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的14位关工人讲述忠诚与担当

2021-08-16

中国火炬 2021年7期
关键词:勋章关工委社区

他们是29位“七一勋章”获得者中的14位关工人。

他们,是关心下一代事业的骄傲。

他们,是关工人的楷模。

来自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他们,

闪亮的勋章挂在胸前,

至高的荣誉,无上的荣光。

致敬,功勋党员!

学习,关工榜样!

马毛姐

石光银

林丹

王书茂

吕其明

周永开

王占山

廷·巴特尔

黄宝妹

王兰花

孙景坤

魏德友

艾爱国

买买提江·吾买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马毛姐:渡江战役第一船 今日勋章挂胸前

获奖理由:

闻名全国的“渡江英雄”

毛主席为她题词“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我不怕死!我会划水!我会掌舵!”1949年4月20日的夜里,14 岁的马毛姐倔强地跳上了解放军第一批渡江的一条突击船,成为渡江战役中年龄最小的船工。在那个炮火连天、子弹呼啸的夜里,马毛姐和她大哥横渡长江6 趟,共运送了3 船解放军到达南岸。

“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第一批突击队员安全送到对岸,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她的右臂被敌人的子弹击穿,马毛姐顾不上包扎,咬着牙拼命划桨。“冲过去,把对面的敌人消灭了,我们穷人就能过上好日子。”就是这朴素而坚定的愿望,支持着像马毛姐一样的老百姓支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授予马毛姐“渡江特等英雄”称号,记一等功。

1951年,马毛姐赴京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毛主席还请她去家里吃饭。“毛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是毛主席写在送给马毛姐的笔记本上的珍贵话语。

“你这么小就这么勇敢,不怕牺牲,很了不起,但不要骄傲,不要翘尾巴。”回到家乡后,马毛姐始终牢记毛主席对她的教诲,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每一份工作。1990年,马毛姐退休后,经常义务到机关、学校、工厂去作革命传统报告,同青少年分享渡江战役的情形和毛主席接见她的有趣故事。用她的亲身经历教育现在的孩子要感党恩、跟党走,不能忘记历史,要建设好未来。

今年3月28日,86 岁的马毛姐回到家乡安徽省无为市刘渡镇马坝村。乡亲们得知马毛姐回“家”,非常热情。马毛姐也在已“变化太大”的家乡给孩子们和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热爱共产党,没有共产党,穷人就过不上好日子。”

从贫苦渔家女到红色精神传承者,马毛姐对党的坚定跟随从未动摇:“我们义无反顾地要和共产党一道走。”

(安徽省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王书茂:守卫祖国海疆 渔民的身份战士的心

获奖理由:

为国护海的模范

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王书茂上次与习总书记握手是在2013年4月8 号。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视察潭门海上民兵连,与他亲切地握了手。习近平总书记对潭门镇海上民兵连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他们要再接再厉,为维护我国领海主权作出更大的贡献。

1985年潭门海上民兵连建立,王书茂即成为首批民兵。作为副连长,30多年来他先后组织民兵抗击台风120 多次,救援渔民600 多人,积极投身南海维权,执行岛礁建设、驱离非法入境外国船只等重大任务。王书茂回忆,“有一次从南沙返航时,台风打坏了20 吨的小船。两个同事牺牲,我的骨头也被打断,就这样在海上漂了七八天,没东西吃,只靠一点点淡水维持生命。”

王书茂说,潭门海上民兵连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就是为守护好这片“祖宗海”。

王书茂从小就跟随父辈闯“三沙”,为海军部队提供了许多周边国家占领我国南沙岛礁的形状、结构以及水文、气象等重要信息。1997年东门礁施工中,他与60多岁的父亲王诗伦及18 岁的儿子王振锦一同加入施工队伍,一家三代共建东门礁。这些年,他带领群众造大船、闯深海,发展休闲渔业、建起海洋民宿,实现共同致富。

2019年,王书茂先后为琼海市职业中专学校、潭门中学等多所学校的师生作《南海陪伴我成长》主题报告。作为关工委成员的他通过改革开放成就和他们家祖孙三代守卫南海的事例,告诉学生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自觉捍卫南海主权和国家主权,以实际行动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我是共产党员,我将守护好这片海,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被海上强烈的紫外线晒得黝黑的王书茂说。

(海南省琼海市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王占山:历经百战的老兵 永续红色传承

获奖理由:

战功赫赫的百战老兵 情系国防事业,

倾心传播红色革命基因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辽沈、平津、衡宝、两广、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这6 次大名鼎鼎的战役,王占山都参与其中。1953年抗美援朝金城反击战守卫“408.1”高地的战斗中,时任某团七连三排长的王占山带领全排英勇作战,在眼、腿等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坚持战斗4 昼夜,打退敌人2个排2 个营的轮番进攻,顶住了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先后打垮敌人38 次反扑,歼敌400 多人。战后,王占山荣立一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国际勋章”,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战斗英雄”称号,他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就是这样一位从硝烟战火中走出来的老英雄,退休后的王占山,又走上了关心下一代的战线。他深知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和党的伟大,也深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作为军分区关工委副主任,王占山先后担任10 多所大中小学校校外辅导员,他精心准备授课内容,为学生们开展 “继承发扬光荣传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等专题辅导,和学生们面对面地交流,让红色基因渗透到孩子们的心田。据不完全统计,27年来,王占山先后撰写讲稿80 多份,深入学校、部队、少管所、企事业单位等作报告300 余场(次),联系和组织军训60 余次,受教育和受训人员达10 万余人。他先后捐款捐物2 万余元,资助20 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先后担任5 个劳教所的“共教共育辅导员”,帮助10 多个失足青少年重新走上人生正轨。

“比起那些长眠于地下的战友来讲,国家和军队给予我的荣誉已太多,还是让给他人吧!”面对荣誉,王占山总是这么说。“人离休了,思想不能离休,革命精神不能离休。”王占山始终以党的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搞特殊、严管子女、服务群众、关爱青少年,真正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

(河南省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王兰花:习总书记为我授勋 我激动得睡不着觉

获奖理由:

群众心中的“活雷锋”

把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为毕生事业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6月29日授勋仪式结束后,《中国火炬》记者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王兰花。“我很激动!都睡不着觉!”说起参加授勋仪式的感受,王兰花依然沉浸在兴奋和幸福中。“习总书记亲自颁发给我‘七一勋章’,我很高兴,非常激动,无比自豪。有付出就有成绩,有耕耘就有收获。”

当记者问起王兰花回去后的打算时,王兰花说:“回去以后,我会继续一如既往地把我们这个志愿者组织做大做强,做更多的志愿活动。让更多的青年朋友、爱心人士参加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对关心下一代,我们要多做实事,让娃娃们积极向上、年轻有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大家和谐、友爱、共同进步。”“我要把勋章带回去,放在我们新扩建的‘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中心里。”王兰花说。

从7 人的志愿服务队,到现在6.5 万余人的“兰花芬芳”志愿者服务队伍,71 岁的王兰花和以她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已经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一张闪亮名片。

16年来,志愿者们在王兰花的带领下为需要帮助的困难、患病、残疾人家庭提供爱心援助,义务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开展治安巡逻、文明出行、交通疏导。除了这些,他们还格外重视对困难孩子的帮助、对青少年的教育,定期到幼儿园、小学、社区开展道德讲堂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宣讲等活动。“我们对关心下一代是有责任感的,我是裕西社区关工委的成员,娃娃们是祖国的未来嘛,要更加用心的。”王兰花说。

王兰花,这位普通的老人,用她的付出和爱,传递着温暖、善良的力量,让一座城市充满了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深厚情感。

(《中国火炬》融媒体报道组)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艾爱国:这是属于千千万万技术工人的荣誉

获奖理由:

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我国焊接领域“领军人”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现在,71 岁的艾爱国依旧每天骑自行车来到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的“艾爱国大师工作室”,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焊接技术传授给年轻的继承者们。他穿着工作服,俨然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工人。

有人问他:“作为焊接大师,您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生活上却几十年如一日的朴素,您这是依照的什么标准?”艾爱国回答:“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

艾爱国始终记得,1959年,他的大姐入党时,全家那过年一样的喜庆气氛。艾爱国说:“我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家里有5 个孩子共8 口人,没有党建立新中国,我们这个家都不知道如何存活下来。”1968年,18 岁的艾爱国被招工到湘钢。临行前一晚,父亲与他促膝长谈:“当工人就一定要当个好工人,既要钻研技术,在思想政治上也要追求进步,争取早日入党。”

怀揣着对党的感激和父亲的嘱咐,艾爱国走上了焊花铺就的焊接技术创新之路。

1982年,经过3 个月努力,艾爱国突破技术难关。1984年,艾爱国被评为厂劳模。1985年,艾爱国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艾爱国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等行业攻克技术难题400 多个,改进工艺100 多项,申报国家专利6 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 项。

退休前两年,艾爱国成立工作室,主要带徒弟。有人劝他,不要把什么都教给徒弟。艾爱国不这么想,下一代是希望、是未来,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早在1998年,他就去湘潭市社会福利院看过孩子们。这几年,他更是经常到学校、工厂为青少年作讲座。艾爱国常说,徒弟技能比师傅好,证明师傅教徒有方,是一桩美事。湘钢技师、高级技师、高级工以上级别焊工,80%跟艾爱国学过技术。

“我要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艾爱国说。

(湖南省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石光银:全国治沙英雄 把功勋记在青山上

获奖理由:

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

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的“治沙造林展览馆”里,来自定边县白泥井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参加由县关工委组织的党史教育活动。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正指着一幅幅老照片,向孩子们讲述家乡沙漠变绿洲的故事。这位老人,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

“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无婆姨,有女不嫁海子梁……”一场风沙,能把新入地的种子吹得颗粒无存,把茁壮的秧苗吹得秆断叶无。亲历过这些,石光银坚信,如果不治沙,这里将永远陷在贫困的漩涡里。

1984年,石光银毅然辞掉原定边县海子梁乡农场场长的“铁饭碗”,卖掉家里的84 只羊和1 头骡子,踏上愚公移山般的治沙之路。那些日子,石光银吃的是被风吹得又干又硬的玉米馍,喝的是沙坑里澄出来的沙糊糊水,种苗全靠人一捆捆背进沙窝,风吹、日晒、沙子烤,嘴上起火泡,裂血口,脸晒得黢黑,眼里布满了血丝。他带领乡亲们三次奋战狼窝沙,用“障蔽治沙法”使树木成活率达到80%左右。看到从沙窝里出来时如同“野人”般的石光银,妻子心疼地放声大哭。

治沙30多年,石光银带领乡亲们造林25 万亩,农民人均收入现已达到三四万元。他成立的陕西石光银治沙集团有限公司,如今也发展起多个涉沙产业板块,包括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牛羊养殖场、脱毒马铃薯组培中心、蔬菜大棚等,带动了2000 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深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光银仍然奋战在治沙一线,他家里是三代人治沙,他的孙子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林业。1973年入党的石光银表示,生命不息,治沙不止。造林治沙和生态保护是持久工程,要一代接着一代干。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吕其明:授勋仪式上他伴着自己创作的音乐走进人民大会堂

获奖理由: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

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劳动人民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1930年5月出生的吕其明,是在新四军队伍这个大家庭里长大的。他的父亲吕惠生是一位革命烈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国捐躯。吕其明10 岁随父参加新四军,15 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火中且歌且行的难忘经历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两条他认为最重要的体会:第一,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他为电影《铁道游击队》所作的插曲。当年讨论电影配乐时,有人提议学苏联影片用西洋乐器。一向温和的吕其明严肃指出:“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看过很多游击队员,他们身穿便衣,头扎白毛巾,是普通百姓。因此,绝不能把那种洋腔洋调强加在这些人身上,依我看,要让他们弹土琵琶,才合情合理。”为纪录片《大庆战歌》配乐,他来到冰天雪地的大庆,与石油工人们同吃同住,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体验生活;给纪录片《鞍钢在建设中》配乐,他又在鞍钢生活了近两个月。

退休后,吕其明仍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弦乐合奏《龙华祭》都是他离休后献给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们的力作。他以一个普通党员和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瞻仰学习,寻找创作灵感。创作期间,他早上五六点准时伏案,晚上八九点甚至更晚都不停歇,每天写作十几小时。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雨花祭》诞生了。

多年来,他的代表作《红旗颂》在许多重要场合被无数次地演奏。这次“七一勋章”授勋仪式上,勋章获得者们也是伴着《红旗颂》步入人民大会堂的。有人建议他收取版权费。吕其明笑着回答:“我是新四军小战士出身,是党把我养大的,就好比爹娘要用我的东西,我会管他们要钱吗?”

(上海市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廷·巴特尔: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 戴上勋章依然要当个好牧民

获奖理由:

扎根牧区近50年,

使当地牧民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1976年,廷·巴特尔的父亲——延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如拉图雅知青点,大家普遍认为,廷·巴特尔肯定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知青们都想方设法回城了,只有廷·巴特尔选择扎根在这片北疆草原上。

当时生态条件差,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连年干旱,草场退化严重,经济落后,牧民生活十分贫困。廷·巴特尔积极响应保护生态环境的号召,加大草场保护和建设,把自家草场全部围封,在全旗率先开展了划区轮牧。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减羊增牛的畜牧业养殖法,也就是“蹄腿理论”。

他算过这样一笔账:1 头牛和5 只羊的经济价值相同,1 头牛有4 只蹄子,而5 只羊有20 只蹄子,4 只蹄子和20 只蹄子相比,当然是20 只蹄子对草原的破坏力更大,而且牛吃草时卷着舌头吃,不会对草的生长造成影响。羊吃草时用蹄子刨着草根吃,对草场的破坏严重。过去,牧民们普遍认为拥有白云一样的羊群是牧民的命根子,然而,牧民的命根子不是牲畜而是草原啊。

为了实践“蹄腿理论”,减羊增牛,巴特尔率先将自家400 多只羊卖掉,全部改养肉牛。实践证明,这不仅使草原得到休养,而且恢复了生态,牧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升。牧民们都说: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作为萨如拉图雅嘎查主任,廷·巴特尔兼任着关工委主任。给青年致富带头人做培训、传经验,他毫无保留,还经常到学校作草原生态环保宣讲。

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富裕村,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大大增加。牧区修了路、通了水电,家家住上砖瓦房,开上了小汽车,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

(内蒙古自治区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孙景坤:用这枚勋章告慰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们

获奖理由:

永葆革命本色的战斗功臣

是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公而忘私崇高品质的典范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20世纪90年代初,辽宁省丹东市关工委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邀请到一位退伍老军人为青少年讲述战斗经历。在宣讲现场,听着老人的讲述,大家才知道,这位老军人竟然是曾经南征北战,在上甘岭战役立过一等功的大功臣!这位深藏战功半个世纪的老战士就是孙景坤。

96 岁的孙景坤腿中还有没取出的弹片,每晚只能垂下小腿才能入睡。但曾被老人收藏起来的军功章,记录着他在战场上的英勇。

1952年10月26日黄昏,孙景坤所在的357 团在炮火支援下,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占领了161 高地。刚刚带队从战场上抢运下来8 个伤员,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的孙景坤又接到了在20 分钟内送8 箱手榴弹和2 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的命令。饥饿疲惫、每箱重达90 斤的弹药、敌人子弹严密的封锁……面对这些,孙景坤二话没说,带队通过了封锁区,与战友们一起,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完成了坚守的任务。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孙景坤荣立一等功。

1953年,孙景坤荣获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受到金日成将军的接见。同年,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成员,孙景坤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

1955年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家乡山城村务农。他在生产队当了20多年队长,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建设乡村。改革开放以来,孙景坤组织村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小组。他把自己分到的40 亩地,分给了五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最大的功臣是那些留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孙景坤总这么说。为了让孩子们记住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孙景坤开始参加关心下一代活动。30年来,他经常到部队、学校,给青少年讲述战斗经历、革命传统,把抗美援朝精神传下去。

(辽宁省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买买提江·吾买尔:党给我们这么高的荣誉我很激动

获奖理由:

与“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先进模范

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买买提江·吾买尔从3 岁开始,就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感情。买买提江·吾买尔总说,他是在党和政府的培养、支持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犹如家人般的感情,激励着他带着大家把布力开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好。

买买提江·吾买尔在1981年开始担任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因身体原因回家休养。2006年布力开村被列为社会治安集中整治重点村。当年,村民向县工作组提出“继续让买买提江·吾买尔给我们当书记吧”。此时的买买提江·吾买尔身体不好,家人都劝他不要接这个“烂摊子”,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村民和党组织信任我,让我再挑重担是一件光荣的事,我不能当逃兵。”

召开党员大会,领着全村49 名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推行党员承诺制,理出了村集体土地承包、村财务开支等8 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买买提江·吾买尔深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我们是党在最基层的代表,一定要替党守住阵地、建好阵地。党员是党支部的手指头,没有他们党支部就攥不起拳头。”

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 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络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 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买买提江·吾买尔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领奖的那一刻,他神色庄严,将奖杯高高举起,他是为村里的乡亲们在领奖。“荣誉全部我拿了,老百姓拿啥了?老百姓把荣誉全部给我了,我给他们给的(东西)少,这辈子都给他们干也值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林丹:做小巷当家人进人民大会堂

获奖理由:

社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军门社区位于福州市中心繁华地段。作为老城区,这里硬件条件并不亮眼,却因优质的社区服务而闻名。居民们都说,这个社区有爱与和谐的气氛。在这背后,离不开“小巷总理”林丹多年的付出。

每个除夕夜,林丹几乎都在社区值班。2021年春节也一样,参加疫情防控会议、守小区出入口、代买生活用品……深夜十二点多,她还在接电话。处理完大大小小的事情已是凌晨两点多。这是林丹50年社区工作的一个缩影。

“社区的工作抓好两头,即一老一少,社会就安定了。”这是林丹做社区工作的深刻体会。她是军门社区党委书记,也是社区关工委主任,对社区里的老人,她悉心照顾,对社区里的孩子,林丹细致用心。

她健全社区关工委组织,通过“小三级网格化”,完善了社区关工委、社区网格、网格关爱员三级组织网络,五老网格员成为社区网格的情况信息采集员、思想道德宣传员、人身安全守护员。五老网格员定期入户走访青少年,做到“有困必帮,有难必助”。

“孩子放学没人管怎么办?”军门社区双职工家庭比例大,孩子的接送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林丹反复琢磨,在2007年9月,率先在福州市开辟了社区“四点钟学校”。2014年3月,通过林丹多方打听、筹集经费,军门社区和鼓楼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创办的全市首家公立少儿托管中心——“阳光朵朵”正式启用。

传统节日,林丹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文艺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林丹邀请老红军、老战士来社区为孩子们讲故事,还亲自当红色演讲员;帮扶困难孩子,她帮助辖区36 名困境学子圆了“大学梦”。

如今,军门社区工作法已成为了全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和新时代群众路线生动实践的先进典型。林丹也在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传授社区工作的要义。这次,带着“七一勋章”回来,她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依旧沉甸甸的。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周永开 群众心中的好干部 用实际行动感谢党授予的勋章

获奖理由:

一生追随党、赤诚为人民

是群众心中的“草鞋书记”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新中国成立前,他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一顶草帽、一双草鞋,走遍县里的大小村落,“草鞋书记” 的美名被当地群众传颂;离休后,他驻守深林,一守20年,把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他就是今年93 岁的周永开。

早在1990年,周永开就开始做关心下一代的工作。2005年至2016年,他一直是达州市关工委顾问。他发起组织了“巴山渠水共产主义运动友好学校联谊会”,大力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他以巴渠12 所红色学校史实为蓝本,组织拍摄了《巴山教魂》电视教育专题片,编纂了《热血》系列丛书,成为达州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读本。“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有了这种传承,才使得巴渠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加清楚地了解过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周永开说。

周永开在母校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化成小学倡导设立“共产主义奖学金”,用于奖励优秀骨干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现已颁发17 届,先后奖励师生近400 人。2018年,他再次向这两所学校捐赠10 万元。

周永开对孩子们慷慨,对自己则极苛刻。每一笔捐款,都是他和妻子省吃俭用省出来的。他至今仍住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职工宿舍。沙发破了,就拿布遮盖;椅子坏了,就用绳子固定;一套蓝色中山服,他穿了几十年。

周永开曾动情地说:“人总有‘走’的那一天,我给家人多次说,我过世以后,既不要坟也不要碑,就在花萼山给我种一棵树,我生前爱树,死了就让树来陪我,我在树下做底肥。我给党组织多次说,我要干干净净地来,干干净净地去,将来离世之后还要捐出我居住的房子、余下的存款和自己的遗体,以此回报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

(四川省达州市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黄宝妹:新中国第一代劳模 织就光荣献给党

获奖理由:

新中国纺织工人的优秀代表

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在“七一勋章”授勋仪式上,黄宝妹又一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不是她与总书记的第一次见面。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来到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杨树浦水厂滨江段人人屋党群服务站,同服务站工作人员和居民交流,黄宝妹就是其中之一。总书记对黄宝妹说,你是新中国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要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总书记的嘱托,黄宝妹牢牢记着。

作为杨浦区“金色夕阳”老干部正能量工作室先锋组成员,她经常应邀前往学校向孩子们宣讲,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在旧中国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和新中国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幸福;畅谈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孩子们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还在B 站的“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当起了主播,青年人在线上倾听她讲党和国家走过的峥嵘岁月、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奋斗故事,很多年轻网友为她发弹幕点赞。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劳模,黄宝妹那双精于纺织的勤劳双手,从未停止过劳动。

1958年,电影《黄宝妹》在全国放映后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们说我拍电影成功了,可以考虑从影当明星,不用再出苦力流汗。可我知道,拍电影只是一项任务。我的岗位,永远在车间里。”黄宝妹说。退休后,她曾到石河子市协助筹建棉纺厂,从厂房设计到设备购买,从人员挑选到技术培训,都亲力亲为。有人问她:“你既不占股又不领工资,那么辛苦做什么?”她回答:“党员是不退休的。”

用“up 主”的方式讲党史,成了90 岁的黄宝妹一个新“创举”。她说,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要靠他们去创造。而共产党人的信仰和精神力量,也需要由下一代去传承。她就是要发动年轻人一起来建设国家,只要精力允许,就一定会多讲讲。

(上海市关工委)

获得七一勋章的关工人 魏德友:边境上一石一草都是国家的 这是我一生中最自豪的时刻

获奖理由:

把家安在边境线上,为国巡边50多年

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党的光辉 照耀我胸前的勋章

无人区的广袤与寂静,让这里的时间更具摧毁性。也许,只有最坚硬的岩石,才能抵抗住草原上如刻刀般的寂寞。夕阳下,一位赶着羊群丈量边境线的老人走来,他叫魏德友,他在这里守卫了半个多世纪,他,就是边境线上最坚硬的岩石。

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魏德友要来回走8 公里的牧道去边境线,看有没有人员经过的痕迹。半个多世纪来,魏德友义务巡边达20 万多公里,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堵截临界牲畜万余只,未发生1起涉外事件。

“这是我和战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要守到自己动不了的那一天。”魏德友说。他没有退休的想法。儿女央求他回家养老,但一直没能说动。

现在,魏德友边境线上简陋的家,已成了当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教育基地。兵团关工委会组织周边学生来看望魏德友,听这位倔强的老爷爷讲他守卫边境线的故事,与他一同在边境线上升起鲜红的国旗。孩子们的到来,会让这片广袤的寂静之地出现短暂的热闹。这也成为自己的孙女孙子来看他之外,最让魏德友开心的事情。

魏德友是周边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学校邀请他去给孩子们讲课,一向沉默寡言的魏德友甚至有点犯愁。“我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我是一个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普通老百姓。一路走来,我亲身体会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越来越富强的现在。”魏德友想不明白,为啥这些通俗的话总能赢得孩子们一阵阵不停的掌声。孩子们看他的眼光里都充满着敬意。这让魏德友心里想着一定要为这些孙子辈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他和老伴刘景好商量着把省出来的3 万元捐给周边学校的困难学生。他依然每天起床后,第一时间升起家门口的五星红旗。然后,揣上老伴蒸的馍,赶上羊群,巡边去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关工委)

猜你喜欢

勋章关工委社区
金色的勋章
勋章闪亮映初心
赤水市召开企业关工委2018年总结表彰会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绥阳县关工委召开“评先”评审会
“六一”时光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