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2021-08-14陈柳
陈柳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去年以来,从“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到“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再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中央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表述不断递进。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也提出,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可以说,“自主可控能力”已被视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升级的关键“钥匙”。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在提升关键技术控制力、产业集群带动力、产业链条整合力、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引领力和国际行业标准制定主导力上,集聚创新资源,布局创新力量,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应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方面作出新的作为。
注重在扩大内需战略中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利用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创造关键产业发展的“需求窗口”,是我国在关键产业关键环节实施追赶的重要优势。我国具有某些相对独特且容量巨大的市场,这些市场将促进前沿技术的运用,也将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比如,在移动支付、移动社区方面积累了海量用户和数据,有利于我省在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重点环节进行突破;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产能和规模最大的国家,工业机器人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的运用,我省的先进企业在这一领域布局较为充分,应努力在工业自动化的产业链重点环节继续突破。
超大规模市场也为新技术产业化落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充分的试错机会。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同时也涌现出众多前所未有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表现为从传统技术模式到新技术模式的非线性、不连续性和跳跃式发展。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内需潜力和新兴技术相结合,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没有走“以市场换技术”的旧路,而是通过适当的产业政策努力进行弯道超车,在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出宁德时代等国际主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与国际一线厂商竞争的能力。同时,我国高度关注产业发展趋势,加大对下一代产业技术的投资。比如,我国正对5G通信网络等新基建领域进行率先投资,这意味着将带来更强大的通信基础设施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我省需要抓住5G通信网络快速发展的红利,在重要产业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我国在制度层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省企业进一步抓住内需机遇、实施科技創新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应抓住国家层面的改革红利,对于国家支持的航空飞行、无人驾驶、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潜在消费,积极布局相应的产业。同时,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全国1/4,这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我省可在推动长三角共同市场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企业创新进一步开创市场空间。
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上的作用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坚实地基。基础研究好比大楼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科技的大楼才会稳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行业中的“卡脖子”技术往往涉及相当多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学科之间的渗透,各项基础科学和技术在产业底层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从技术创新的规律来看,只有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才能更好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过去我们常常强调,江苏的科教资源丰富,但一定程度上难以转换为产业创新优势。现在看来,努力弥合这两者之间的鸿沟固然重要,但如果未来不加大力度对基础科学的规划和投入,我省科教资源的优势可能难以长期保持。当前,各地都认识到基础研究对科技资源和人才集聚的重要性,纷纷布局基础研究。比如,浙江杭州正在全力支持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积极谋划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安徽合肥利用中科院系统的布局优势,建设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稳态强磁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四个大科学装置,全力推动战略性科技力量的建设;上海则是定位于创新策源地,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这些新动向可能带来长三角地区基础科学区域布局的重塑。“十四五”时期,江苏把提升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立足学科和科研优势,努力在挑战前沿科学问题、探索原创性成果上取得新突破,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相互支持,努力发挥双重优势。
以跨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塑造产业链供应链整体优势
产业集群是江苏稳产业链供应链的主要载体。目前,江苏对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纳米新材料、工程机械等9个集群入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占全国1/5。在未来发展格局中,如果能将分散的地区产业整合成整体产业链或大产业群,并通过对具有上下游供应关系的产业集群进行有效的跨区域联结,那么区域经济就容易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实现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均衡,提升整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比如,美国硅谷的互联网经济和西雅图的航空产业集聚,日本、德国的汽车产业集聚,台湾新竹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珠三角深莞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讯行业集聚。这些产业集群的边界都不是以严格的地理界限为标志的,而是通过科技要素的网络化共享形成的。
江苏制造业集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集中力量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应更加侧重跨区域的集群合作和资源整合。当前,我省部分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是通过两个或三个市联合来推进建设的,如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南通、泰州、扬州联合推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是泰州、连云港、无锡联合推进。为促进跨区域合作与产业协同,改变各产业集群之间独自发展、过度竞争的状况,我们可在省级层面成立跨区域的产业集群建设协调机构,为各市联合建设的产业集群提供协调的联系平台。还可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飞地经济等已有探索运用到跨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中,制定跨区域集群的投资产出指标考核、土地资源共享的税收分享制度等,允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项目投资、税收等经济指标在合作地区之间分解,为长三角一体化的产业合作探路。
(作者系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