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辄止还是全新风口?互联网医院建设潮的背后
2021-08-14
冠疫情暴发后,互联网医疗发挥了其优势作用并引起国家和业界的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院建设也迎来高速发展期,公私医疗机构纷纷申请和运营互联网医院,第三方互联网医院扎堆注册,优质医生团队开始深度参与互联网医院的运营,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是未来大多数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让互联网医院在2021年迎来新一轮的建设热潮。
颠覆传统寻医问诊模式的互联网医院
“中医望闻问切、西医视触叩听”早已深入人心,可看病时医生和病人隔着网络交流,从看病到开药及复诊,真的可行?
互联网医院就是用信息化、互联网化的手段去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优化服务流程,提升医疗服务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质量。互联网医院作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承载形式之一,区别于公立医疗服务机构以及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同时还延伸出了很多新的服务态势,包括远程医疗、在线问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等。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院本身不算全新概念,2014年前后,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由于无法落地,最后都成为资本泡沫,无疾而终。直到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之国家政策的扶持,才让沉寂已久的互联网医疗公司们重新站在了浪潮之巅。公开资料显示,疫情暴发后,仅国家卫健委、发改委等中央级部委发布的支持互联网医疗与健康的通知、文件或方案就多达14份。随着国家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医疗赛道持续扩容,行业玩家们迎来洗牌出清时刻。为避免掉队,丁香园、微医等独角兽们纷纷谋划融资或上市。
风口上的互联网医院
与医院相关的行业,从来都是人们眼中的黄金赛道,互联网医院模式之所以一出现就被业界看好,一个是因为其拥有线下依托或自建的实体医疗机构,能够具备全科医生体系建设的基础,可通过在线协作沟通平台组建跨区域的专家与基层医生协作活动;二是因为互联网医院建设了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电子处方与在线医嘱系统等在内的数据系统,可以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三是可以将医疗资源分享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用户便捷就医,降低醫疗成本。互联网医院代表了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健康医疗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联网医院从建设到运营,同样会产生巨大利益。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整体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0亿元,到2026年有望达到1980亿元,2019-2026年的复合增速达到32.93%。面对体量如此庞大的高增长市场,资本市场自然不可能错过。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腾讯集团等科技巨头就已经开始布局互联网医院等相关产业。近年来,包括众安保险、新氧、健客、丁香园等大健康企业皆已开始涉足互联网医院产业。
然而,在2021年5月21日健康界峰会之中国数字健康大会智慧医院分论坛上,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主任卢清君表示,互联网医院正处于冰火两重天。“互联网医院是个新生事物,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问题。比如,超九成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针对这个问题,实体医疗机构建设的互联网医院之所以运营效果差,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医院自身在运营,并未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一方面,政策的导向下,医院都在建设互联网医院;另一方面,产业却叫苦不迭,投入之后没有产出。”
目前统计,3年审批1100家互联网医院的现状是九成医院未有效运营,风口产业的另一面开始浮现在世人面前。
超半数亏损的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风口上的行业企业,通过“烧钱”的方式快速成长、构筑流量规模护城河的方式已经屡见不鲜,但互联网医院超半数亏损的行业状况还是让人有些吃惊。动脉网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共有71家互联网医院在疫情期间接通医保。不过这在近600家互联网医院的总量中仅占一成,其中占据多数名额的仍为公立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企业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则较少。
即使是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这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明星企业,其盈利状况也堪忧。据平安好医生2019年报数据显示,在总收入和毛利分别增长51.8%和28.5%,销售及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占收入比均下降的情况下,公司依然处于净亏损状态。而阿里健康财报显示:截止到2020年3月31日,公司仍然处于持续亏损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医院等创新业务的开发支出。据了解,相比去年同期,阿里健康产品开发支出增加15.4%,共计3382.5万元。主要用于聘请更多技术工程师以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和数字医疗业务。
至于近些年纷纷入局的以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医院,尚未有公开数据可以考证。但目前,不少医院都推出了低挂号费服务。青岛曾有1分钱挂号的互联网医院,浙一互联网医院还曾推出免问诊费用的服务。普遍看来,互联网医院的挂号费用皆等同甚至低于线下挂号费用,而医生本身的服务时间并未因互联网医院的形式而减少。对医院主导的互联网医院而言,盈利模式尚不清晰。
从功能替代到生态建设
我国较早一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11年。2014-2015年间,由于政策推动与资本追逐,互联网医疗进入喷发期。而这一时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初涉领域主要分布在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健康保健、生物技术、医疗信息化、医疗综合服务、医药电商等方面。
2018年对于互联网医疗而言是一个分水岭。2018年4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发展树立了风向标。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互联网+医学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布局的绘图基础。
而目前,互联网医院“较早期还停留在专注线上挂号、分诊和转诊等基本业务阶段为“Online”模式,用户的留存和长期活跃度都难以保证。在“O2O”阶段,较为典型的互联网医院模式是线上轻问诊、复诊以及线下的初诊相结合,医生专家和患者的连接渐渐紧密,并且互联网医院开始连接医药和保险。
但由于互联网医院一直受限制,医+药+险未能完全走通。随着政策的逐渐松绑和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OMO(Online merge Offline)”的互联网医院服务模式走进用户的视野,这一阶段特征是线上和线下的界限逐渐模糊,这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服务模式,其运营模式更像是借助互联网实现传统医院的功能替代,而在O2O走入OMO的过程中,互联网医院的盈利点从关注”病人咨询-医生开出处方单-下单支付的转化率到用户为服务付费。
多年来,互联网医疗公司纷纷试图打通“医、药、险”的闭环,并且尽可能地丰富和优化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流程,融入医疗健康大数据、HMO、AI辅助诊疗等方式,对互联网医院进行再一次“升级”,生态化发展不仅让互联网医院更好地为病患服务,更有效构筑了互联网医院自身的护城河,并借助生态的维度寻求更高效的盈利方式,以推动互联网医院更稳、更快地发展。
摸索着前行的互联网医院
从基础的医院功能替代到生态建设,互联网医院概念虽说早已出现多年,但在实际落地上依旧属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而作为关系民生的重大行业改革,早在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发布了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时,就在《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两种互联网医院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服务时间和空间,把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第二名称。第二种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已经申办了互联网医院,利用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平台,为患者提供服务。
目前,不少商业公司都兼做2C的自有品牌互联网医院和2B的互联网医院基建服务,只是各有侧重点。比如微医主导了乌镇互联网医院品牌建设之余,其智能云平台微医云还为政府、医院、医疗机构等B端用户提供互联网化解决方案。而卓健科技则是以为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互联网产品和服务为起点,另也有自己的互联网医院牌照。除此之外,一些商业公司会根据业务属性从各细分市场切入互联网医院建设。比如,手握阿里巴巴电商优势的阿里健康从药品端切入;依托平安保险扶持的平安好医生从保险服务切入等。
而微医、丁香园、医联、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医院主要采取8282C模式,将“供应商→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等产业链连接在一起。互联网医院企业盈利方式主要包括线上医疗的服务合作分成、健康管理包、慢病复诊、药事服务、大数据应用、医生教育、患者随访管理、健康管理、远程问诊等。
从问诊功能来看,互联网医院的盈利方式和线下医院差别并不大。但是突破了物理边界的互联网医院,可以形成线上对线下的增量辅助,进而提升医院经营效率,使医院增收;另外,互联网医院正在催生更多的医疗服务,包括营养管理、慢性病管理等患者切实需要的服务。
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是根本
同其他互联网+商业求快、求大不同,互联网医院从一开始就以稳为发展核心,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始终是互联网医院的根本。一直以来,医疗质量与安全是医院发展的生命线,加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并持续改进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对互联网医院而言也是如此。
互联网医院整个的管理和实体医院是相似的,二者医疗的核心制度相同,包括医生职业的资格、电子病历、检验结果、处方、电子签名、信息保密等。苏书记认为实体医院自身先要有非常完善的制度,才能够确保互联网医院的医疗质量。
以深圳市人民医院为例,医疗方面的数据安全由信息科负责,网络医院负责互联网服务项目上的质量管控,直接把线下医院质控科的规制导入到互联网医院里面。与此同时互联网医院还和广东省监管平台对接,做到整个诊疗全程有记录、可追溯。
由于互联网医院的去时空化,医患纠纷的情况会更复杂,为进一步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还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互联网医院业务形态、业务流程和服务项目相应的行业规定和质量标准,这些都需要反复验证和推进。
截至目前,已有30个省区市建起了互联网医疗监管平台。各省份监管平台要求互联网服务机构和人员具备资质,全程留痕、可追溯。有些省份平台对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进行监管,也有的省份要求開出的每一张处方都上传到互联网监管平台,对处方用药行为进行相应的监管。
国家政策鼓励互联网医院常态化发展
2015年以来,国家和地方共发布了126条互联网医院相关政策(截至2020年6月30日),已覆盖指导、监管、支付三大体系,2020年的疫情防控措施加快了互联网医院政策体系完善,目前正逐渐由框架确定过渡到细节设计阶段。
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三大文件,聚焦于目前互联网医疗三大热门领域,即在线诊疗、互联网医院及远程医疗。这是继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后,制定出台的首批细则。
新规明确了互联网医院的监管,即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与互联网医院登记机关,通过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对互联网医院共同实施监管,重点监管互联网医院的人员、处方、诊疗行为、患者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内容,并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当地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随后,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其中明确到2019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到2020年,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4级以上,二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等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
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不错的前景加上大环境政策扶持,却没能让互联网医院快速崛起,除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外,更多现实问题也成为互联网医院快速发展的阻力。
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健康界联合发布《2021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通过梳理互联网医院行业准入监管政策和典型案例,聚焦建设运营成效、瓶颈问题与挑战等一系列困扰管理者、从业者、医院、基层机构和患者的主要问题。
在理念上,顶层设计不完善或缺失。存在一些执业概念不清、业务界限不清、业务定位不明、诊疗与便民服务界限不清等现象。很多地方质控、监管、物价、医保等相关制度尚待健全,政策贯彻不到位。部分模式的服务流程不合理,诊疗规范未健全。监管培训方面,很多机构的医生准入监管、过程监管不力,线上诊疗培训不足。此外,患者习惯改变难,线上诊疗存局限。患者诊疗意识、诊疗习惯的培养和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诊疗效率、信息获取准确性、人文关怀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线上诊疗的应用。
在运营管理上,互联网医院缺乏有效运营,缺乏正确理念,缺乏持久决心。相较于互联网医院加速建设,互联网医院的有效运营管理并不乐观。现有的互联网医院普遍缺乏竞争力,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2020年底,互联网医院数量超1000家,数量多、规模小,多集中在医学咨询、挂缴查等便民服务,缺乏在核心医疗,如线上复诊、电子处方等领域的深耕及业务开展。即使是在互联网科技企业最擅长的技术领域,也存在不当运用的制约。视频不通,资产过重。受限于医院的基础信息化水平,系统操作便捷性、友好性、功能完备性、可扩展性均有待进一步提升。医保信息、患者诊疗信息的互通共享等尚无法实现。此外,传统线下医院本身医疗资源有限,医生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互联网化并未能从本质上提升医生的问诊效率,互联网医院的发展受到基础医疗的制约,而医保脱卡结算、异地门诊结算尚未全面铺开也为互联网医院发展带来了制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时间积淀才能解决的。
摆正同实体医院的关系
互联网医院和实体医院应该是互补协作的关系,而非竞争。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主要提供诊疗服务,利用互联网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衍生服务内容环节,形成更完善、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产品。未来,互联网在医疗领域会成为标配,线下线上融合是必然趋势。因此,连接和融合是未来互联网医院发展的定位和功能,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要加强顶层设计,引导互联网医院发展。
同时,加强规范管理,建立更加细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和标准体系、医保政策以及相应法律法规,让互联网医疗服务产品得到规范化发展。在监管方面,要适应新形势,尊重医疗规律,加快监管能力建设,发挥医院、行业组织的作用。对于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中的劳务技术价值,须给予合适的定价,并加强线上服务能力培训。
破局互联网医院关键要调整经营思路,将就医场景和互联网医疗平台建设结合,将绩效和服务标准与互联网的特殊运营方式结合,互联网医院不应仅仅局限在问诊,问诊后的服务延续和商业保险的结合等都是可以开发的方向。
新基建的必要环节
近两年,新基建成为各行各业的热词,2020年,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凭借新基建的东风,互联网医院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在覆盖广度和行业规范方面都将持续提升。目前,已有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当地的新基建发展规划中,主要包含扩大覆盖、促进规范两个方面。
从互联网医疗新政出台以來的互联网医院中标数据来看,实体医院配备互联网医院作为基础设施的趋势不断加强。而5G技术的普及对医疗场景的拓展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最典型的场景便是远程手术,早在2018年我国就陆续有不少5G远程手术的试点。借助5G技术高速率、低延时的特点,位于千里外的医生能够为医疗水平不够发达地区的患者进行高水平的手术,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样将受益于新基建的还有人工智能医疗技术,基于医学影像等的疾病早筛、辅助诊断等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肺癌筛查、心脏风险预警乃至疫情期间的新冠肺炎人工智能辅助检测等诸多领域都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平安好医生”多年来在人工智能辅助咨询领域更是取得了数亿人次线上问诊的实绩。
大健康推动行业持续成长
互联网医院与传统商业不同,不会产生绝对占比的市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参与(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医院会失去一定的在线市场份额。接下来,有可能异军突起的是重视在线服务能力又在线下医疗能力中有扎实积累的三级医院。甚至很有可能的是,这类医院中会诞生互联网医院行业里的品牌医院。大健康各赛道百花齐放,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疗服务永远是其中的核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医疗体制显然跟不上这一变化。因此,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发现了互联网医疗的巨大商机,将线下庞大的医疗资源转移到线上,以实现闲置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重新分配。目前,互联网与健康产业之间的结合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即,健康管理、预约咨询、医疗科普、健康交流、终端开发。
此外,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载体,就医疗产业来说,可穿戴智能健康设备、远程医疗等新型载体纷纷出现,建立在移动医疗基础上的未来医院、空中医院等概念也在不断刷新医疗产业的发展模式。
写在最后:
切不可让风口变刀口
“站在风口,猪也能飞。”互联网医疗听起来很美,但实际上医疗行为离不开线下面诊、检查,否则会出现误诊问题。很多时候,经过网上咨询,用户得到的仅仅是信息,不能变成处方,没有实质性作用。据报道,有些互联网平台声称能线下做手术,实际做手术的地方并不具备医疗资质,用户如果不了解,容易上当受骗。魏则西事件已经充分暴露互联网平台的弱点,即使是最简单的医疗信息服务,互联网上也充斥着欺骗、不科学,处处隐含风险。虽然互联网技术会对医疗领域带来变革,但目前各种泡沫、概念、拔苗助长的现象并不少见,不利于互联网医疗的发展。
对于互联网医疗的监管,不能落入窠臼,不能为互联网医院设置新的围墙、对互联网开放的属性进行遏制,唯有循序渐进,才能让整个行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