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思维模式下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析

2021-08-15杨学印郭苗苗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文/杨学印 郭苗苗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劳动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党的期望和民族的重托,他们具有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直接影响着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在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效载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助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多维价值[1]。

一、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及理论溯源

(一)劳动与劳动教育

“劳动”一词古已有之,《汉语大词典》把“劳动”释义为:“人类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活动……专指体力劳动;进行体力劳动。”概言之,基于词源可以将“劳动”解释为:为达成某种目的或自愿、或被迫从事体力或脑力活动;基于词义可以将“劳动”解释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活动,即一种通过改变自然物形态或性质来为人类的生活与需要服务的活动。本文所研究的劳动是新时代背景下人们为实现美好生活、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即劳动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去改变世界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不断对象化以及对象化世界不断演进的历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

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正确的劳动认知内化于心,从而培养出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尊重和珍惜劳动成果、志愿服务国家与社会的优秀品质,并养成一定劳动创新意识的教育。

(二)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教育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劳动不仅推动世界的发展,而且创造着人的本身。同时,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培养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劳动情感、增加劳动知识和提高劳动技能。劳动教育是实践性的,劳动是人类最长期、最普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得越多,理解越深刻。因此,有必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以实现新时期高校育人的目标[2]。

第二,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坚持实践化的理论基本原则,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教育与学习相结合。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实施途径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及的背景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尊重劳动,劳动教育不可忽视。重温列宁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劳动教育思想。中华民族具有勤劳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世界民族之林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了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经受住了沧桑变迁。因此,崇尚劳动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勤天下无难事”“一生之计在于勤”,这些词语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优秀人的对劳动崇拜。习近平总书记的劳动思想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劳动观。他曾经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新时期中国梦中的“中国梦”需要勤奋劳动、艰苦实干,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引用经典“一勤天下无难事”,就是忠告大家“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唯有勤奋,才能有收获,才能消除困难。习近平总书记还引用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等名句,指出“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体察世间冷暖、民众忧乐、现实矛盾,从中找到人生真谛、生命价值、事业方向”。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面临的任务、困难、挑战十分严峻。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更要依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破解发展中的问题[3]。

二、劳动教育的多维价值

(一)劳动教育能够磨炼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新时期,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担负着培养世界观的重要作用。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对劳动的性质、价值和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认识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科学合理地对待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方式。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既可以认识自然和世界,还可以认识人民的苦难和劳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最终形成正确的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劳动观决定劳动态度,劳动态度影响着劳动者的面貌。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组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勤工助学等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把劳动人民敬为师,从劳动创造中体会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真正树立尊重和热爱劳动的道德观念,培养诚实劳动的道德品质。不仅如此,通过劳动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奋、严谨的劳动素质,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高校劳动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学习的最后一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开始,回归自我,思考如何与时俱进,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做好服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报国担当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并列的五大教育内容之一。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新时期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教育目标。新时期需要一个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社会主义新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立德育人基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文化修养,使广大学生成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新一代新人。为了增强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和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必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劳动是帮助大学生养成责任、树立使命的重要途径。

大学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追求真理,不断地提升自己。马克思说:“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当代大学生不畏困难、坚韧不拔、敢于承担责任,他们知荣辱、懂感恩,为未来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做好了思想、信念、人格、品质上的准备。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学校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要“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此,高校要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在提升大学生爱国爱家责任担当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志愿服务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付出,学会奉献,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树立为国家民族劳动的价值取向,坚决摒弃待遇至上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担当,做坚定的爱国者。

(三)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

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是“00后”,劳动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常常被轻视,而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既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心,又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大学生适应新时代工作场景的重要素养。大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一方面,能掌握组建团队、任务分解、合理分工、沟通协调等重要技能;另一方面,能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劳动则是帮助大学生参与团队生活、提升沟通和协调能力的重要实践方式。为此,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以促进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劳动教育要为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供合适的生长“土壤”。团结协作精神获得生长的“土壤”是指大学生内心对劳动团队的认同和参与劳动协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使大学生深刻感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美好生活、个人梦想、中国梦都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进而激发其共同劳动和协作劳动的热情,自觉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

其次,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注重科学性和针对性。学校要科学设计劳动项目,开展劳动实践活动,配以专业指导人员,突出团队精神培养的目的性。通过合理分解劳动实践任务,引导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自主思考自身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任务,确定每一位成员的初步角色。

最后,劳动教育要注重教育质量和团队协作效果评价。学校应通过制度和机制建设有效管理和考核大学生劳动的实践过程,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名学生的潜力和特点,引导其自主调整角色分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加强同其他成员的交流与合作,自主协调矛盾,解决团队劳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意见不同、分工不公、责任不明等问题。如此,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精诚协作、甘于奉献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劳动实践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合作团队,为其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四)劳动教育能够保持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文化氛围,对提高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其心理、价值观念等由非理性向理性过渡、非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重要时期。当前,许多大学生面临课业压力增大、就业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等现实问题,加上其情感丰富、情绪管理能力不足、社会阅历浅显,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校教育必须重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大学生。劳动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劳动能强身健体,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劳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增加心血管机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其因受到挫折而带来的失落感。其次,劳动能释放心理压力。当课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方压力对大学生施加压力,使其心理负重,甚至可能催生出不健康的心理,适当的劳动在使大学生身体得到放松的同时,可以帮助其转移视线,释放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从而避免心理危机的产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表现为获得成就感。劳动很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即通过劳动成果来体验劳动价值,而劳动教育的价值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其中,如把杂乱的屋子收拾整齐干净、给父母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肯定或报酬等。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还能强化大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自立。高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积极向上心理状态的重要作用,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增强体魄,学习技能,释放压力,获得成就感,形成健康心态。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劳动教育也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

三、结语

人类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劳动是中国人的本色,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既承载着劳动教育和劳动创新的任务,又承载着增强大学生公共服务精神的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当代大学生既要成为德智体美的优秀时代新人,又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更要领略中华民族的精髓,从劳动生活中懂得社会责任,明确奋斗方向。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循规蹈矩、注重创新,培养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诚实劳动的观念,使劳动光荣伟大。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