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钱,构筑神秘乌托邦
2021-08-14陈永清
陈永清
对面医院大楼映亮了昏暗的小巷,熊庚香掀起沾满油污的袖子,擦去额际的汗滴,她的目光穿过夜空,不由得惊叫一声:“老头子,你看,下雪了!”丈夫万佐成抬头望向窗外,一片片六角花瓣飘洒漫舞。老万连忙往炉堂加炭,轻声说道:“天冷了,病人更需要吃口热饭,再等等,可能还有人来煮饭。”
果然,门口探进了一个沾着雪花的脑袋。小敏姑娘跨进暖和的厨房,刚摘下黑框眼镜擦拭,熊庚香就发现她眼眶红红的,“妈妈明天出院了,我来给她最后做餐饭”。听到这样的话,不爱言语的老万默默地点燃最亮的灶台,把火烧旺。熊庚香抹着眼泪,麻利地给小敏拿出锅碗和调味品。
半年前,小敏的母亲患了癌症,她退学来医院照顾母亲。几个月里,医院的嘈杂和悲欢离合让小敏心神不宁,只有来“厨房”做饭,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
小敏说:“没法儿治了,明天就回家。”烧好饭,熊庚香陪着小敏来到病房。小敏的母亲躺在病床上已奄奄一息,她吃了热腾腾的饭菜,用尽力气拉着熊庚香的手,十分激动地说:“妹子,谢谢您的厨房,让我在最后的日子每天都能吃上女儿煮的饭菜。”这十七年,在医院对面卖油条的熊庚香夫妇见过了太多这样的情形,但熊庚香还是无法控制住眼睛里闪动的泪花。
2003年,老万夫妇俩来到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石泉村卖油条,摊子摆在江西省肿瘤医院对面的小巷子里。油条摊前,油锅滋滋地轻吟,出锅的油条金黄飘香。食客风一般地,轻轻来,轻轻去,一波接一波。老万的手艺精,熊庚香的态度好,开店后生意挺好。
突然,風止了。一张凝重的面孔,近乎乞求的神情。医院院对面,这种表情本不少见,可这位母亲的请求却让老万夫妇意想不到,“小孩才十岁,骨癌,一条腿截肢了,在对面肿瘤医院里。能借您这炉子用一下吗?出门太久,孩子就想吃口妈妈做的饭。”老万夫妇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们还拿出家里的锅、油、调味品。看着这位母亲亲自给生病的孩子做着西红柿鸡蛋汤和炒肉丝,精于厨艺的老万在一旁连声赞叹:“真香!”给孩子煮了热饭菜的母亲,脸上也拂来一缕春风。
本来只是一件小事,可西红柿鸡蛋汤的香味“传遍”了医院。越来越多的病人家属都来求老万夫妇借炉子,炒菜煮饭。原来炸油条的炉子哪还够用?夫妇俩干脆买了十多套厨具和煤球炉,供病人家属们使用,油条摊也被病人家属称为“抗癌厨房”。
一开始,老万是让病人家属免费使用。可是,人越来越多,油条摊温暖的炉火越来越旺,多的时候一天得有三四百人,要买四包盐、五瓶酱油,再加上水费、电费和煤球费,老万实在无力支持,才开始尝试收一点钱,炒一个菜五角钱,剩下的就靠每天炸油条来平衡收支。2016年,物价上涨,夫妇俩将厨房使用费涨到一元钱,而这个价格一直保持至今。
老夏是“抗癌厨房”的资深用户。他的妻子患了宫颈癌,后来癌细胞转移,瘫痪在床。整整六年的陪护,再好的夫妻都难坚持。可面对生病的妻子,老夏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在病房里,他给妻子讲笑话、开玩笑,想方设法逗她开心。到了“抗癌厨房”,他终于可以释放自己:“哎哟,真的是要搞死我了,每天就睡一小会儿,可能有一天我要疯了。”他一边给妻子做鲈鱼豆腐汤,一边向熊庚香“吐槽”妻子:“我只有来这儿做饭的时候,可以宽心一点,每天在医院就像是坐牢。”来这里,是老夏难得的开心一刻。熊庚香看到老夏夫妻在无边无尽的癌症阴霾下,仍能阳光快乐,自己也感到莫大的安慰。
2020年3月,老夏的妻子没有挺过这个格外为难人的春天。老夏来和老万夫妇告别:“没办法,她丢下我不管了。”当初笑着跟熊庚香打趣说“我老婆还能再活十年”的老头儿,再也不用来“抗癌厨房”了。
临走前,老夏把自己的电话留在了厨房的墙上。那面烟熏火燎的墙面,密密麻麻写满的电话,是那些曾享受过“抗癌厨房”温暖和营养的人留下的。他们希望,老万夫妇不忙的时候,能打电话和他们联系,到他们家作客。
老万夫妇俩17年坚持经营“抗癌厨房”,感动了整个中国,入围“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这个小小的厨房,是指引病人和病人家属走出黑暗的一束光。这面墙上的电话号码,就像连接病魔与健康的慈悲密码——连通电话,就能破译密码,就能通往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