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研究
2021-08-14蔡梓晴
蔡梓晴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红色基因的内涵和重要性。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从外国语学院学生的“国际视野、中国情怀”微观探析到高校红色基因传承的宏观进行阐述。从红色基因的内涵、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展开论述,以基于实证来分析高校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从而探寻强化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落实方法。
[关 键 词] 红色基因;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15-0184-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就如何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要担当好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青年大学生,更要争做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新人。
一、红色基因的内涵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在革命时期,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和追求,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永不言败的战斗精神、严格自觉的革命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因,是生命的延续与继承。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全国上下经历着考验,无数中华儿女在抗击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负重前行,正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具体表现。红色基因孕育了令举国上下振奋,甚至全世界人民动容的人民至上的精神,是永远鼓舞着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
二、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的现实意义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信仰,国家才有前途、有发展,民族才能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当今以“00”后为主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全球化的年代,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猛烈冲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有部分学生出现了在电子产品、生活用品、衣服穿着和食品方面一定要选择国外进口的情况,对于非进口的东西表现出不满意甚至是鄙弃的心态。近年来,一到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来临之际,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过节氛围,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愈演愈烈。反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和结晶,当代大学生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节、端午和中秋等却倍受冷落。高校要与时俱进,从红色基因中吸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做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才能为培养健康成长成才的大学生提供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现状和原因
该研究以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对传承红色基因的有关情况做了具体的调查研究,主要以发布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信息。问卷调查对象为外国语学院学生,共发出723份(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共计926人),有效回收723份,有效率100%。本次研究参与调查的对象中,团员比例占74.55%,入党积极分子比例占7.5%,预备党员比例占5.53%,正式党员比例占10.37%,群众身份比例占2.35%。
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处于一般了解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71.51%),不了解的大学生还占一定的比例(21.72%),只有小部分学生比较了解(6.78%);二是对于红色基因的了解方式,绝大部分来自网络渠道(90.46%),对于课堂、参加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源了解甚少;三是外语专业学生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而忽视对红色基因了解(65.56%);四是学生认为红色文化环境氛围不够(选择一般、很少、几乎没有的共占66.81%)。总体来说,在学院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传承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外语专业学习国际视野背景需求
外语专业授课教师超过一半以上有海外留学、返学、进修或学习经历,课堂大多数使用外语授课,且授课内容主要以外语语言规范、文化特征为主,比较少提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知识的传授。加之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课外时间花在语言学习上,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外国文化、礼仪习惯、价值思维等内容,多数选择性地关注西方的节日传统、社交礼仪、乡风民俗、饮食服装和生活习性等浅层化的内容,对西方的政治实质、宗教信仰、人权观念等文化内核缺乏深入了解,漠视中华传统文化,少之又少的学生会去探寻红军长征等红色文化的伟大历程和宝贵资源。
(二)学校不够重视
关于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教育体系的创建,对于目前的高校来说是比较薄弱的,主要体现在缺乏红色教育师资团队和红色教育文化氛围的宣传。现阶段,学校范围内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活动开展较少,主要还是以传统的海报、横幅等方式进行宣传,传统红色教育并没有给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校园范围内也没有营造出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氛围,大学生可感受到的熏陶影响还不够明显。
(三)学生思想开放活跃,辨识能力较弱
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更为开放,自我个性更加张扬,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其价值观念也更为倾向多元化,接触西方外来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是迅速、便捷的和广泛的。而且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做出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到外部影响,有些学生盲目追崇西方国家的民主理念与行政体制,容易形成独立的个性、较强的竞争意识,更多注重自我实现,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忽视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
四、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究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傳承红色基因的责任
高等院校是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是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深化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新时代高校要勇于担起继承和发扬红色基因的责任和使命,明确红色基因在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切实开展工作。
(二)坚持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
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重要平台,在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红色基因“进教材、进课堂”,不断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进一步深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同时整合校内外的资源,通过召开红色文化沙龙、红色文化选修课程、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红色经典课程,结合当地的红色基因和红色资源,采用真实的案例、贴近生活的事例、影像去感染和触动学生,让学生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外语学院来说,教材的选择也尤其重要,这种双向的跨文化交流需要改变只重视文化教学和培养国际视野的观念,要重视对学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能力培养,增强本土文化和本国文化意识的认识和传承,让学生产生和拥有自信和自豪感,成为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的人。
(三)加强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可以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比如校园景观的设计、校园文化长廊的内容、校园宣传窗口的开设、校园文化展馆的创建等,都可以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从而让广大师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耳濡目染。除此之外,学院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主题文艺晚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讲话的理论宣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广大师生在参与和见识活动中了解和感悟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然后进一步传承和传播红色基因。
(四)以党建带团建,依托红色资源,举办社会实践活动
坚持党建带团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青年团员的作用,将红色文化建设融入党建和团建中。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读原文学原著、英汉互译等读书活动,深入学习红色文化,提高理论素养,构建学习型党支部。举办外语演讲比赛、外语文化月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最新成果。同时开展组织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学科竞赛、文体活动等,让学生学会以双语为媒介阅读、讲述中西文化。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瞻仰红色革命基地、寻访革命烈士后辈、查阅地方党史资料、收集地方红色故事、争当传播红色文化志愿者等活动,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是红色资源大省,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昆仑关战役旧址、红七军和红八军会师地旧址、百色起义纪念园、红八军军部旧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镇南关等经典红色旅游景点。要使“红色基因代代传”,就必须结合广西红色基因资源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工作。
(五)创新方式,抢占网络红色文化育人平台
本次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道题是“你认为哪种方式最有助于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超过80%的学生选择通过新媒体平台方式,可见网络红色育人平台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宣传方式。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特别发达的时代,实现育人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要利用好学习强国App、微信、微博、抖音、易班等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和互联网技术应用宣传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讲述大学生喜欢听、愿意听的“网语微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寓教于乐的环境和氛围中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团知识理论、红色基因文化。
五、结语
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高校要培养青年大学生争当红色传人,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1]魏惠丽.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研究:以汕头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9(12).
[2]周琼.新时代红色基因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宿州学院学报,2019(8).
[3]夏光祥.文化自信视域中新时代外语专业思政教育探赜[J].现代交际,2019(1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