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色藜麦地背后的乡村

2021-08-13王仲昀

新民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库勒巴楚援疆

王仲昀

阳光下金灿灿的藜麦田。摄影/沈琳

金色的藜麦沉沉地压在墨绿色的藜麦秆上,喀什炙热耀眼的阳光下,金色变得更金。7月盛夏,2000亩藜麦试验田迎来收获。

这片藜麦地在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城外15公里,是典型的盐碱地。巴楚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太阳直晒土地,空气中很难找到一点水分。但纵使酷热难当,也不会影响陈业收获的喜悦。

半年来,陈业把这片藜麦地当作自家小孩细心呵护。

过去20年,陈业一直在和农民、农田打交道。他曾在华北和东北从事种植,但对于“盐碱地上种藜麦”这件事,在2021年2月之前,他没有把握。第一次看到盐碱地,陈业难以想象怎么能种出庄稼。“往地里灌水,灌完后地上一层灰白色,结壳后就像水泥地。”

巴楚县农民世代以棉花和玉米为作物,蔬菜花样不多,没听说过藜麦。最初听介绍说藜麦一年能种两茬,经济价值还高,大家将信将疑。

这是陈业第一次来新疆,他是上海裕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裕田”)负责人之一。2021年1月,上海裕田与巴楚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与到上海对口援疆工作中。之后一个月时间,经过和上海农业专家共同商讨,上海裕田最终决定在这片2000亩的土地上尝试种植藜麦,很快完成春播,最终在夏天收获。

和神奇藜麦类似的故事,如今在整个喀什地区能见到不少。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帮扶与指导下,喀什的乡村振兴开始有了更多上海基因、上海血液。

神奇藜麦

2021年4月,对陈业来说是异常忙碌的一个月。春播没过多久的藜麦刚长出翠绿的嫩芽。藜麦地附近鲜有人活动和居住,自然生态好,各种硕大的野鸡、野兔流窜田间。野鸡身体泛黄,头部绿色,色彩斑斓,很好看。但就是这种“好看的”动物让陈业烦恼不已:野鸡和野兔很快发现了这片藜麦,稍有不慎,它们可以沿着藜麦地,一路吃下去。

陈业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4月的每一个早晨,他和同事都要到地里驱赶这些野鸡、野兔。2000亩地太大,他们试过用稻草人和喇叭。可是这里的野兔除了体格大,似乎也聪明。喇叭循环播放几天后,野兔们习惯了喇叭的声音,还是只能靠人工。

4月过去,陈业又碰上了五六月份的冰雹。好在藜麦足够神奇,它们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每当极端天气来临前,花蕾周围的叶子会主动收缩,以此保护花蕾。

从3月春播,到7月收获,每天早晨天刚亮以及晚上太阳落山前,陈业和妻子都要沿着盐碱地的小路,一点一点查看藜麦。

藜麦作为农作物,经济价值高,原本生长在南美安第斯山脉中高海拔地区,厄瓜多尔与秘鲁是主要的出口国。藜麦耐旱、耐寒、耐盐性,但又需要充足阳光,这些因素合在一起,促成了它在我国南疆喀什地区的种植。

今年1月,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巴楚分指挥部(以下简称巴楚分指)的帮助下,上海裕田与巴楚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订后,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什么,成为首要问题。

2021年春节到来前,上海援疆干部、阿纳库勒乡党委副书记朱月明带着上海裕田另一位负责人魏春件,先后到巴楚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拿到了近年农业生产的基础数据,包括水文、土壤与风力。魏春件最早想种小米,但数据显示,每年春天这里常有沙尘暴,不适合小米生长。之后,上海科委的专家提出:可以在这里试试看藜麦。

虽然是在陌生的地方种植陌生作物,但上述的数据与科学分析,让上海裕田在开展试验前稍稍有了些底气。而就在藜麦地第一次成功收獲的同时,一座现代化的藜麦加工厂也正在阿纳库勒乡筹建。这是上海援疆在促进喀什当地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又一个新理念:过去当地农民往往只卖“原字号”产品,而现在上海企业通过建设加工厂,想要实现向附加值更高的加工品的转变。

以藜麦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它就被选为美国宇航员的日常口粮,营养价值高。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陈业表示,藜麦被发现作为单个食物来源就能够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公司目前的理念是希望将它往麦片等单一品种的食物上加工。最终,这些来自南疆的藜麦产品,会借助上海裕田自己多年来开拓的可观销路,销往5000公里外的上海市场。

公司目前的理念是希望将它往麦片等单一品种的食物上加工。最终,这些来自南疆的藜麦产品,会借助上海裕田自己多年来开拓的可观销路,销往5000公里外的上海市场。

在亲眼见证了藜麦从春播试种到收获之后,陈业对于未来这片土地有了更多信心。“现在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藜麦在中国市场的前景还是非常可观的。”

上海援疆干部、阿纳库勒乡党委委员、副乡长陈振华告诉《新民周刊》,如果这片试验田接下来能够持续产出,那么就能够带动阿纳库勒乡以及其他巴楚县周边乡镇的农民进一步发展藜麦产业。“最理想的情况是,在上海援疆提供的科技赋能支持下,我们用两三年时间,让‘巴楚藜麦替代‘进口藜麦,把巴楚县打造成‘中国藜麦之乡”。

更重要的是,藜麦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哪怕是在沙漠边缘地带,贫瘠的盐碱地之中,如果能有现代化科技的扶持,也不乏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希望。

上海企业借助上海力量,引入藜麦到巴楚县种植,是一次新鲜的尝试;而对于当地原本存在多年的传统农作物而言,如今同样迎来了科技化、现代化的提升契机。巴楚县委副书记、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指挥长李林波介绍,针对阿纳库勒乡农民农业技能不高的现状,上海援疆引入现代化科技化手段——无人机喷洒农药与农业监测机器人,从而促进棉花的提质提量、同时减少传统农业生产中“靠天吃饭”带来的不确定性,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猜你喜欢

库勒巴楚援疆
苯的凯库勒式与苯的共振结构
跟着唐诗去旅行——巴楚流韵
巴楚传奇
巴楚视觉元素在文化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方法
援疆动态
库木库勒防洪工程岩土力学性质分析与地质条件评价
援疆动态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大型膝褶带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