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秒懂百科”微视频引发的关于微课教学的思考
2021-08-14张超伟
张超伟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江苏太仓 215400)
微课具有小、实、新、可循环性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地理概念教学的效率,是常用的辅助教学工具[1]。在国内,“微课”于2011年首次被提出。近年来胡铁生老师等引领的“佛山微课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对“一师一优课”课例统计发现,微课辅助教学具有较高使用频率。微课的应用推广亦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微课认知度低、建设水平不高、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等[2]。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资源,其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效益[3]。目前,微课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网络微课。百度产品“秒懂百科”微视频,上线百天移动端浏览量便达两亿,由于素材丰富、制作精美而常被作为微课直接用于教学。微课教学是地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方式,源头教学更应注重科学性。因此,以“秒懂百科”微视频为例,尝从微观角度探讨微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微课的概念界定
不同学者从课程和教学资源等不同角度对微课提出了不同理解,但亦有共同点。综合前人观点,微课是“目标单一、内容短小、时间很短、结构良好、以微视频为载体”的一种有别于微视频、微课程的辅助教学工具。由“目标、内容、教学活动、交互、多媒体”等五大要素构成[4],其本质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
二、微课辅助教学的常见症结分析
微课有机结合视、听、思等过程,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而实践中亦存在问题[5]。选取“秒懂百科”中23个地理概念微视频作为分析对象,包括地球自转、晨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地震波、锋、水循环、洋流、变质作用等。分析结果显示:“秒懂百科”制作精美,素材丰富,特点鲜明,值得借鉴。然而少数微课亦存在不足:
(一)呈现不严谨
通过微课传达的地理概念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内容呈现须严谨。然而,内容呈现不严谨也是微课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如,微课《太阳辐射》中,地球侧视图中极圈被画成曲线,与回归线直线不一致(图1,表1)。微课《水循环》按照存在形式将水分为大气水、地面水、地底水、湖泊水、河流水、海洋水(图2,表1),与教材分类不一致,不同类别间交集多,如地面水包含河流水和海洋水,比重更大的冰川水未在其列。视频《锋面》中,冷暖气团示意图被作为“图标”使用(表1),易导致暖锋范围几百千米、冷锋几千千米的错误信号。呈现方式需注重美观,但不能盲目而有失质量。类似不严谨现象往往是由地理学科基础不扎实或心理重视度不够导致。
图1 《太阳辐射》——侧视图纬线形状问题
图2 《水循环》——水的不严谨分类
表1 呈现不严谨的案例
本研究中,浏览次数指截止至截图日期2018年4月的浏览次数。
(二)原理不科学
微课的可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微课的知识原理更须贴近科学。微课《地球自转》使用错误地球地图解释地球运动(图3,表2)。类似问题还存在于《昼夜交替》等微课中,属高频错误。微课《暖锋与冷锋》中出现两处原理错误。其一,锋面倾斜方向不正确,应向冷气团一侧倾斜;其二,冷暖气团垂直相对位置不正确,冷气团应在暖气团偏下(图4,表2)。微课《国际日期变更线》中,国际日期变更线在赤道附近显著偏差(图5,表2)。微课《昼夜交替》中,地球自转方向混乱,且使用错误的地球地图,亚洲与大洋洲轮廓以诡异的镜面形式呈现(图6,表2)。
表2 原理不科学的案例
图3 《地球自转》——使用错误地球地图
图4 《暖锋与冷锋》——锋面倾斜错误
(三)设计不合理
循序渐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原则之一[6]。应遵循从易至难、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归纳到演绎的认知规律。分析结果显示,微课的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设计冗杂、内容较偏、内容较难等方面。第一,设计冗杂。“反气旋”的形成、气流和天气特征是自然地理的重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均较抽象,亦是教学难点。而微课《反气旋》中,增设两种分类,按地区分为温带、副热带和极地反气旋;按冷热性质分为冷性和暖性反气旋,徒增知识容量和难度。第二,设计偏难。气团和锋面是天气系统知识的基础,相对容易理解。而微课《锋面》中提到,“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较简单的“锋面”概念又涉及“高压”“低压槽”等较难概念,无疑加大了理解难度。第三,设计较偏。微课《地中海气候》中关于该气候成因,除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这一成因外,还增加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方面的原因,“夏季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形成高压,加大了副高的影响势力;而冬季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高形成低压,加强了西风的影响”。新课中如此设计会增加理解难度。适当拓展有益,但要视时、视量、视势。
(四)表述不同步(与教材不一)
教材是高考出题、学生学习的“抓手”[7]。然而,与教材表述不一的概念表述会增加学生的理解负担。如微课《水循环》中,应用了“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学生易先入为主,从而导致考试表述不当而失分(图5,表3)。微课《洋流》中,洋流概念表述与教材不一致,且较口语化(图6)。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参考书,表述与教材一致,新课与复习课一致,利于学生对地理概念内涵的深入理解。
表3 表述与教材不一的案例
图5 《水循环》——“地底流动”等表述不当
图6 《洋流》——概念与教材不一致
(五)其他问题
从课程角度看,微课还需注重微课中与微课间的内容衔接。微课课程设计须结合课堂,循序渐进,避免知识遗漏学、重复学。从更高的地理素养角度看,地理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地理素养和高度。如在地图选取时,应选取以太平洋和中国为中心的地图,以体现教师的家国情怀和地理素养,从细节处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微课辅助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何时用?——好钢用在刀刃上
微课不能完全替代普通课堂,好钢须用在刀刃上。微课制作包括技术准备、选题、设计、拍摄、后期、评价、反思等过程,过程繁琐,工作量大,教师个体难以完成过多的微课制作。此外,学生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教师有限的能力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微课需精而妙用。如工业五种导向型工业,涉及啤酒厂、普通服装厂等基础工业部门,学生熟悉其产品,而陌生其过程,看似常见却不易理解。在有限时间内既要科普基础工业部门,还要学习该工业的布局原则、原因及同类工业部门,常规课堂难以完成。而通过微课,制作常见工业部门原料-生产-消费过程的视频剪辑,配以精简讲解,可将学生琐碎生活常识有效串联,后期再辅以情境演讲等活动,学生学以致用,有效理解。
(二)如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
以“助学”为目标,“教研并举”为保障,“小、实、新、美”为特点,“平台建设”为推广动力,形成个人特色微课。
微课是教育资源建设之重心由“助教”向“助学”转变的重要契机[8],微课应用应以“助学”为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微课认知度低,因而教师应加强微课的理论研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完善理论,以研助教,以教善研,教研并举。微课来之不易,须小而实用,精而妙用,对重要地理概念、重难点进行针对突破,如:抽象的“整体性”、难点“气旋”、看不见的“地球圈层构造”、地质年代漫长的“背斜成谷”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唯有不断创新,大胆尝试方能顺应时代潮流,由陈旧视频堆砌的“你讲我听”式农业纪录片已很难适应学生口味。“美”是微课设计的较高要求。张尧学院士建议,要用拍电影大片的方式来制作网络教育资源,教师要不断优化技艺,拍出新、美兼具的大片。此外,平台建设尚需进一步优化,形成“微课”建设、管理、应用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为微课学习、交流、发展保驾护航。教师个人还应善于结合自身优势,形成个人特色的技巧与理论。如微课简短,信息一闪而过,适当设置暂停提示,在合适节点进行重难点、任务提醒标记,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适当设问,激活思维;做好微课映前、映后准备工作;配套相关学习资料等。
(三)如何评价?——华山论剑成英雄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方能引领微课良好发展[9]。对佛山微课大赛评价标准和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标准分析发现,现行主流评价主要考量微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基本素养、微课视频质量、用户和同行评价。其中,教学效果是主要考量指标,细分为形式新颖、趣味性、目标达成度等维度。且有明确规定,微课长度不宜超过10分钟。用户和同行评价可作为设计者反思、完善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教师可从以上指标着手设计、制作微课。
四、结束语
微课核心在于微视频,微视频核心在于设计者。教师应提高专业基础,学习微课设计理论与技术,辩证对待网络微课资源。打磨微课内容,培养工匠精神,微课在辅助教学的路上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