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职业院校促进现代农业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研究

2021-08-15邢云鹏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现代化职业

邢云鹏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近几年,在大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大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速度,纵观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有巨大影响和价值体现。农业职业院校是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能够发挥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因此,有必要将主线确定为科教兴农、乡村振兴,坚持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将更多人才支撑和服务保障提供出来。

一 农业现代化及其特点

简言之,农业现代化就是传统农业转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动态性、变化性、时代性,在知识积累升华、科技进步、时代发展背景下,随之丰富和更新其实质内涵。

现阶段,我国农业现代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分别是智能化劳动者、机械化生产过程、农村社会城镇化、优质化农业、高科技农业化生产、经营循环市场化、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构成生产力要素中,发挥决定与基础作用的是劳动者,它也最具活力。由此看来,智能化劳动者是根本要素,它对实现其他几个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1]。

智能化劳动者实际是从事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的人员,必须具备现代化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现代化农业经营具有高度集约性,能够广泛使用科学技术,应用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管理工作,具有较高产出率和综合效益。经营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去创造先进生产工具,研究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先进管理经验,最终应用先进经营体制和运营体制。转变生产方式和提高生产绩效都需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

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必须促进劳动者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可知,物质资本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关键要素,同等重要的还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智力开发。比如人多地少的资源紧缺国家,它们具有优质高效农业,旺盛发达农村经济。对于中国而言,不仅要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大力开展农业科研推广工作,还要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教育进行强化,除了大力普及和强化正规化教育外,还必须对农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进一步强化[2]。

二 农业职业院校促进现代农业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转移农村劳动力对现代化农业作用。

第一,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激活长时间在土地上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使其视野得以开拓,见识得以增长。具体表现是:在新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下,对知识重要性有所了解和认识;一些外出务工青年积累财富,掌握先进技术,熟悉市场,返乡后成为办企业开发的示范户或脱贫致富带头人,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前农村家庭仍然缺少农业现金收入,以粮食等实物收入为主。外出务工收入是农村家庭消费、看病就医、子女教育等支出的主要来源。农民借助外出务工赚钱,促进家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3]。

第四,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助于合理流转土地。一些农村地方缺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导致农村土地无人经营,通常低价或无偿送给别人种植。具备流转条件的土地,将有利条件提供出来,以便利用机械设备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2.职业院校对转移农村劳动力作用。输送人才,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良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协调、优化与升级过程具有动态化特点,有必要持续革新技术和管理,大大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难度。职业院校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思想觉悟和文化技能的提高,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不断优化和转移的产业将发展机遇提供给农村劳动力。职业院校教育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更多人才培养出来,有利于调整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将更多岗位提供出来。因此,职业院校教育促进良性发展道路的形成,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带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4]。

第二,就业结构的改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的限制。职业院校教育直接面对就业,主要目标是为某个领域做好就业准备工作。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广阔培训面、较强针对性、明确培养目标,可使原来狭窄就业范围和低层次就业得以改变。由此看来,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素质的提高,有效转移劳动力。

(二)能力素质的提高,新型农民的培养,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持续改变的经济体制,整体调整的产业结构,导致仅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的提升,熟练掌握新农业种养技术,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树立较强市场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坚实物质基础奠定出来,促进农业现代化。

职业院校加强沟通各级政府和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将各种人才培养出来,输送至农村。主要培训类型包括:扶贫性质培训、技术推广培训、促进农村基层农技人员职业技术水平提高的培训等。农业职业院校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力,能够发挥潜移默化影响所有师生学习作用,如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等。由此看来,想要使教学环境的影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开展科学合理设计工作,坚持人本原则。纵观职业教育管理发展转变过程,为了将设计工作做好,必须遵守以下原则:首先,人本原则。设计教学环境时,根据以人为本思路对教学环境各个要素进行合理分配,同时将其关系处理好,保证各个要素处于安定有序状态,最大程度发挥效能。其次,整体环境的重视原则。尊重和谐统一原则设计教学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在教学策略和具体教学情景中融入相关认知信息、知识、技能,有利于将整体环境氛围塑造出来,更好建设校园道德文化,通过对环境魅力的应用,达到陶冶学校师生目的。最后,设计教学环境时还要筛选和过滤各种外来信息,确保其与高校教学需求保持一致,同时对院校师生身心健康十分有利[5]。

(三)专业化农业人才的培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包括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同时是振兴乡村的内在驱动力。农村基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直接受到这些人员职业素养、管理水平、决策水平等的决定性影响。但是,一直以来传统农业都被人们忽视,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理念影响,导致农业领域人才不愿深入到基层工作,流失大量农业专业人。据了解,建国六十多年来,国家农业职业院校二百多万的毕业生在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之下,留在农业系统的仅有一百多万人,仅有40万人从事农业第一线技术工作,大约一半人转行到行政和其他部门,造成新农村建设失去主力的严重后果。当前职业院校的使命是培养现代化农业专业人才,这要求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调整,积极改革课程内容,将更多实用型、技术推广型、经营管理型等各类农业专业化人才培养出来,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必须积极考虑自身教育,将农业发展信息及时准确把控好,使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得到有效调整和改革,从而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由此看来,职业院校必须以农业特点为依据,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学院已立项19个国家级科研开发项目,195个省级项目,212个市级项目,已经争取到超过1亿的科研经费;学院有162个科研立项,投入经费累积至少达到900万元。除此之外,将学分制、弹性学制落实到位,支持并鼓励各种办学形式如学业分阶段完成、半工半读等。准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在创业适当时机继续回校学习,同步进行学习与创业,并且准许从业人员以自己实际情况为依据回校脱产学习或函授学习,提高培养农业人才速度[6]。

三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促进现代农业化建设作用的策略

(一)内外协调保障制度的构建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专业建设必须随产业变化而改变,只有借助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才能做出动态化调整,如管理教学质量、监督质量、自我评估等。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对各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明确,是否培养了合格人才、实现了预期目标,这需要开展检验工作。通过检验工作,如果发现目标中偏差,可以对其进行修正;若具有正确目标,但是应用不合理措施,就要对措施实施改进操作。长此以往,持续改善,促进专业建设形成动态化、持续循环的改进过程。政府、行业、企业、家长对学校的检查与评价是外部质量保障体制,主要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主要内容是社会评价、质量评估、质量审核等。对于学校而言,其基础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动力则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内外部协调发展,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多元化经营主体实训体系的构建

在不断升级转型农业产业结构,持续革新农业技术背景下,互联网+农业、智能制造等使农业生产技术、工艺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对比一线最新生产设备,学校实训实施的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仍然存在一定距离。想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同步建设,必须加强构建校企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农业职业院校需要坚持满足专业发展、教学要求的原则,将多元化经营主体校内外实训体系构建出来并进一步完善,实现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目的,学校引进企业的先进产品和设备,课堂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和工艺,在培养学生方面,参考企业家眼光和用人单位标准;借助生产环境、工作任务、先进设备等将人才培养出来,有效对接培养目标和产业需求、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生产任务与教学内容[7]。

(三)专业技术团队的构建

现阶段,职业院校基本教学单位仍然是教研室,通常在某一个教研室固定设置一个专业,具有薄弱市场应变能力。因此,有必要将专业化技术团队构建出来,替换传统专业教研室。专业技术团队不是设置某个具体专业,而是任务型工作团队,主要针对服务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开展设置工作,对产业技术发展与变化给予更多关注,而不是关注过去学校内某个特定专业,有利于缩短教师与技术发展、市场变化之间距离,从而对技术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和认识,进而第一时间将应对市场变化的策略制定出来,不仅保持专业特色,还能实现持续调整与发展。

四 校企合作制度的完善,长久合作动力的激发

(一)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立

政府部门与行业必须将统筹资源与组织信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构建出来学校牵头,企业、政府积极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将以下工作作为重点,包括第一时间调整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校企资源等,保障校企在多方面发挥价值,加强科研与推广方面交流、合作。

(二)校企联合招生的推进

通过对职业院校单独招生考试政策的利用,保证企业参与到招生环节,邀请专业教授参与技能考试与面试等,虚心听取其建议;针对具有强烈人才需求愿望的企业,可以将一体化招生招工落实到位,校企将招生招工与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好,积极推广各种模式,如冠名班培养、学徒制培养、系统专业培养等,将高端专业技能型人才提供给企业。例如,该校实施的工程,有效推进5项专业,与12个特色示范村挂钩,将10项实用技术推广出来,每年培训10000农民。

(三)教研一体化双师团队的打造

通过对学校专业教师理论知识和企业工程师技术优势的利用,将一体化教研双师团队打造出来。此团队将教研双重任务承担起来,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企业实践成果,提高与岗位工作过程的贴合度,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保障课堂教学内容达到新职业标准,与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保持一致。其次,针对生产实践中各种问题,积极与技术研发相结合,为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直接服务[8]。

(四)文化育人制度的形成

职业教育目标是不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其职业追求和执着精神,敬畏职业、负责产品、重视细节,对工匠精神和完美的追求。工匠精神已经扎根于职业教育中,同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企业必须树立全新思想观念,将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创建出来,将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承担起来。

五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农业职业院校而言,其职责和使命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农业职业院校必须对自身作用进行充分认识,将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构建出来,更好服务于农业现代化、人才培养、推广科技、科学研究等,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和价值,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助手,保证农业现代化得到持续、深入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现代化职业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职业写作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