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歌曲《涉江采芙蓉》的艺术特征
2021-08-15张阳
张阳
二十世纪80 至90 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逐渐恢复和发展,新潮音乐、流行音乐不断地涌入,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成为这个时期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罗忠镕先生在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西方传统和现代作曲理论技术的不断研习、沉淀、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五声性十二音序列”的创作特点,为中国音乐的创新创作有着重要的贡献。
《涉江采芙蓉》是由罗忠镕先生以选自《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为歌词,采用十二音序列的作曲技法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这首作品将现代风格与民族风格完美融合,在十二音序列的编排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融入五声性音调的因素,呈现出了中国艺术歌曲特有文化内涵和意境。
一、十二音作曲技法与民族特色的融合
十二音作曲技法发展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种作曲技法将十二个半音放置在彼此平等的地位,为了避免形成调式的中心,其中一个音出现之后,若其他十一个音还未出现,则该音符不能重复出现。这十二个半音按照一定的规则编排成序列,以该序列为原型,变化发展其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的形式,并用这四种形式进行不同的移位,以此为写作材料来组织乐曲。
(一)古诗词作为歌词
《涉江采芙蓉》是流传于东汉末年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中描绘的人物形象是漂泊在他乡的游子,他走过长满兰草的水泽去采芙蓉,想要送给远在故乡的心上人,然而回首望故乡却是那么的遥远无际,两个相爱的人天各一方,游子深深思念着故乡的爱人和亲人,但却只能孤苦而又忧伤直至终老在异乡。整首诗表达了独在异乡的游子心中那淡淡的哀愁和无奈,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旋律发展及钢琴伴奏
整首作品可分为四个乐句,四个乐句以“起承转合”的旋律发展手法构写而成,恰好与十二音作曲技法中的原型、逆行、倒影、倒影逆行这四种形式相对应,作者采用传统民族音乐技法中的方整性结构与十二音序列结合,乐曲旋律的层次结构与诗句的情绪发展相符。
引子部分以原型和逆行序列为主要呈现,二分音符的低音和附点的节奏型持续两个小节,沉重的低音好似江边踱步的声音,将听众以带入以孤独、伤感为背景的画面当中。钢琴伴奏以不协和的二度音程关系、音符超越八度地跳进以及五连音和三连音的进行使和声的色彩发生了变化,将旋律部分自然地引出,体现出了整首作品的情感环境、整体气氛和意境。如谱例 1 所示:
图1 谱例1
起句的旋律音主要以大二度、纯四度、小三度的波浪形式发展,为旋律的五声性奠定了基础,钢琴伴奏则以较为忧伤、暗淡的色彩来烘托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且其音域符合语言表达的舒适范围,使旋律的发展与诗词朗诵时的抑扬顿挫相统一。
承句是起句旋律的逆行,旋律的起伏产生了一种若隐若现、徘徊不定的感觉,伴奏声部以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填补旋律声部长音的空白,两者对比刻画出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情感变化,曲折传神地表现出游子漂泊不定,不知该往何处去的无奈。
4 个小节的间奏自然地将音乐内容进行过渡。间奏第一小节是对承句感情表述的延续和想象,二分音符的低音持续进行,整个和声织体表现出一种紧张感,来表达音乐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间奏最后一小节和声逐步递进,将思绪拉回现实引出之后的旋律发展。如谱例 2 所示:
图2 谱例2
转折句是全曲音乐情绪的高潮部分,乐句中的旋律一步步趋向于高潮点,使用了全曲跨度最大的大六度,使旋律达到最高音后逐渐下行发展。
合句在转折句的情绪基础上渐渐回落,最后结束在一个长音。钢琴伴奏与旋律声部相结合,将音乐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的活动更加丰富地表现,表达出其忧愁、失落的思想感情。
旋律创作体现了作曲家对诗歌的独特理解,也是作曲家对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情感的体现。作品虽然采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但是旋律发展流畅,钢琴伴奏声部对旋律声部的衬托,彼此之间节奏型、力度和感情色彩的对比,使音乐的情绪逐步递进,并且具有分明的层次感,塑造出了诗中的人物形象,着重刻画了诗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活动,以一个不同寻常的音乐角度展示出游子由平静到激动,由激动到无奈的内心活动,真实地表达了漂泊在他乡没有归属感的游子,思念着故乡及家人却只能回首遥遥相望的哀愁。
(三)节奏与强弱的处理
作者对整首作品旋律节奏型的安排是按照五言律诗的节奏形式特点进行处理的,每一句都采用了五言律诗中“二三式”的音步组合方式,即“涉江/采芙蓉”,对称音步在前,非对称音步在后。旋律的节奏安排一般为:歌词中第二个字采用四分音符或二分音符,以此长音作为断词,其后非对称音步的两个字使用音符的时值相对较短,最后一个字使用二分音符作为断句。这种形式的处理使旋律节奏更加贴合诗词的节奏韵律感,并且能准确地用音乐描绘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为了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游子远在他乡的孤独和忧思,作者在音乐作品的强弱处理上非常细腻。第一、二、四乐句中,旋律较多使用p、mf 的力度标记,描绘出一种平淡而又幽远的情绪和气氛,第三乐句高潮点使用了f 的力度标记,全句所采用的是p—mf—f—mp 的力度变化和句尾“rit.”渐慢的速度标记,来表现此时游子逐渐激动的心绪和看到“漫漫长路”时逐渐跌落后的叹息。第四句中的强弱在p、pp、mp 之间变化使用,句尾使用了“mp”而没有使用“p”的力度标记,以“终老”表达了游子对现实的接受,对一切的释然。
二、无理而妙之处
古诗《涉江采芙蓉》中的无理而妙之处在于三个动词:“采”,“遗”(赠),“顾望”(回头看),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采了芙蓉送给心上人,可心上人却远在故乡,回头望故乡却在千里迢迢之外而无法看到,这一切看似徒然,但却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和情感,也只有真切的思念之情才会下意识地做出这些看似无理、荒唐的动作。古诗词的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使所描绘的物象清晰而形象。诗词语句对仗工整,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音韵,平仄之中富有着音乐之美。作者采用古诗词来谱曲,以古喻今,将自己的内心细致刻画,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怀相契合。将诗词与音乐融合为一个整体,在音乐旋律中,能够感受到诗词的语调、情绪的变化和发展,更能够体会到作曲者深刻的情感表达。
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的无理而妙之处在于运用了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十二音序列是无调性的,这种无调性音乐没有主音,没有音与音之间的从属关系,与传统调性音乐的审美相悖。在中国传统歌曲的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歌曲内容,旋律的发展要尽可能地去衬托歌词的含义。而《涉江采芙蓉》采用了服从数理逻辑的、固定的序列音旋律,没有对诗词过多的音符描绘,就好似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平淡、清晰、明了,表现了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体悟的同时,在情感上避免了过分浓烈、浪漫的表述。这种看似不符合常规的音乐,却以超高的作曲技巧将诗词、音韵、情感同时考虑,将其与之相适应的旋律艺术化地结合,使整首艺术歌曲的意境没有了限制和禁锢,演唱者和聆听者则需要更为丰富的想象和色彩的变化去填充,这便是这首歌曲的艺术价值所在。
三、结语
《涉江采芙蓉》作为中国第一首公开发布的十二音作品,是作曲家通过探索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成果之一,也是一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在于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罗忠镕先生探索运用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与五声性调式相结合的方法,每一个音都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在音乐本身具有民族韵味的同时,将其与诗歌的抑扬顿挫相对应,使得词曲贴合地合理而自然。十二音序列原本对称的结构形式与旋律发展的起承转合相糅合,使整首作品更具有层次的递进,与中国传统美学的“方整对称”相契合,体现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独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