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防范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策略研究
2021-08-15赵远哲
文/赵远哲
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我国起,传销在我国存在已近30年,其间,各类传销活动屡禁不止[1]。时至今日,传销活动仍呈现高发态势。根据北大法宝网上的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传销案件时有发生,且各种新型的传销活动层出不穷,矛头直指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和校园的安全稳定,危害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2]。
本文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时代特征,对如何防范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新形势下的传销活动特点,从社会、学校、大学生本身等角度剖析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成因,进一步探究就业过程中预防大学生陷入传销活动的方法与策略,以保证大学生的安全就业、促进社会发展、维持社会和平与稳定。
一、新形势下传销活动的特点分析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传销活动也呈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由于疫情所造成的经济下行压力,就业形势严峻,各类传销活动也是层出不穷[3]。当前时期下的传销活动有着新的特点,它既包括了原有传销活动的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销活动智能化、虚拟化程度提高
区别于传统的传销手段,当前形势下的传销正逐渐从“线下”转换到“线上”,传销组织依托于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通过虚拟网络快速发展成员、流动资金,较之原有的传销方式,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快捷支付方式的飞速发展,使传销的效率更快、涉及的范围更广、传销活动的智能化水平更高。此外,现在的传销活动逐渐从“实际过程”转变为“虚拟过程”,其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传销方法虚拟化、传销场所虚拟化、传销“商品”虚拟化等,传统传销活动的虚拟化使被传销者难以通过真实具体的感受去辨别传销活动,更加难以区分传销的形式。
(二)传销活动隐蔽性增强、迷惑性更大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纷繁复杂,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也给传销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传销活动依托于信息系统,形式更加隐蔽,利用各种匿名的方式达到传销的目的[4]。此外,由于知识信息的更新换代,导致许多人在面对传销时可能会产生疑虑,但难以辨别传销活动的真伪。综合现有相关案例来看,当前新型的传销活动往往通过宣扬一些新奇的项目、专业的名词,基于互联网快速联系、快速建立与快速联合的特点,利用被传销者对此新名词的无知和盲从,宣扬其洗脑式的理论,通过对新事物的宣传与包装,进而达到蒙蔽、迷惑被传销者的目的,较以前的传销活动迷惑性更大。
(三)传销活动的不良影响更易被扩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推进,自媒体已成为一股新的时代热潮。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生产传播速度惊人,而且大多数人都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的难度。同时,高校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求职期间的毕业学生,在求职压力下,他们有时不能全面认识事物,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观点、偏激思维的误导,如果发生有关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陷入传销的相关舆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和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为了避免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社会各界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许多院校都建立了相应的预警和管理体系[5],但即便如此,也无法从源头上解决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传销危机,结合现有的相关案例来看,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层面成因分析
从社会层面来看,产生当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就业压力不断加剧。近年来,受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已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根据有关数据披露,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长了167万人。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导致部分行业发展减缓,就业岗位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缩减,庞大的就业人数及供不应求的就业岗位导致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感与紧张感,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不能及时调整好自身心态和情绪,迫切地渴望成功。而正是通过利用大学生的迫切心理,传销组织将自身包装成“就业活动”,导致近年来大学生求职期间误入传销的相关案件屡见不鲜。
二是新型传销活动监管制度及法律法规不完善。新时期下的传销活动较传统方式具有更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呈现出跨区域、多渠道、多样式发展的态势。新型传销活动的开展大多借助于微博、微信、QQ等网络通信工具,发布虚假信息,诱骗求职大学生群体。相较于传统传销模式,新型传销跨地域性更强,往往采用“线上+线下”共同开展,多呈现“分布式”发展的趋势,这对当前社会的日常监管、侦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相对于传销活动的迭代速度而言,现有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新型传销的打击上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学校层面成因分析
高校是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研究、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阵地。当前,国内外复杂的新形势变化对大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大学生对社会认知及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在面对新形势下层出不穷的传销活动,从学校层面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十分严峻,但部分院校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不到位,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与情感维系,尤其是面对求职期间的毕业班学生,部分教师可能会麻痹大意,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个人去向,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导致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等问题的出现;其二,目前,高校的监管方式仍存在漏洞,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兴事物和信息的渠道更为快速,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求职信息,接受欺诈或误导性信息的概率也在不断增高,各类新型传销可能会打着各种幌子,结合大学生的求职心理特点,精准实施传销活动;其三,目前高校缺乏有效的预判与应对方式,新时期的传销活动具有速度性快、隐蔽性强、技术性高等特点,面对这些新的传销活动特性,传统的风险预判、应对模式无法有效地解决新问题,当前各高校在新型传销活动信息收集方法和传销案例回顾分析方面的能力还不够,缺乏专业的分析方法与保卫队伍的建设,无法较好地进行大学毕业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风险的预判与应对。
(三)个人层面成因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陷入求职传销的案件屡见不鲜,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此现象,从大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平时都生活在学校内,面对一些新的事物,辨别能力有所欠缺,相对而言社会的接触面较小,在高竞争压力、高期待与残酷现实的冲击下,往往更容易受到利益的驱动,被传销组织所编造的幻梦冲昏头脑。在日益复杂的就业环境中,许多人抱有“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幻想,同时受到急功近利的就业心理影响,更容易在就业过程中陷入传销陷阱。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与沟通较少,缺乏必要的感情联系,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许多大学生在加入传销组织后,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以推荐工作、招聘等形式进一步拉熟人入伙,通过伤害他人来牟取利益。此外,部分大学生对就业课程与就业安全不够重视,由于学习年限与便于指导毕业生就业的原因,部分高校都在大四学生群体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此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往往都忙于求职、考公、考编、毕业等相关事宜,防范就业风险的意识不强,自认为在就业过程中不会遇到就业传销的情况,对就业指导课程不够重视,对相关就业法律法规不了解,以致于在实际就业求职过程中不经意陷入传销陷阱,并在遇到问题时难以通过相关的法律来保护自身安全。
三、新形势下防范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从社会层面来看,由于法律的相对稳定性,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剧以及网络联系的加强,使传销活动形式发生了快速的变化,迷惑性更大。目前亟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传销的案件定性、传销主体责任认定、新形势传销案件量刑等方面进行完善,加强跨区域治理能力,健全协同机制,更快、更有效地对新型传销案件进行认定与处理。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这一主体,在学校层面,需要充分认识到培养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查找高校法制教育的漏洞,以主体政策为保障,制定科学的措施,推进法制教育,灵活使用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传统,多采用案例分析、多使用时事热点、多跟踪社会风向,使法制教育更具有时效性,使大学生对法制的学习从字面上的背诵转变到内涵的理解,提高对法制的认识,当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困境时有法可依,合理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二)重视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的传销活动,之所以有这么大迷惑性,从一定程度上,也有大学生的个人因素在其中。目前部分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巨大,难免会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陷入传销组织后,还会从参与者转变为组织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与责任意识。高校应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注重教育方式与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奋发图强、无私奉献、艰苦拼搏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德育和法制方面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宣传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责任感,树立崇高的理想,弘扬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只有强化大学生本身的素质素养,树立正确的“三观”,才不会让歪门邪道有机可乘。
(三)加强家校联动,关注大学生求职心理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形势下的传销活动有明显的家庭倾向。在求职期间参与传销活动的大学生中,农村家庭与贫困生家庭的大学生占比较大。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家庭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环境受限,不少学生对传销知之甚少,没有明确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更容易受到蒙骗。在防范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发挥好家庭这个“第二堡垒”的作用,通过联系家长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在求职期间的就业意向,跟踪大学生在求职期间的就业情况,关注大学生在求职期间的心理状况,对存在一些特殊情况,如家庭贫困、单亲家庭、有重大变故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加强学校、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学生之间的联动与情感联系。对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及家庭进行有效预警,建立心理健康防线,防止大学生因为求职心理或者心理问题在就业过程中陷入传销组织。
(四)强化职业与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帮扶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传销活动,高校各部门在加强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职业发展的引领,帮助大学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重视职业引导与就业指导。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感,使就业求职阶段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传销陷阱。对此,在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上,应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指导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并结合学生个人特质,引导制定合适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将“反传销”作为就业安全专题,加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以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大学毕业生大防范意识;加强对就业形势的分析,讲解就业政策,提高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在就业过程中实时跟踪学生的就业状态,缓解大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情绪;加强岗位推荐与就业帮扶,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在政府、学校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吸引企业参加招聘会、举办就业安全讲座,拓宽就业渠道,促进高校与市场的接轨、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从根源上防范就业传销问题的发生。
(五)推进数据共享,构建新型防控体系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为预防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更加需要充分利用好数据思维,打破技术壁垒,促进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社会层面,基于统计与分析的概念,对近年来传销案件数据化进行分析,建立关于传销案件的数据库。提取关键因子,对新型传销案件的特点进行研判,通过归类算法,设置各类聚合程度指标,对难以定性的活动进行归类,利用大数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型传销活动迷惑性强的问题,可进一步实施更精准的预防与打击。在高校层面,可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属性,通过共享相关部门的案件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传销活动的发展态势,基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求职的实际情况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预判大学生陷入就业传销陷阱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体系,通过量化风险特征指标,对就业过程中存在高风险的大学生提前预警,对含有潜在风险的行为进行跟踪,构建基于数据思维的新型防控体系。
四、结语
新形势下的传销活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发展现状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一方面缺乏相关的社会经验,好奇心较重;另一方面又容易受到欺骗、迷惑,导致大学生极易陷入就业传销陷阱。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总结新型传销活动的特点,从多个层面分析大学生陷入传销的原因,结合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防范策略,以期为高校师生和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