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墩

2021-08-14阮华君

知识窗 2021年2期
关键词:烽火台赵匡胤军营

阮华君

家乡山村,名为烟墩。因为居民大多郭姓,也称烟墩郭,又因为口音讹误,遂有烟灯、烟墩哥等称呼。祖祖辈辈都这么叫,谁也没有想过这名字是怎么来的。直到今天,闲翻《聊斋志异》,书中看到一条注释,我才恍然大悟。

《聊斋志异·卷二·王兰》一篇中有一句话:“一日,聚饮于烟墩。”书中对“烟墩”的注释是明清防卫报警设施。洪武二十六年,命于“腹里边境险要处所安设烟墩,昼则举烟,夜则举火,接递通报”。明清时代,烟墩常与烽火台并称为台墩,此指烟墩废址。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脱口而出:“这不就是烽火台吗?跟你家乡山村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

家乡山村高居皖东丘陵,地处江淮之间,这里是长江淮河分水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南京的北大门,明朝洪武年间南京是都城,自然更为重要。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南北分裂时期,比如三国、东晋、南北朝、宋金等,这里都是南北分界边境,两军对垒要地,军事冲突接连不断。朱元璋建烽火台(烟墩)时,怎么可能忽略了这里?

中华大地走一走,或者读书、看报、看影视剧时,我们常常能发现中国乡村的名字很有意味,在西南山区往往叫“寨”,晋陕内蒙古叫“堡”,东北则叫“屯”,在我家乡最多的是“营”,几乎全是姓氏后面缀“营”字就成了村庄名。因此,行走在皖东丘陵上,你随时随地就能看到张营、赵营、李营、马营、周营、柴营、陶营、东高营……据学者考证,这些名字大约都起源于南宋。

南宋时期,宋金对峙,江淮之间是双方拉锯战的前沿。为了加强防御,南宋朝廷建造了大量军营驻扎军队。南宋灭亡,元朝统一,这些军营就废弃了。由于连年战争,江淮之间人烟稀少,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其他地方迁徙过来的人(规模自然不可能大,基本就是一家一户或者一个姓氏几户宗亲),就住进了废弃的军营里。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类非常独特的村庄名字。

与之佐证的是,家乡有很多传说。比如,家乡有座老嘉山,山顶上至今依稀可辨有墙垣遗迹。传说这里曾是柴王城——后周世宗柴荣曾在此驻扎。比如,趙匡胤困南唐,夜闯七十二连营的故事。正史记载也确实有赵匡胤鏖战皖东,大破清流关的史实。故乡还有个村庄叫牛车韩,据说是当年赵匡胤驻屯牛马车辆等辎重的军营……看看今天这些村庄,如果当年真的驻扎军队,像赵匡胤那样骁勇善战的猛将,快马加鞭夜闯七十二连营是完全有可能的。

犹记儿时,家门口的山坡上有莫名其妙的大土墩,父老们就叫它大墩子。中学时代,去镇上读书,山路弯弯,上坡下坡,经常能看到大墩子,上边有的光秃秃,有的已经草木葳蕤。20世纪90年代初,有老乡在我当年上小学的路边两个紧挨的大墩子脚下挖出了很多古陶器,与我们历史课本上看过的半坡河姆渡那些古老原始的彩色陶器差不多。他们觉得不是金子银子,不值钱,都让小孩随便拿去玩了。毫无疑问,这大墩子比烟墩更古老。

如今,每次去岳父家,我都要走过老嘉山下,宽阔的大路边还能看到一两处大墩子。它们立在一片高高平整的山头上,与一般的山头土坡俨然不同,上面长满了蓊蓊郁郁的松树。每次看到它们,我就会想当初费力建造它们的人,是否想到它们会变成今天的模样呢?

猜你喜欢

烽火台赵匡胤军营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淋巴结:身体健康的“烽火台”
不当皇帝就听话
在军营下棋的岁月(一)
军营里的“大餐”
一赏一罚的用意
FUNNY STORIES
曹彬打酒
军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