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高职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
2021-08-15朱平
文/朱平
2020年,我国已正式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总体战略目标,即争取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总量的峰值,并在2060年前争取实现碳中和的整体战略目标。建筑业一直是能耗大户,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量占据社会总碳排量的50%左右。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近年来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达20亿平方米,在建筑物施工中的碳排量占世界排放量的10%以上。
为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总体战略目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必须在未来几十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对我国正在转型升级的传统建筑行业就又有了新的要求,同时这一目标也为装配式建筑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机遇。
在近年来全球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各地已开始推行并落实装配式建筑。从目前效果来看,装配式建筑中的土建装修一体化、建筑构件工厂化预制、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安装等措施,在有效减少施工现场的噪声和灰尘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碳排量。在我国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的蓬勃发展在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建筑业碳排放的减少保驾护航[1]。
一、高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作为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的装配式建筑,正引领着一场建筑业的变革。为了推进建筑行业的伟大变革,顺应社会发展,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应用推广装配式技术。装配式建筑的推广不仅面临着政策与资金的困扰,而且还缺乏装配式建筑各环节的从业人才。
学生是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我国装配式建筑取得发展的根本希望。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引入部分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的教学内容,但仍未完全将装配式建筑理念真正纳入课程体系,没有将其融入学生的培养中。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但在教学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许多建筑类高职院校也尚未设置专门的装配式建筑类专业、未在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中开设装配式建筑方向、未在专业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框架下确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标准;教学中沿用传统授课方式,未能突出装配式建筑教学内容要求及特点;缺乏装配式实际工作经验,在校企合作、技能比赛、产教研融合等方面深入不够[2]。
为了适应装配式建筑人才社会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已不可避免。高职院校赋予的历史使命就是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教基地。要真正实现装配式建筑人才的量级突破,只有成系统、成规模地进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普及相关知识体系,进入建筑行业的装配式建筑时代。
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装配式建筑技术日益成为一种标志性的集成型建筑技术,贯穿于整个建筑项目管理全过程全产业链。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业一次根本性的产业革命,会引起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巨大变化,在知识结构、动手操作等多个方面对相关产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使得建筑行业的装配式建筑人才面临短缺。为此,在高职院校急需加快进行装配式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当前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需求,满足建筑工业化市场需求。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层面也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对装配式建筑的教学,在2021年新颁布的教育部高职目录中就新增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这一新的高职专业。由于自身转型发展的强烈需求,越来越多的建筑类企业开始重视并加大了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基于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装配式建筑方面的校企合作不断深入,进一步激发了高职学生学习装配式建筑的学习热情。广大学生纷纷认识到学习装配式建筑技术对毕业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装配式建筑的推广在我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当前,国家对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装配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更具时代意义。
三、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策略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要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2019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由此开辟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新征程。“双高计划”把专业群建设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重点建设高水平专业群。高水平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传统专业建设范式的一场革命,也是“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一)成立专业群,全方位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
建立装配式建筑专业群,紧密对接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工程咨询产业链。可将建筑设计、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四个专业进行整合,搭建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助理设计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造价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较多典型岗位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施工、信息化技术融合发展的需求,专业群应用BIM技术一体集成,共同面向建筑业转型发展高端—装配式建筑领域提供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群内专业同属土木建筑大类。专业群专兼职师资队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等实现共建共享。群内专业的典型岗位主要集中在设计、施工管理等咨询服务重点环节,指向“精细管理、绿色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
(二)开发装配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1年新颁布的高职目录,在土建施工类别中新增了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这也间接地反映了目前的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快培养掌握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力度。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与科学、合理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方案息息相关。为此,开发编制装配式人才方案时要开展翔实的调研工作,了解行业需求,了解产业发展过程,熟悉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过程,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进程表,邀请建筑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成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
依托校企合作机制,共同成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搭建起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摇篮。通过校企双方整合各自的社会资源、行业资源、精诚合作,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领域的疑难点,攻克技术,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拓展合作空间和领域。建筑产业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全方位掌握基本的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施工知识。通过装配式建筑产业学院的良性循环运作,力求真正助推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成立方式上,可以选择一家大规模的装配式相关企业成立装配式产业学院,也可以联合几个装配式相关企业共同成立装配式学院,甚至可以先与较多装配式企业成立装配式建筑企业联盟,依托联合成立装配式产业学院,这样既可以解决单个企业的需求问题,又可以让联盟内的校企各方资源共享、技术共用、专业互通,更好地促进装配式产业学院的良性循环发展,更好地培养出行业企业需求的装配式人才。
(四)现代学徒制共同培养装配式人才
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装配式建筑根据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和安装的特点,主要有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和装配式构件施工安装现场。基于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双导师”培养,坚持校企“互聘共培”的原则。互聘是指学校聘用企业技术骨干作为现代学徒制企业指导教师,企业聘用学校教师作为技术顾问;共培是指学校对聘用的企业技术骨干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企业对学校教师的岗位技能进行培养,形成一支能适应现代学徒制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评价的“双导师”团队。双导师团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相互学习、持续提升。
作为装配式建筑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指导教师,可以考虑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类。学校指导教师应业务基础扎实,具有承担装配式教学任务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最好具有装配式相关企业岗位工作经历,经常到企业现场调研熟悉所任课程涉及的岗位工作对知识、技能和基本素质的需求。学校指导教师作为主导与企业指导教师合作开发课程,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为依据,参考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建立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合作编写适合装配式现代学徒制教学的讲义或教材。学校指导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加强与企业指导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完成对学徒的岗位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等工作。
企业指导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能够服从学校的教学管理,遵守企业和学校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校企双方制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按要求完成对学徒的岗位技术技能课程考试、考核和成绩评定工作,并提交相关教学文件,负责指导学徒开展生产性实践,负责学徒岗位实习的指导工作,并对实习过程中涉及的生产技术、故障分析排除技术、技术难点突破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五)建设装配式实训基地
在现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体系基础上,进一步购置装配式施工的实训施工类软件,加强实习实训设备设施的建设。除了已有的校内实训基地之外,还应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和进行中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进行教学观摩或者实习实训。在了解装配式基地生产安排和装配式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吊装安装的进度安排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带领学生前去参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现场设备进行真实或模拟操作。
(六)组建装配式教学团队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数量较大的行业人才培训,离不开优秀的教学团队。为了系统化培养出真正社会要求的装配式建筑人才,职业教育从业者既要掌握装配式建筑理论知识,又要参加装配式的各项实践培训、师资培训,深入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和装配式建筑安装的施工现场,进一步掌握其实践知识,培养出更多的技能人才。要建立起专任教师到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假期及脱产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到校园授课、指导装配式施工实训教学等长效机制。学校安排刚入职的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切实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意识,提升装配式课程教学技能。另外,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到校园授课或开设讲座,参与指导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校企双方部分人员岗位角色互换,快速提升专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共同构建装配式教学团队。
(七)增加装配式课程教学内容
现有的建筑类高职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调整,开发出贴近建筑行业和企业实际生产的教学内容,改革效果明显。在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可着眼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围绕培训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人才,添加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课程,在现有课程中增设装配式建筑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增加施工现场装配式建筑安装施工组织的教学内容,在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中增加装配式建筑施工组织。
依照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系统开发构建已有专业的包含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的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教学模块,或者在“施工组织与管理”“混凝土结构施工”等课程中增加装配式建筑等应用模块。在施工图识读、施工、建筑材料、建筑工程造价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涉及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搭建包含多课程体系在内的装配式建筑教学平台,做到多课程贯穿应用。
(八)推进课证融通
近几年,我国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试图打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模式,并在评价体系等领域尝试突破,以求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壁垒,通过职改制度的创新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为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一步夯实基础。基于当前社会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开设了1+X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工作。为使广大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能通过装配式1+X证书考核,我们可以把取得证书的知识点融入教学中,课证一体,课证融通。既能完成了教学内容的传授,又能使学生取得社会接受的职业技能证书,更能让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装配式建筑人才。
(九)校企合作开发装配式教材
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教师都是从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任教,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尽管近年来从许多企业引进了一些具备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但由于装配式建筑也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普及发展的,大部分来自企业的新教师对此还不甚了解。所以,纯粹由高职院校教师开发编写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教材,很容易出现与实际施工、生产、施工脱节,甚至是不符合,更不要说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编入教材里面。因此,装配式教材的开发应校企联手,由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任课教师共同编写,更容易把实际施工工作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可以把企业的工程案例、现场施工视频、应用的工法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材不仅具有贴近实际的文字描述、符合实际的图片展示,而且还有现场施工视频、工程案例,从而形成立体丰富的综合化教学资源库,与时俱进开发出新形态教材,从而应用于教学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小结
在教学环节中,除了有装配式建筑知识的讲解和应用外,在课堂外,可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组建装配式建筑社团,积极钻研装配式建筑技术,提升技能,并参加各类装配式建筑比赛,以提升技能水平。通过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学生装配式建筑技能得到培养和提升,已引起了企业单位的关注,使高职院校在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上有所突破。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启之年,“十四五”规划将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筑领域中,装配式建筑由于本身具备的高效率、低污染等诸多优势,符合当前智能建筑及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从目前已公布的许多省市建筑行业“十四五”规划中,大都明确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可以预计装配式建筑有望迎来更新一轮的提升空间,因此,社会各界对装配式建筑的人才需求也迫在眉睫。作为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要努力抓住机遇,校企协同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装配式建筑人才,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推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