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强:让建筑空间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2021-08-14宗萱
宗萱
韩文强
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硕士,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于2010年创立建筑营设计工作室(Arch Studio),任主持建筑师,在北京老胡同改造中进行过很多创作和实践。
www.archstudio.cn
“游廊”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基本要素,建筑师引入“游廊”作为“七舍合院”改造中最为可见的附加物,将原本相互分离的七间房屋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它既是路径通道,又重新划分了庭院层次,并带来观赏与游走的乐趣。庭院中的灰砖地延续到室内空间,也似乎把庭院延伸进入了客厅。
在建筑师韩文强看来,空间是一种媒介,在设计中,以“关系的设计”为出发点,协调处理大小、内外、新旧、人工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将物质空间的精神内涵和体验价值提升出来。
1.项目“七舍合院”:“游廊”上的“飞檐”嵌入原有的屋顶。
2.二进院子的正房是主餐厅区域。完全保留了老房顶结构,继续着“古意”。
1.项目“水岸佛堂”,设计从建筑与自然的关联入手,利用覆土的方式让建筑隐于土丘之下并以流动的内部空间彰显出自然的神性气质,塑造树、水、佛、人共存的具有感受力的场所。
2.项目“偏锋画廊”,设计希望尊重旧工业建筑的空间特征,完善当代艺术展厅功能布局,提升内部空间品质。利用清水混凝土和引入自然光的结构形成光影与结构的互动关系。
在河北唐山有这样一个小品式建筑:建筑周围是河畔树林、田野菜田。建筑像是隐藏在土丘下的隐秘空间,像树叉一样在原有树林里延展,而不去打扰树干的存在。建筑内部五个既相联又分割的空间代表了出入、参佛、饮茶、起居与卫浴五种不同功能的空间。人可以在里面漫步、也可冥想。树木、天光、铺满荷花的水面,这些自然元素与建筑共同作用,使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仪式感。建筑引用了僧侣在洞穴中修行的原型,将建筑覆盖在土丘之下。这也符合项目“水岸佛堂”的概念:供人参禅、静思、冥想。
韩文强位于798的建筑营设计工作室。
这是由韩文强主导的建筑营设计工作室在2015年设计的作品,占地仅170平米的建筑项目体现了工作室的设计理念:让建筑作为物质空间,同时拥有精神内涵与体验价值。韩文强在回忆设计过程时说,他在建筑所在的那块地上感受着环境特点,佛堂就是一个人在树林下散步的路径,“让这条路径变成一个建筑”,“外表变成一个土坡,变成一个没有建筑外力面的建筑。”
早在中央美院研究生阶段起,韩文强就参与过大体量的城市设计竞标,但很多项目都没能最终落地。直到2014年初完成设计的胡同改造项目“曲廊院”才成为他第一个实现落地的作品:原本几近荒废的L型小院,在“修复旧的、植入新的”理念下,既还原了院子与房子的肌理关系,又增加了当代生活所必需的舒适感和空间功能。项目完成后,“曲廊院”先后拿下国内外多项建筑与室内设计奖项。
从“曲廊院”开始,韩文强先后完成了“折叠院”“扭院儿”“叠院儿”,在胡同改造项目中有了许多自己的心得:如何基于现存条件做恰当的拆改,增加建筑空间的活力,回应建筑功能,直到完成了整套四合院改造的项目“七舍合院”。无论建筑体量的大小与新旧,在韩文强眼里都要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建筑空间跟人有一种更亲密的联系,而不是宏大尺度的城市化趋势。“一个建筑要基于自然环境、自然场地,包括自然气候、自然材料,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设计概念,能够跟人产生一种互动。”
建筑不仅是建造一个物理的实体空间,还是关系的建构。比如在胡同改造项目中,韩文强并没有一味地遵循原有建筑的结构,或是打造“好看”的空间,还要把新的时代需求、以及处理新与旧的关系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建筑类型”,以获得意义上的突破。比如他的四合院改造項目“扭院儿”,原有的四个房子是基于传统庭院中仪式性等级观念与行为规范而建,是传统社会一种伦理表达。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后,使用人群也有了变化。扭院儿作为餐厅存在需要营造放松、自由、有弹性的空间场景。使用人群的关系也随之变得平等自在。而在项目“七舍合院”中,设计师在保持传统建筑的材料特征基础上适度添加新材料,注重保持时间迭代的印记,让新与旧产生了细微的差异与叠加。在施工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石片、瓦罐、磨盘等,完工后设计师将这些素材作为景观、台阶、花盆点缀于室内外;建筑修复中作废的木梁则被改造成为座椅。旧材料在这里被赋予新的使用而不断延续下去。这些理念都使得“七舍合院”成为一个完整而又具有时代特点的改造项目,并获得《ELLE DECORATION家居廊》“中国室内设计年鉴”2021年度最佳住宅项目大奖,韩文强也在同年获得“EDIDA年度室内设计师”。
在韩文强看来,观点的成熟需要跟不同的人交流,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种平衡。设计中最关键的是要正确理解人的需求,把自己真正放在设计的空间中还原到人的视角。“设计带有一定的艺术基因,需要个人的判断、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