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碗蛋炒饭引发的争议

2021-08-13杰西·杨董天韵/编译

海外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佩特胃口咖喱

杰西·杨 董天韵/编译

2020年7月8日,马来西亚喜剧演员黄瑾瑜(Nigel Ng)以搞笑人物“罗杰叔叔”的名义在YouTube上传了视频《这碗蛋炒饭恶心到我了》。黄瑾瑜在其中犀利吐槽BBC美食频道主持人赫莎·佩特做炒饭不走寻常路,比如把煮好的饭拿去过滤。

“干嘛干嘛?我的天!你要了我的老命了,女人。她居然用滤网滤米饭,米饭怎么能拿来滤呢?又不是意面!”他喊道。

随后佩特又用水龙头冲洗淀粉,黄瑾瑜便幽怨道:“饭全被毁了。”

黄瑾瑜本意是做一期搞笑视频,不想却煽起了网友们暴风般的愤怒与对BBC的质疑,视频播放量一窜而上700万,推特点击量近4000万。

杨杰妮等美籍华裔名人也观看了视频,纷纷批评佩特的炒饭和中式毫不沾边:佩特没淘米,水也放多了,不用隔夜饭,鸡蛋还炒老了。杨杰妮在推特上开玩笑说:“这是针对亚裔的袭击啊。”

为了让热度降一降,住在伦敦的黄瑾瑜和佩特合拍了一段短视频,宣布日后会合作。视频中,佩特说:“这个人啥事没有,我却被网暴了。”她还表示自己会做饭,那次只是在照着BBC的菜谱录制。

英国厨师过滤熟饭,“罗杰叔叔”坐立难安。

“羅杰叔叔”在网上戏谑点评了各式蛋炒饭。右图出自今年三月发布在YouTube上的视频《这位YouTube博主 (约书亚·魏斯曼)挑战“罗杰叔叔”》。

米饭在亚洲是主食。9400多年前(编注:原文如此),中国人就以米饭为食,此后米饭逐步走向世界。米饭烹法多样,可蒸可炸,可以像意大利的利索多饭那样用高汤慢煮,也可以像伊朗锅巴那样炸出一层脆壳。

可本次事件的重点绝非弄清怎么煮饭才是正统。BBC这条美食视频引发的争议和亚裔的反应,都指向了一个更宏大久远的主题——食物、民族和文化的交融。而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哪些食物该由哪些民族来烹饪?

饮食文化的挪用

近年来,许多白人厨师被指文化挪用。他们在烹制其他民族的菜品时,不论用料还是做法都难称正宗,对原文化缺乏尊重,有些甚至公然显示出种族主义倾向。

比如去年,星厨戈登·拉姆塞新开业的餐厅以“地道亚洲食堂”为卖点,却被一位亚裔美食评论家批评为“标签主义”。亚洲菜种类繁多,拉姆塞的餐厅却把亚洲各国混为一谈,而且开业时连一名亚裔主厨都没有。

“日本菜?中国菜?反正都是亚洲菜,管他呢。”这位评论家在Instagram的故事栏里毫不留情地讽刺道。

所谓“标签主义”,就是仅仅照搬文化差异的皮,却不悉心了解和挖掘文化的根。拉姆塞只是给餐厅贴了个“亚洲”的标签,却不肯花时间区分每道菜的细微差别。而食物并不只为果腹,还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才是人们深感冒犯的根本原因。

有些厨师甚至不光肆意篡改做法,还毫不掩饰地侮辱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最为臭名昭著的要数纽约的仿中式餐厅路西·李。该餐厅的白人老板在2019年开业时说,他们的食物“干净”,吃了不会“又胀又痒”,暗指中餐不卫生,结果引发众怒,餐厅八个月后即告倒闭。

有的厨师则对菜品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把菜品全盘西化。《纽约时报》美食专栏作者艾立森·罗曼是一位白人网红,她的成名作“椰子姜黄辣煮鹰嘴豆”听起来和印度、牙买加咖喱并无二致,她却在采访中表示:“我觉得吧,这不是咖喱……我也不做咖喱。”罗曼不承认这是咖喱,还拒绝了解咖喱的文化背景,无怪评论家罗克斯安娜·哈达迪直呼“食物殖民”。事后,《纽约时报》网站在罗曼的菜谱下补上了一句话:“类似印度南部和部分加勒比地区炖菜。”

不过,也有人不认为上述行为是文化挪用。反对者认为,“美食警察”有碍创新。融合菜就是厨师们多方实验各类菜品的成果。另有观点称,食物就应该分享,大家一起吃才有味道,这也是美食最为直接的魅力。给食物设置诸多条条框框,比如黄瑾瑜视频下的部分评论称中国人才配做中餐,或是只有怎么做才算中餐,似乎有悖于全球化时代的分享精神。

可是,分享与挪用是两回事。挪用毫无尊重可言,有些厨师甚至还以此获利。

美食界的社会问题

今年夏天,以“黑命贵”运动为标志,种族歧视问题不再只是引发街头巷战,更是走入了新闻采编室和大厦办公楼。

康泰纳仕旗下美食节目《好胃口》引发了热议。包括美食助理编辑埃尔维利在内的多名员工指控公司对有色人种员工同工不同酬,观众也抗议该节目屡次挪用别国菜品。

艾利森·罗曼表示,此非咖喱,而是“椰子姜黄辣煮鹰嘴豆”。

《好胃口》曾摄制一款节目,由一位白人厨师指导烹制越南河粉,节目名曰《这才是河粉的正确吃法》。还有一次,节目组“重制”菲律宾甜品哈啰哈啰(译注:一种杂烩冰淇淋,菲律宾著名小吃),原料却是橡皮熊糖和爆米花。两次都引来阵阵骂声。

舆论发酵后,该公司于今年六月发表声明,承认《好胃口》的河粉、芒果酱、酥皮面包和韩式泡菜都剥离了菜品的文化之源,甚至有所不敬。

《好胃口》研究总监乔耶·赫尔南德斯写道:“《好胃口》每次被批评挪用,要么是因为切割菜品文化背景,要么是不审核请来的所谓‘专家到底懂不懂他做的这道菜。”

《好胃口》的这场风波还引发了人们对当下社会体系内偏见的思考。菜品的曝光率该由谁来决定?为何出版界长期把民族菜描绘得猎奇而难以理解?比如彭博社就曾说人们正在“学着欣赏”豆腐这种“味道寡淡、没什么嚼头的白色”食品,在遭到声讨后又删掉了这句话。

而为什么“民族”厨师(“民族”一词本就是在委婉表达“不白”)往往薪酬更低?上个月,《好胃口》再惹众怒。索马里厨师哈瓦·哈桑说她一集的片酬只有400美金,埃尔维利则抨击《好胃口》只付给她5万美金,安排她“给远不如她有经验的人打下手,而那些人多数是白人”。

上述议题看似抽象,却触及深广的现实问题,比如职场歧视、同工不同酬、权利不平等和美食界清一色是白人的现象。

黄瑾瑜和佩特摄制视频的本意或许并非为了引发这类讨论。而观众感到不满,是因为炒饭确有其正宗做法,佩特不是华人却像老师一样指导大家。美籍华裔作家杨杰妮发推特表示:“有些人说炒饭的做法多种多样,这当然没错,但有些做法做不出好吃的炒饭,更不是中华民族的做法,而这本该是视频的主题。”

[编译自美国CNN]

编辑:周丹丹

猜你喜欢

佩特胃口咖喱
哥伦比亚选出首位左翼总统
能食用的披萨包装盒
能食用的披萨包装盒
咖喱传奇
早春好食胃口开
《好胃口,兔子先生》
共进午餐
咖喱岛(九)
爱臭美的动物们
咖喱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