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6~2020 年药物不良反应的帕累托图分析
2021-08-14植伟文余长春唐银燕陆嫦萍
植伟文 余长春 唐银燕 陆嫦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医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相关知识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人们对于自身健康以及用药安全的意识随之逐渐提高,药物不良反应等医疗安全事件的日益发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主要是由于药品滥用、治疗措施操作不当以及患者个体间存在差异等所导致,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影响因素及发展规律,在制定相应的预防以及解决措施中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帕累托图对本院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强化合理用药提供临床借鉴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在2016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期间252 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病历档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在院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
1.2 方法 通过帕累托图法进行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3 类。A 类:为主要因素,是整个分析调查中的少数,其在整体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在0~80%;B 类:为一般因素,其在整个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在80%~90%;C 类:为次要因素,其在整个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在90%~100%。其中B 类和C 类在整个分析调查中共同组成了次要的绝大多数。
1.3 观察指标 分析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药理作用、年龄分布情况及相关帕累托图。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分析 252 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静脉滴注患者142 例(56.35%),口服患者58 例(23.02%),皮下注射患者22 例(8.73%),肌内注射患者19 例(7.54%),静脉注射患者8 例(3.17%),其他途径给药患者3 例(1.19%);帕累托图法影响因素:1~2 号为A 类,3 号为B 类,4~6 号为C 类。见表1,图1。
表1 252 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给药途径分析(n,%)
图1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给药途径的帕累托图
2.2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理作用分析 药理作用:其他67 例(26.59%),抗菌药物66 例(26.19%),中成药40 例(15.87%),生物制品26 例(10.32%),解热镇痛药17 例(6.75%),抗糖尿病药9 例(3.57%),肾上腺皮质激素药、抗酸及消化性溃疡药物、影响脑血管细胞调节药各7 例(2.78%),调节血脂药6 例(2.38%);帕累托图法影响因素:1~4 号为A 类,5~6 号为B 类、7~10 号为C 类。见表2,图2。
表2 252 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理作用分析(n,%)
图2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药理作用的帕累托图分析
2.3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年龄分布:51~60 岁患者43 例(17.06%),61~70 岁患者40 例(15.87%),71~80 岁患者38 例(15.08%),21~30 岁患者34 例(13.49%),31~40 岁和>80 岁患者各31 例(12.30%),41~50 岁患者26 例(10.32%),11~20 岁患者5 例(1.98%),0~10 岁患者4 例(1.59%)。帕累托图法影响因素:1~5 号为A 类,6 号为B 类,7~9 号为C 类。见表3,图3。
图3 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分布情况的帕累托图分析
表3 252 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分析(n,%)
3 讨论
3.1 静脉滴注及老年患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 经分析研究发现,有142 例静脉滴注患者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占比为56.35%;43 例51~60 岁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占比为17.06%。主要是由于在静脉滴注过程中,不同种类的药物在输液管中进行相互混合,容易产生药物配伍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同时由于老年患者自身年龄较大,自身对于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及免疫能力相对较弱,在进行静脉滴注药物过程中,自身较为薄弱的血管在药物的刺激下,容易造成局部皮肤发生红肿、疱丘以及沿着经脉走向出现条索状静脉炎,严重时还会导致皮肤出现破损或渗漏性损伤、血管硬化、功能发生障碍以及局部发生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3]。因此,在对于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时,要严格遵循药物配伍禁忌,将药物进行完全彻底的稀释,以免出现药物沉淀以及药物浓度过高等现象。同时,还应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反复多次的穿刺,对患者皮肤造成损伤。在促进针孔快速康复的同时,还利于减少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3.2 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药品种类 通过观察对比发现,生物制品、中成药、抗菌药物以及其他等的累计结构落在了0~80%的区间范围,成为主要因素;抗糖尿病药以及解热镇痛药的累计结构落在了80%~90%的区间范围,成为次要因素;其余药品成为一般因素。抗菌药物因其自身价格相对较为平价、疗效也较为明显,在临床治疗中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青霉素、头孢等抗菌药物,自身存在较为较强的过敏风险,严重时还会引发休克或窒息[4-6]。因此,在注射或应用抗菌药物前,应对患者以往的过敏史及药物治疗史进行详细询问,严格进行药物配比,并遵从医嘱对患者进行注射前的药物试敏等操作,并详细观察试敏部位周围皮肤的变化情况,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注射。同时,在输注过程中也应对患者自身情况变化进行严密监控,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注射,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尽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帕累托图对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可很好地总结出可能潜在或已经发生的风险因素,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预防措施。通过提高护理人员临床操作技能、药物配伍流程以及安全、规范性用药的意识,从而促进患者能够得以快速康复,发挥药品的实际应用价值,促进医院工作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