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8-15张傅博宋丽丽沈梦溪吴佳依
文/张傅博 宋丽丽 沈梦溪 吴佳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部署。优秀人才是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才能,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
(一)数据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等,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教育部发布相关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为909万人。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2019年全国有834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新增就业人群中占据了将近62%。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874万人,相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2020年一季度与2019年的同期相比,招聘需求人数锐减、求职人数增加,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差异化明显。在多种因素影响下,2021年大学生的就业状态依然不容乐观。
(二)社会背景
新常态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不乏有头脑、有干劲的大学生,但社会的发展变化让他们不易找到创业的机会。社会竞争力日趋激烈,工作和家庭的负担也让许多想创业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所以,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推动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将大学生创新精神转化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创新创业所带来的收益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随着创业人数的增加,创业门槛也得到了提升,创新创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2]。
(三)“就业难”原因
1.人才供需关系矛盾化
从“BOSS直聘”网站发布的2021春季招聘数据来看,春节后的第三周,针对应届毕业生新增的岗位环比增长16%,但与上一年度相比岗位数量仍存在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有所缩减。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的大幅增加,以及受疫情影响部分行业不景气等因素的叠加,势必加剧就业的难度。可以看出,持续增长的毕业人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出现供过于求的矛盾。
2.岗位双向选择的影响
求职的本科毕业生应该明白,招聘和应聘是双向选择。毕业生在投递简历时,选择的一定是自己心仪的公司或自己看重的岗位,而各个公司在招聘时,在拥有众多应聘者的前提下,必定会进行比较。有些大学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很符合公司的标准,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就会挫伤许多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
3.经济体制改革及扩招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国家各方面人才短缺的刚需,教育体制也进行了逐步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导致各大高校连年扩招,这一举措给许多学生提供了通过个人努力决定自己未来、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的机会,同时又导致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家和政府注意到了此类问题,并针对这一情况不断推出大学生就业政策,增加岗位,但相比于千军万马的毕业大军,这些人才岗位的推出确实不足以解决就业难问题。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是压力和机遇并存的局面[3]。
4.创新创业意识较淡薄
面对国家提出的“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号召,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了一定的提升和加强,但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没有根本转变,依然想端“铁饭碗”,不愿离开“舒适区”,不想面对创业的艰辛和承担风险。
大部分学生缺乏“内驱力”、主动性和能动性。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过分地依赖家庭和学校的就业资源。另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少数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意愿和善于创新、积极钻研的精神,但能结合所学专业,将知识结合实际的不多,具有专利技术和特色研发的更是稀缺[4]。
5.社会人才过剩
各行各业两极分化导致人才过剩,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热门行业应聘者们趋之若鹜,岗位又稀缺,导致人才过剩;而冷门行业几乎无人问津。
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基础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对人才培养力度的加大,现在的社会生存条件中各行各业并不缺少人才,而应届毕业生所接受的教育并不差,却在社会工作中处于人才备用阶段,导致人才过剩问题日益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企业、产业开始重视人才流失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来减少流失。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不清晰、对本身不够重视。有些学生把这样一门由国家推动、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当作一种学分积累,不够认真,缺乏探索性。更有甚者,对项目申报的要求和内容不追求高标准,秉持着“达到即可”的态度对待自己人生的创新创业目标,这种行为有害无利。另外,在心理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拥有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他们无法接受一些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好。
对创新创业来说,大多数大学生觉得自己的各项能力不足以支撑创业计划,创新创造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判断决策能力、交际功能能力等有所欠缺,并且对市场的需求和走向也不甚了解,在创业知识储备和创业的认知上还存在缺陷。
(二)学校因素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大学不断进行扩招,毕业生也逐年递增,一些问题便应运而生。比如:一部分高校在一些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专业设置趋同情况明显。高校仍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向学生全覆盖地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即使开创了,在课堂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依然不足。没有结合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实践内容偏少,难以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经历和活动体验。在这一问题上,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创新创业[5]。
(三)用人单位因素
第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现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还是依赖于学校推荐、社会招聘会、就业网站、校园招聘会、熟人介绍等,能得到学校推荐的毕业生人数有限。大部分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会,这些渠道各自有其优缺点,还不能满足所有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第二,企业的用工制度存在缺陷。“996”的工作机制、起薪较低、苛刻的规章制度,较大的工作压力,都让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难以接受。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对动手能力差、需要再培训、稳定性不高、经验不足、性别等,有自己的内部要求,一定程度上障碍和拒绝招聘应届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让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觉得没有得到应得的待遇,而像是“打工人”。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经济不景气,许多用人单位很大程度上缩减了工作岗位,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首先,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大学生要主动改变就业观念,认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理性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不要“眼高手低”。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实现自我成熟和自我成长,增强调节能力。
其次,高校应帮助学生认清社会上各企业的招聘状况,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要引导学生懂得认识自己、介绍自己、推销自己、反思自己,必要时适当地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目前的求职现状。此外,帮助学生增加个人竞争能力,找到自己的特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条件允许,要勇敢地自主创业,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就业创业竞争,主动开拓就业岗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应在学生入校时就要开始实施,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包括未来发展前景和个人愿景的共同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求职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帮助学生在毕业时少走弯路。
(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就业指导和创业帮扶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重中之重。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是要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经费支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从社会各界中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的指导教师。
设立专门的学生组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见识面。比如,通过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联合会,每天接待各个企业,通过招待来宾、参加培训、切身体验等,让学生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求职竞争或企业招聘的现场。这样做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各个企业部门和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在校时就可形成一种有效的培训战略。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升就业质量
可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多方面深化合作,探索校企联合全面培养人才模式。一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二是师生团队在教研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可以转化到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一系列问题。三是加强实习就业前置。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对就业有参与感,能够较顺利地度过实习期。
在后疫情时期,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高校来说既可以避免传授有滞后性的知识,又可以保证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还可以更及时地了解企业需求,根据运营机制和岗位的变化,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对广大毕业生来说,参加企业实习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当前,我国许多用人单位在岗位招聘时,都会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高校毕业生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前就到企业参与实际的工作,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有效地弥补了他们缺少工作经验的缺陷,从而提高他们在应聘时的竞争力。
(四)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李克强总理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创新创业中,催生了新供给、释放了新需求,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此,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基金,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出地方的优惠政策。要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能够将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具有实际效益的创业项目。
2015年2月10日,李克强总理提到:“如果大多数中国人,因为从事挑战性工作和创新事业获得成就感,而不是通过消费得到满足的话,结果一定会非常美好。”简而言之,就是指人们应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许多高校都会选择将思政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的时代精神、国家的政策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兴趣引领的方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在新常态下的就业创业路径急需扩展,高校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要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并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要从学生个体、高校、政府等不同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增强专业对口带动就业,让大学生对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应用,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新常态背景下,倡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创业,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这才是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原有的固化观念,发掘自己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实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