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与实践进展

2021-08-16孙国翠武小娟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论文素质计划

孙国翠,武小娟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自提出以来,受到学者与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成果涌现。近年来再次成为部分高校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便于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实践,本研究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实践进展现状,旨在推动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一、研究概况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成果较多,只有从研究人员、研究类型等多个维度细致梳理,才能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较为综合和全面的认识。

(一)研究成果

截止到2021年5月,笔者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总库查到期刊论文109篇,学位论文5篇;后又从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上补查到相关期刊论文37篇;共计151篇(年度分布详见表1)。

由表1可知,国内最早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成果发表于2002年且仅有1篇;2003年有4篇,2005年后开始逐年增加,2004—2012年每年均在7篇以上,2010年达到最大值18篇;2013年及以后,相关论文发表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每年有5篇左右;2017年有所回升后,但其后3年每年仅有2篇。总体来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实施的十余年间,虽然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相关论文无论是年度数量还是总量都还不算高。

表1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成果数量分布

至于接受论文的期刊情况见表2。不难发现,学报载文占1/3(含《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北大核心]3篇)。且经过研究发现,其中仅有3篇论文刊载于核心期刊。因此,有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论文质量相对较低,仍然需要学者潜心研究相关领域。

表2 登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论文(除5篇学位论文)的期刊情况

除学报外,多家教育类期刊和其他类型期刊也均刊发了大量有关“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论文。共有51篇论文被《中国高教研究》《高教探索》《中国青年研究》等教育类刊物刊发,其中12篇发表于核心期刊。

然而,针对性如此强(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主题,却有近二分之一的论文发表于学报和教育类刊物之外的其他刊物中,包括《经济师》(北大核心)《新闻与写作》(北大核心)《人间》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群体以及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真正感兴趣的读者平常难以接触到的刊物。

(二)研究人员

“大学生素质教育计划”是以提升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旨在通过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关课题的研究人员几乎全部来自于高校(除作者单位没有标明的论文以外),包括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从论文作者的具体身份来看,相关课题研究尤其受到了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从教人员的关注。而在教师中,又有来自教育方向、管理方向等方向的研究人员;除此之外,学生也发表了数篇相关论文。

由表3可知,除作者研究方向不详的论文以外,多数论文均出自于高校管理人员和教育方向研究人员。受到前者(多为院系部党委书记副书记、团委/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等学校行政岗位工作人员)关注,原因在于他们是素质拓展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相关研究成果正是他们在工作与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受到后者(多为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等研究方向)关注,是因为2002年起全国发起“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而他们对此具有极强的知识敏感度,因此进行了大量研究。

表3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论文作者情况

(三)研究类型

表4清楚地展示了151篇论文中,有21篇研究是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21篇研究的是高职院校(高职学院、专科学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另有99篇虽然没有明确标明,但其结论应该是两类高校都适用的。

表4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研究分类情况

表4也从侧面有力地论证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相关课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因为笔者在逐篇分析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时,发现在相关领域侧重于理论研究(共43篇)的论文数量少于实践研究(共70篇)的论文数量。

理论研究方面,相关论文较多。如吴起华发表于《中国高教研究》(北大核心)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融入职业设计指导初探》,首先阐释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职业生涯指导的内涵,紧接着分析了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融入职业生涯指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为二者的融合寻找到了一条合理途径。张旭晨在研究中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包含的基本内容、特点与关键,实施的基本步骤与应有的管理机制,以及实施该计划的现实意义等问题。冷婧如、夏泉发表于《经济师》(北大核心)的《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保障性因素》,从理论方面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制度和规范提出了一些具体和详实的建议,包括创新观念保证、组织行动保证、程序规范保证、标准统一保证、物质经费保证和社会认同保证六个方面。

实践研究方面,笔者通过“个案”实践研究和“面上”实践研究两方面进行了归纳整理。“个案”实践研究是针对某一高校,或者分析“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情况(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而找出解决办法,如朱健梅、向仲敏、李卓慧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调查及对策——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通过对特定学校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成就与局限,进而提出优化方案;或直接介绍、分析某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成果及经验,如潘小俪、刘晓东针对高校共青团普遍存在的问题,介绍北京科技大学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采用的“六给模式”为特色的创新性做法。“面上”实践研究则是面向所有高校或某一类型的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情况作总体分析。如蒿鹏、梅丽主要通过网上搜索、网站访问、电话咨询、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对目前我国全部1909所高校是否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行了调查,并从全国调查数据分析中发现了当前存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的范围较小、深度较浅、方法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还有大量论文采取“混合研究”——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研究。在“混合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分量基本持平。如朱爱胜在其《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一文中,既研究了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简称职技高师)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现实意义,同时又结合职技高师的实际情况,对具有职技高师特色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再如李唯在研究中,一方面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四个特征,另一方面又通过面上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全国高校在实施该计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主题之一:什么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关于论文内容,笔者在整理了151篇论文后按照不同的研究主题,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要梳理并“摘要性”地组织在了一起(鉴于论文中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观点笔者优先介绍来源于核心期刊的论文),以实现较清楚地呈现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目的,并为笔者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背景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国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2003年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培养拥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应运而生。同时,该计划也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迫切需要、服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适应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需要而提出的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体系”。[1]而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也呼唤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提出。素质教育的“简单化误区”“形式化误区”以及“做法上的误区”,[2]这都需要高校提供第二课堂,弥补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按照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的培养和综合性的开发”。[3]该计划“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内容涵盖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4]具体表现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观念教育’为核心的德育教育”“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求是教育”“以‘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的情商教育”“以‘全民健身’运动为核心的健康教育”“以‘形象素质’为核心的审美教育”“以‘培养特长’为核心的个性教育”“以体现‘集体精神’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和“以培养‘主体精神’为核心的创造性教育”。[5]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特点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其他课外活动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为达成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目标,按计划、有指导地实施活动,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它具有“全面性”“全程性”“导向性”“自主性”和“系统性”[6]等特点。

(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义

高校适应新形势提出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其重大意义。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广泛实施该计划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高校而言,是高校党团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是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帮助大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发展个性、掌握多项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7]

(五)“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探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认识高校实施该计划的重要价值。首先,“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体表现为该计划“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其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其“内容的丰富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认证的导向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以及“对象的全员性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最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时若能坚持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打造品牌特色项目,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将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8]

三、研究主题之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可行性

戴绍松借助大学生综合测评的相关内容,从目标、内容、操作程序以及相互作用四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就目标而言,二者均旨在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就内容而言,综合测评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一些加分项目如科研创新、社会工作、实践能力等,和素质拓展计划涵盖的六方面内容几乎可以互相呼应;就操作程序言,二者都采用自下而上的评选办法,一般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然后依次为班级或年级评议、院系审核、相关职能部门复核;就二者的相互作用而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三级认证体系、完善的认证机构和认证规则,可为综合测评提供诚信可靠的评价基础。

2.必要性

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其必要性。其一,我国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同际竞争力,就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拓展计划是主要抓手;其二,各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种合理、全面的有效载体和机制,以推动素质教育工作具体化、有形化、系统化,在促使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取得实效,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此找到了解决方案;其三,改革开放后,大学生逐渐表现出重才轻德、功利性变强等问题和情况,这就必须通过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法来解决;其四,为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就需实施该计划在内容上拓宽高校共青团的活动方向,在外延上延伸高校共青团的活动形式。[9]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原则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进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需坚持四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同时,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要注意五大点,即素质训练要根据每个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注重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导航设计选择相应的素质拓展项目,注重开放性;要注重整合校内、校际的资源,满足每一位大学生的素质训练需求;要注重推动新颖有吸引力的素质拓展训练成项目化运作,让学生来自主选择;要注重把握不断发展的时代需求,形成动态的跟踪素质训练体系。[10]

(三)本科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1.存在的问题

因大学生数量较多、素质拓展认证情况较为复杂,班级素质拓展小组在工作中对计划理解不透彻、组织活动具有盲目性和申报项目变简单化等问题,而学生在参与活动时,存在被动性和操作素质拓展网上认证系统时不熟练等问题。除此之外,基础平台的建设稍显薄弱,支撑平台和主体平台功能不够健全,机构建设功能不足,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配套文件,素质拓展队伍单薄;过多强调素质拓展训练,但职业设计指导和网上认证工作亟待加强;素质拓展学分制工作体系有待增强,对素质拓展方案的规划、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够;素质拓展证书以及内容没有与团中央推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保持一致,权威性不强,在社会特别是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不高;校内外资源整合有限。

2.实施途径

针对本科院校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根据理论研究提出了众多解决办法。高校必须紧密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实施该计划,通过建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体系和规范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等方法增强其实效性。部分学者则根据实践调查结果,向外推广所研究高校实行的一套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如北京科技大学实行“六给模式”,即给学生六套资源,包括给学分、给经费、给教材、给网站、给荣誉和给证书,促使该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建立了两个“一体两翼”的工作格局,即“以教务部门为主体,以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组织为两翼”和“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以学生会、社团为两翼”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四)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

1.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第一,学生参与活动时功利性强,部分学生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时间安排而盲目参加活动,参加一些时间较短、获取素拓学分较为容易的活动,甚至有学生根据是否能获得素拓学分来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活动;第二,专业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素质拓展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出现人文素质类与专业素质类拓展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尴尬局面,也导致素质拓展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仅凭个人经验指导活动,科学性不强。缺乏客观评价与专业指导,从长远看,学生难以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有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宗旨;第三,认证过程繁琐,认证工作量大,出现班级认证工作小组疲于应付的现象,可能导致初级认证失败,影响素质拓展项目的进一步认证;第四,与专业课程联系少,使得一些活动形式单一、层次不高、内涵欠缺,不能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现有些学生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

2.实施途径

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在进一步整合、深化学校第一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有效推进该计划,以德育工作为核心、以学生生涯规划为主线、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第二课堂为载体,以组织、制度建设和基地建设为保障,丰富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全面有效实施。[11]该计划的基本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侧重六方面的拓展内容,即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方面,侧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意识;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方面,侧重课程设置改革与学制结构调整;在“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方面,侧重培养技能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在“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方面,侧重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文素养;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方面,侧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在“技能培训”方面,侧重强化毕业生核心竞争力。[12]就领导该计划实施的主体而言,“应成立校、系两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包括‘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领导小组’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学校的组织机构应由学校分管领导牵头,团委、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各系作为成员单位,全面负责指导、推进全校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工作和素质拓展证书的最终认定,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应设在校团委,以便于工作的开展。各系‘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由各系党支部书记或主任兼任组长,由团总支书记、教学秘书、团总支副书记、系学生会主席组成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直接指导各团支部开展素质拓展证书的记录、认证核实及管理工作。”[13]

猜你喜欢

论文素质计划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暑假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