的。
2019年9月28日,我国在国际民航组织(ICAO)第40届大会上,高票连任一类理事国,这是我国第六次连任。作为国际民航组织的一类理事国,我国一直积极的落实国际标准和措施,一直致力于加强安保培训工作。目前,我国有十支航空安保专业队伍,近十万从业人员。航空安保领域责任重大,专业需求高。因此,培养合格的航空安保专业人员关系着中国民航的持续发展。目前,局方出台的多部规章中均明确规定了人员培训要求,依法需要接受培训的对象覆盖了企业负责人到一线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培训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推动了我国的航空安保培训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安保队伍建设,提升人员专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现行的航空安保培训也存在不足,如针对性、实效性,专业性、系统性不强,与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情况。培训和人员资质管理上较为粗放,优质资源缺乏共享,整体性较弱。这与满足民航高质量发展以及适应新形势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需要对当前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弊端进行分析,探讨新型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建构的必要性及工作要点。
当前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监管方来看现有监管模式难以满足实际培训的需要
现有监管模式难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动态管理和精准监管。主要原因是随着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行业发展变化不断加快,在“放、管、服”的要求下,航空安保监管对象不断增加和多样,监管链条不断外延和细分,监管范围不断扩展和叠加,行业生产经营模式不断变化,事中监管任务日益繁重,在监管队伍编制不变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对民航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的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的全范围监督管理,即对所有单位的全部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更不能完全做到对每个单位从培训方案(大纲)制定修订、培训课件制作完善、师资管理、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考核、培训评估、培训人员记录等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督管理。因此,培训监管工作有待创新,需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来提升监管能力。
(二)从民航企事业单位来看现有培训机制难以实现培训与生产紧密结合
首先,民航企事业单位人员用工形式多元化,安保培训对象涉及多部门和多岗位,培训要求和内容各有不同,普遍存在教员数量不足或者能力水平不高,教案课件和培训材料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形。其次,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统筹不足,负责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一人多岗,精力和能力做不到对本单位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全范围、全过程实时动态质量控制。第三,对于外训协作的培训机构信息了解不全,培训效果不能实时审验,因此,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法定自查和质量控制往往流于形式,需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来提升自查和质量控制能力。
(三)从行业协会来看现有的培训管理模式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行业协会组织存在对民航安保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的掌握不充分,对航空安保管理和运行的实际情况掌握不完整等情形,对于其组织的培训在内容上是否与法律法规标准要求的一致,培训的效果是否与工作实际需要相匹配性,培训对象的个人培训记录是否完整等,因监管力量不足、手段落后等多种原因,监管方基本不能完全清楚和掌握。因此,需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来加强监管方对行业协会的航空安保类培训的指导,增强培训效果和品质,提升参加培训人员能力。
(四)从培训机构来看现有的运行模式难以发挥引领促进作用
培训机构组织的航空安保类培训是否按照法规标准要求建立了相应培训大纲,其组织的培训使用的课件内容和师资是否合规,培训的质量控制是否到位,哪些培训机构是符合条件的,一般情况下监管方并不完全清楚,只有在有限的行政检查中了解部分情况,其他单位和个人更难获得相关信息。因此,需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来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监管,实现全范围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督管理。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将培训机构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布,既有利于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有选择、针对性及时参加所需培训,提高能力和效果,也有利于社会监督,提升培训机构的培训品质。
同时,上述问题还会对人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以及利用数据分析提升安保培训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是不利于人才资源的共享和流动。首先,航空安保师资力量没有统筹管理,资源利用率不高,没有实现全行业共享。其次,人员培训记录没有统筹管理,如果人员在行业内流动后,其个人培训记录不能保持延续,新的用人单位对其培训经历不了解,不利于培训管理的针对性。因此,需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来加强师资力量共享受和便捷人员流动与后续管理。
二是不利于统筹数据分析持续提升安保培训质量。如果行业内的各类培训计划、培训大纲、培训课件、培训记录等信息没有得到统筹管理并长期保存,监管方及相关单位就不能有效结合事件调查、行政检查、安保测试等发现的问题,对现有培训的情况进行大数据分析,切实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有的放矢,实施精准培训,不断改进培训和提升品质。因此,需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建设来加强培训信息分析研判和应用,以信息驱动培训真正做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构建新型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构建新型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是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17年国际民航组织制定的全球航空安保计划(GASeP),把“培养安保文化和人员能力”作为五大关键优先成果之一,来加强全球航空安保建设。在国内,《中国民航安保十四五规划》《中国航空安保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也提出了系统提升安保文化建设和安保培训,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积极进取和专业的员工队伍,实现民航安保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以民航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推动安保文化与人员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技术创新与管理模式变革、持续优化民航安保法治与监管体系”为总目标,以及公安部《关于创新完善新时代公安人才发展机制的意见》人员培训和能力提升为总要求,紧紧围绕民航局冯正霖局长有关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等工作要求,以科技手段创新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程序,构建起局方、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培训机构、培训教员、培训人员“六位一体”的科学规范、开放透明、高效可行、品质可靠的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落实监管严管、企业自主、行业自律政策,充分发挥航空安保培训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行业安全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新型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的工作要点
当前如何结合国家及民航“十四五”规划的工作安排,打造适应民航高质量发展的航空安保培训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建设:
一是建立起法规层面的培训方案(培训规定、大纲)、培训课件等资料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行业内各单位和个人及时了解和掌握法规标准所规定的培训要求和内容,促进相关单位及时有效对标,并共享优质教案课件和培训资料。
二是建立起民航企事业单位培训大纲、培训课件、安保教员、年度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培训考核、课程评价)、个人培训记录信息共享和研判预警机制,实现局方对辖区各民航企事业单位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全范围、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督管理(切合非现场监管和远程监管);同时实现民航企事业单位对自己的人员培训和资质能力管理全范围、全过程实时动态质量控制。
三是建立起行业协会安保培训大纲、培训课件、安保教员、培训评估(培训考核、课程评价)、个人培训记录信息共享和研判预警机制,实现局方对行业协会安保培训全链条的指导。在行业内共享其培训计划,有利于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及时参加所需培训。
四是建立起培训机构培训大纲、培训课件、安保教员、培训评估(培训考核、课程评价)、个人培训记录信息共享和研判预警机制,实现局方对培训机构安保培训全范围、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督管理(切合非现场监管和远程监管);实现培训机构对自己组织的培训全范围、全过程实时动态质量控制。同时在行业内共享培训机构目录清单、年度培训计划,有利于有关单位和个人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参加所需培训。
五是建立起培训师资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发布并动态更新行业师资信息,方便民航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根据自身实际挑选、聘请培训教师,实现具备不同教学特点、业务专长的培训教师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促进师资共享,发挥规模效益。
六是建立起个人培训记录共享与自由流动机制,使个人培训记录保存工作由以往的单位保存为主,转变为行业统一保存,实现“事随人走”,方便人员在民航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自由流动,有利于个人培训记录保持延续和完整。
七是建立起培训大数据分析研判机制,充分利用培训管理体系记录的各类长期保存的培训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和综合比较,寻找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和短板,发布局方年度培训计划指引,引导实施精准培训,不断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三个敬畏正是人的因素在民航安全生产中的真实写照。紧紧围绕人的因素,充分利用新科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探索和创建出“6+1”安保培训管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切实推进安保培训管理能力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人的因素在安保工作中的最优化,真正打造出政治可靠、业务精湛、保障有力的民航公安(空警)、安检、护卫、安全员、质控、消防等十支队伍,更加有效地助力民航持续安全、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