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德树人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2021-08-15胡霞叶克刘方洲杨学坤
胡霞,叶克,刘方洲,杨学坤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市,102208;2.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73)
0 引言
早在14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指导关系,其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具有持续性、全面性。导师制从国外引入我国后,在高端研究生人才培养领域普遍采用,导师的作用是侧重于在专业领域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普及,导师制的内涵也由学术领域的指导拓展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业等多元指导范围,通过导师与学生课余时间的密切接触,能够克服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对学生个体情况关注不细致,师生沟通交流不充分、不深入,学生有困惑找不到合适人、无人倾诉的无助感等问题,消除了师生远离的隔阂,拉近了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专业认同、教育理念认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而近年在一些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也陆续实施导师制,例如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相继探索实行了导师制,虽然方法不尽相同,尚在探索实践中,但都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在18~20岁左右,多是经过高考后的普通高中学生,心智还不稳定,对专业认知有限。在校期间,不时出现沉迷游戏、专业迷茫、理想信念缺失、同学相处障碍等各种问题。仅凭思想道德修养课上有限学时的教学,还是远远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情感。如何改变上述情况,培养出农业装备类高职学生具有健康的品格、热爱农业,有坚定的职业目标与远大的职业理想,有立志为农业服务的信念和吃苦耐劳的毅力,有改变农业生产落后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起了作为高职农业装备类教育工作者的深入思考,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对实施“立德树人导师制”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介绍该校探索“立德树人导师制”的育人模式的一些有效做法,总结实施“立德树人导师制”的效果。
1 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分析
1.1 学生心智还不成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普通三年制学生生源,入学年龄在18~21岁,一部分是经过高考后招进来的高中生;另一部分是学校自主录取的三校生(中职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高毕业生)。这些高职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或两个子女的家庭,自小在家人众星捧月般的宠爱环境中长大,有较强的个性,集体意识较淡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较弱。一些学生受社会不良环境、行为影响,如说脏话、屈“强”欺弱、自我利益至上、拜金等,或沉迷于游戏而荒废学业,这些学生在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很多不成熟的问题。
踏入高职院校后,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与职业了解不深,价值观及心智等还不稳定。在高职院校对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一定难度,集体住宿生活时同学相处不能包容,有感情纠葛以及对学业不感兴趣等多方面的压力与矛盾时,常感到困惑、迷茫、焦虑,无处排遣,此时若不能得到老师或长辈的及时引导和帮助,就会产生抑郁、消极、厌学、打架、留级、退学甚至出走、自残、轻生等现象,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幸福,对家庭、社会也是巨大损失,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缺憾。
1.2 对学生个性化的引导还不细致到位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多采用辅导员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也是这种形式。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分工是:辅导员负责纪律、出勤、思想教育等,班主任负责学习方面的工作。通过调研,发现仅凭当前的辅导员加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还显粗放:一是辅导员管理人数多(每个辅导员约需管理200名学生),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个性等心理心智的差异与变化;二是班主任多是任课教师,其自身的教学任务较繁重,关注班级多数学生尚可,顾及到全班每个学生的情况就很难了,受时间与精力有限的制约,难以发现有问题的学生。有些学生对班主任、辅导员也有避而远之的敬畏之心,很难形成推心置腹的朋友关系。由于不能及时化解学生遇到的人际关系紧张、学业迷茫、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就业忧虑等心理问题,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帮助的目标,因此高职生中出现抑郁、厌学、考试焦虑、留级、休学、退学、结业等情况,导致高职教育出现育人失效问题时有发生。
1.3 配备“立德树人导师”,助力学生成人成才
高职阶段实施导师制与本科生、研究生阶段的导师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所面对的学生,在年龄、学识、心智与认知等方面各有特点。
针对高职学生存在思想不稳定、心智不成熟、行为习惯尚需纠正、职业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等特点,将导师的指导范围由传统的学业指导,拓展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指导,在品德、生活、职业理想与人生规划等方面加以全方位引导、帮助,扶助学生逐渐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品行端正、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很有必要的。从学生入学起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个关爱学生、能指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家里手,在校三年期间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帮助、引导与教导。
“立德树人导师制”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导师是否胜任。需要选拔出有专业背景、关爱学生、有育人使命感、奉献精神的高素质教职工,担任立德树人导师。导师不只局限为专任教师,党政工团的相关高素质人员也可作为导师,构建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
为保证导师有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关注与帮助,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为1~5名。从高职学生入学开始直至毕业,导师与学生建立一对一的“亦师亦友、济危助困”密切关系,不仅在学业上指导学生,还在思想、生活、行为、情感等多方面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合作、做人和做事。通过持续、全面地对高职学生实施“立德树人导师制”工作,可以更好地贯彻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导师和学生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使得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活的温暖、教育的温情,为学生提供解忧排难的后顾之忧,减轻学生的焦虑,以及学业盲目、职业迷茫、精神萎靡颓废等情况,使得学生尽快融入到高职的学习生活中,避免在虚度时光中无所事事、荒废年华和学业。
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施“立德树人导师制”的做法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于2018年开始研究探索在高职学生中实施“立德树人导师制”人才培养方式。经过多次调研与研讨,制定出“立德树人导师制”工作方案。
2.1 指导思想
以教职工担任导师、义务奉献为前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导师指导下的高职学生个性化培养为抓手,培养学生成为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道德情操、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工作目标
在设施农业与装备1811班探索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导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持续、密切的关心、帮助与引导,使学生在思想品德、职业发展、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有明确清晰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发展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会做人、能做事、可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2.3 导师的产生
采取教职工个人申报与组织聘任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导师人选。
1)优先选拔任用符合以下条件的教职工。(1)有教育教学经历的优秀党员、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优秀教师等先进工作者;(2)师德考核优良;(3)爱岗敬业,自愿奉献;(4)厚德博学、关爱学生、责任心强。
教职工填写报名表后,由党总支确认是否符合相关条件,确定担任导师的人选。
2)学生选择导师。将每名导师的简历、专长等情况,制作成表格,发给2018级设施农业与装备的22名学生,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导师。
考虑到每个导师都有本职工作,指导学生属于义务奉献,为确保有精力和时间保障,每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在5名以下。对于学生选择比较集中的导师,在征求学生的意见后,经过党总支统筹协调,确定每名导师对应指导的学生名单。最终确定了14名导师与学生的一一对应关系。
2.4 召开导师与学生结对会
组织召开导师与学生见面会,确定双方的“亦师亦友”关系。
从新生入校后,就为每一位学生选配一名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有爱心和耐心的引路人,担当起导师角色。
2.5 明确立德树人导师的职责
1)在思想方面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重点,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哪里需要哪里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积极乐观的心理和信念。
2)在行为方面指导学生。以培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为目标,具有刻苦努力、发愤图强、不畏挫折、勇攀高峰的毅力和行为。
3)在学业方面指导学生。激励学生爱农务农,树立职业目标和理想,激发自觉钻研技术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并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毅力。
4)在人际关系方面熏陶学生。培养主动合作、团队协作、责任担当的积极心理情感,以适应毕业后与人打交道,成为能正常沟通交流的社会人的需要。
导师日常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密切关系,拉进与学生的感情,消除师生隔阂,做学生的知心人,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实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排忧解难,让学生感到教育的温暖,做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不是冷冰冰的说教。
导师每个月与每名学生至少有1次深入地谈心交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业、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运动行为,指导学生在职业、人生、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角色认知与胜任能力培养,并鼓励学生学好当前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中发挥作用。
每次导师工作都要记录在工作手册中,每学期末组织导师交流沟通会,以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升工作水平。
每学期,还要对学生发调查表,学生匿名填写对导师工作的效果及问题、建议,供党支部了解导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不断改进工作。
2.6 对导师工作情况的考核
导师的工作考核有:(1)每学期导师要制定出指导学生的计划(要求有目标、有举措),学期末有指导总结。计划与总结需交党群科备案;(2)导师每月至少与学生谈话1次(不少于30 min),有主题、有记录。学期末交党群科备查;(3)每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导师的工作情况,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对学生反映有问题的导师,予以解聘,重新为学生推荐导师。
3 “立德树人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导师们利用课余时间,每周与学生一对一谈心聊天,及时了解学生在思想、生活、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惑,并通过送书、送关怀、送帮助等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多种形式,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拉近了师生关系,增进了师生情谊,学生有了可以倾诉的知心朋友与兄长,感受到了来自学校的关心、温暖与帮助,避免了在学业、生活、交友、工作等方面的迷茫、困顿。使得学生们心态积极,精神振奋不颓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充足,不再盲目混日子,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了抗压能力、自律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
该班学生自从有了导师帮助后,心理抑郁、休学、退学、考试焦虑、专业信心动摇的情况都没有发生,因为导师的友善与热心帮助,解决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焦虑。例如,有的学生家庭经济不宽裕,但又有与学生攀比的虚荣心,整日无心学习,但又担心其他人笑话、瞧不起他,不肯主动与班主任和辅导员交流,上课精神不振,心理自卑,情绪焦虑。导师了解到这些现象后,课余时间推心置腹的一对一谈心,引导他不与同学比穿用,不以家庭条件好坏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讲靠自己奋斗脱贫致富、并且还带领其他人共同致富的案例,鼓励他靠自己的专业能力,改变命运,才是有价值的人生,同时帮助其联系到勤工助学的岗位,使其改变自卑以及攀比的心态,激发学习信心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在技术技能学习上下功夫、长本领,比学赶超。还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一心想帮助家庭解决困难,导师就引导该生积极锻炼身体,培养吃苦耐劳的毅力,走先参军,保国为家,退役后,再继续完成学业的路径。还有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对农业领域的就业有抵触心理,导致专业课程的学习无动力、无效果,混日子的心理作祟。导师就利用课余时间,带领该生去参观现代农业园区,参观草莓种植园、西红柿等种植园区,并请园区的理事长讲述创业历程,种植中用到酵素、无土栽培、立体栽培、环境调控等新技术,学生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前景,农业生产不在是低端无技术含量的产业,同样需要高新技术驱动,坚定了对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学好专业技术技能信念。
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立德树人导师制”是一种很有效的育人举措。设施农业与装备2018级的22名学生,在这三年高职生活中,没有一名学生出现厌学、留级,因违纪受处分的现象,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学生占到100%,并100%考取了职业资格证书。班级学习氛围浓厚,职业目标明晰,学生心态积极向上,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有两名学生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有两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其他学生都选择到相应的设施农业园区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坚定了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信心,例如北京极星农业有限公司、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元农业有限公司、北京华农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专业对口率达到95%以上。用人单位也反映毕业生的专业素养高,与人诚信合作,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发展计划,工作踏实肯干。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立德树人的导师制”的举措,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发挥了农业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为乡村产业发展输送了适用人才。
4 结束语
“立德树人导师制”,将导师仅对学业进行指导的范围,拓宽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行指导。通过选拔出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品德修养、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厚重的人生阅历积淀的教职工,担当学生的导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及时关注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温暖,人性的关怀,校园的美好,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培养抵抗困难与挫折的信心和勇气,树立明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行为、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成长为对自己、家庭、社会都有益的人。
在高职院校实施“立德树人导师制”,是贯彻德技并修的有效举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通过对“立德树人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引导与培养的有效抓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接下来将在后续的班级中继续实施,并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做实做细“立德树人导师制”的导师选拔与日常指导工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引航护航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