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2021-08-15刘艳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生态

刘艳

(山西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人们所承受的生态压力愈来愈大。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其生态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足发展。开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教育,不但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更利于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1]。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还存在不足。目前,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正经历着深刻的厘革,高等教育也随之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方面应该转变传统的以灌输式、说教式以及理论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

一 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

(一)突出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教育

首先,马克思曾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教育应该突出人和自然辨证统一关系教育。其次,教育学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者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将敬畏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观点融入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中去,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必须遵照自然规律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再次,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生态观培育中。高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观,认识到自然界的其他存在物与人类一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存。培育大学生塑造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的生态消费观,努力维护自然界各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平衡。通过对大学生加强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并且让学生学会自主分析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2]。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观的教育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与基本的观点,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学生之时应强调“知”与“行”相关联,增添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环节。首先,高校在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应该注重将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与课下的生态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生态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态保护的重要作用,将书本中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走出书本与课堂的局限,鼓励自主学习。其次,高校通过开展生态实践观的教育应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主体的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生态保护的理论知识与生态法律法规,保证学生将生态保护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自觉参与各类生态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培养大学生生态实践的能力,还有利于形成一股“环保之风”。综上,对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关键就在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将所学的生态保护意识落实到具体的生态保护实践中。

(三)重视将人文关怀融入生态教育

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应该重视将人文关怀融入生态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传统的生态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难以获得学生的共鸣,造成大学生生态培养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我们应该汲取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文关怀融入高校生态观教育。其次,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生态观教育的另一个表现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每个大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机会。再次,教学活动要尊重个人差别。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生活的环境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各有不同,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教育对象接受程度的差异。

二 当前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增加生态意识培养难度

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时所暴露出的弊病,从纵向角度探究表明,传统生活观念和现代生活观念都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1.传统生活观念的影响。传统生活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恒久存在、浸染深切,源于传统生活观点根深蒂固的影响,致使大学生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并未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忽视自然,缺乏对生态危机敏锐的洞察力,这为生态意识养成造成阻碍。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地大物博,资源丰硕且人口较少,自然资源利用在自然界的可承受范围之内,并没有出现过生态危机,人们缺少对生态问题的全面认识,忽视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可能性,缺乏保护生态的概念,进而主动进行生态保护的行为也少之又少。现如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也日益严峻,各种生态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但传统观念的惯性的确阻碍了人类生态意识的形成[3]。

2.现代生活观念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资本主义国家将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产业转移到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为当地带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生态问题转移到了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其实,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就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通过牺牲自然资源来获取利益,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传入我国对我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也造成一定的困境。西方优秀生产力与其糟粕相继传入,资本主义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严重威胁着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资本家们不择手段地刺激消费,直接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资本;大学生们盲目攀比、寻求享乐,掉入“消费主义”的罗网,给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二重伤害。

(二)高校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上存在问题

1.生态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全面。目前,高校在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方面暴露出部分问题。首先,表现为生态课程内容不够系统全面。虽设有生态观的课程,但都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单独地设立生态教育的通识课,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课程的内容较为浅显,没有深刻剖析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缺乏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关理论的支持以及对缺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讲解。高校应该不断丰富和充实生态教育的内容,对传统生态教学内容深化和细化,开展更加系统全面的生态教学课程。

2.教育方式单一且忽略实践。生态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和具体环境的变化不断做出调整、与时俱进。一方面,我国部分高校开展生态意识培养的相关课程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善于接受新兴事物,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但高校传统的生态意识培养仅通过课堂上的知识普及和理论灌输,以及课后学生死记硬背的应试考核验收教育成果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意识培养,迫使学生被动的学习,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这也是教育中忽视了人文关怀力量的表现。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和无趣枯燥的学习内容,极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于出现逃避接受生态观教育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另一方面,部分高校长期以来将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割裂开来,忽略了生态实践教学,致使大学生生态培养流于形式,止步于课堂。同时,高校的社团组织也极少开展大学生的生态实践活动,仅将生态观的教育局限于口号宣传和相关知识的宣传。因此,大学生对生态危机的危害和严重性缺乏切身的感受,这也是生态意识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难以将生态保护意识转变为具体的保护实际[4]。

(三)大学生在自我生态意识教育方面有缺失

1.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第一个方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造成学生只重视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对自身进行生态意识培养的现状,表现出生态意识淡薄的情况。如:对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认识不足,对相关的生态保护理论和概念掌握不够全面,没有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等。第二个方面,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态教育连贯性差,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导致大学生的观念模糊不清,理念前后矛盾,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同时,社会不良风气,也对生态意识养成形成阻碍。第三个方面,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对生态有关法律认识不足。大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淡薄提醒着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保护理念,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第四个方面,生态消费观有误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得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过度且盲目消费造成生态资源的浪费是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的表现之一。

2.大学生生态实践能力不足。对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的研究表明,生态实践能力普遍不高现象突显。由于高校在生态意识培养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相对滞后,大学生对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危机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高校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生态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的各类生态实践活动较少。因此,大学生在生态保护方面对客观现实认识不清,在生态保护认识与实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以至于在将书本中学来的理论运用于具体实践过程时,表现得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参考应试教育实际,学生将大量时间都用于书本,专心准备考试,鲜少有时间参加各类生态保护活动,在具体的生态保护方面积累的实践经验较少。

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路径

(一)社会培养:宣传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营造社会氛围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影响作用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对大学生生态教学应该重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贯穿于社会各个方面。我们要利用政府相关部门、大众传媒、企业以及各类社会团体等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教育,从而从社会各方面营造一个环境保护的气氛,对学生展开教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思想融入各类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中,积极倡导社会各方面践行生态保护。同时,政府各部门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大众传媒应该利用其受众多、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的优势,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思想。企业和各类社会团体要为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搭建实践的平台,因此,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融入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实现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多元的文化冲击着当代大学生,其中一些消极的、负面的思想对大学生生态意识培养起着不容小觑的阻碍作用,所以,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势在必行[5]。

(二)高校培养:创新生态意识培养手段与方式,增强生态实践教育

传统的生态观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上,以理论灌输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收效甚微,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生态意识培养的手段和方式,将生态实践教育融入其中。第一,课堂上重视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作为教育教学的载体在生态观教学上的运用相对较少,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教学。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讨论、发言以及征文比赛等活动,转变传统的以应试考试成绩体现学生的学习和吸收情况。第二,学校应该鼓励各个社团、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保护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态保护搭建平台,锻炼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开展各类生态保护的公益行动时,应该把握好娱乐性与教育性的尺度,坚持寓教于乐,切勿将生态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如果只是利用内容空洞的校园活动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学生容易反感,与我们所期望的目标大相径庭。因此,高校在开展生态公益活动时,应该把握好尺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生态实践,学习生态文明知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第三,实现高校生态教育宣传的常态化。生态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在利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开展教育时,经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对教学进度和宣传力度不断做出调整。这就要求高校生态文明的宣传具备连续性,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各类宣传板报以及校园网等载体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行常态化宣传。第四,利用校园网站对大学生生态意识进行培养。大学生被称作是网络新一代,他们更愿意从网络上获取资源和信息,通过网络反应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正因如此,这也为高校利用网络展开生态培养提供了契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校园网络队伍,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并形成一个意见反馈系统,及时关注生态意识方面的思想动向,对学生关注的热点生态问题进行解答,实现良好的沟通与互动[6]。

(三)自我培养

1.从“心”出发,培养生态保护意识。现在的大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接受生态意识教育时,不能仅仅依靠家庭、学校或是社会,而是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态素养。首先,应该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储备。大学生本人才是最了解自我的,因此,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的学习,端正生态观念,承担起社会责任,通过学习,在不断丰富知识面的同时,也是大学生逐步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过程。其次,确立正确的生态保护价值观。当前我国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问题,迫使大学生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念。大学生应该通过自主的学习转变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的现状,充分了解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知识,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再次,在自我教育时应该培养自我反思的能力。用批判的眼光反思自身行为,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认识到自己以往在生态保护方面的不足之处,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武装自己的思想[7]。

2.从“行”出发,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当代大学生对自我进行生态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生态意识的培养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参与社会实践并提升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应该主动关注国家目前面临的生态问题,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相关理论的学习,培养自己形成正确的生态观[8]。与此同时,大学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生态保护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生态保护的观念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环保活动和公益志愿活动,深刻系统地了解当前面对的生态窘境。其次,在日常生态保护过程中主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足以应付当前复杂的生态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不断丰富和提升生态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态实践活动。

四 结语

生态危机是我们必须面对且不容忽视的现状,这也对大学生生态观教育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有赖于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只有多方面充分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指导,开展生态教学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将其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意识生态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