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记忆》之《东湖往事》精彩呈现
2021-08-13策划傅建新舒凯杨勇文学统筹彭涛
策划 / 傅建新 舒凯 杨勇 文学统筹 / 彭涛
2021年5月26-28日,由武汉广播电视台(集团)荣誉承制的纪录片《东湖往事》连续3天登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该纪录片分为“人民之湖”“情系武汉”“伟人印迹”三集,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通过近20位专家、亲历者的讲述,将东湖从最初兴建到发展成今日城市绿心、“世界东湖”的来龙去脉,毛泽东与武汉、与东湖的不解情缘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在武汉发生、激荡风云的真实历史,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本刊将分三期刊登解说词,以飨读者。
第三集 伟人印记
【导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东湖前前后后居住480多天。在那些日子里他和来访的外国友人畅谈过哪些话题?见了哪些旧友故知?他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样的?敬请收看《国家记忆》。
毛泽东一生钟爱武汉,他称武汉是“白云黄鹤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48次到武汉。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中的三个生日,两个春节。
武汉,成为毛泽东一生中除北京之外,到过较多的地方之一。
东湖,是毛泽东在武汉的主要居所。在这里,他心系人民,经常外出深入工厂、矿山、学校、农村、机关调查研究,与人民群众共冷暖;他深谙治水兴邦之道,在这里提出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他规划中国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之时,亲自决策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湖北;他胸怀世界风云,先后在此接见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宾。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是毛泽东多次接见的西方世界有影响的人物。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成功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1958年,他退出现役,但仍有重要的政治影响。1960年5月27日,蒙哥马利曾到中国访问。在上海,他见到了他心目中的传奇领袖毛泽东。回到英国后,蒙哥马利把毛泽东和他就国际局势的广泛交谈内容写成文章,发表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他称赞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认为中国革命是正确的,中国人民有干劲,50年内大有可为。他说中国军队给他印象太深刻了,如果谁入侵中国,一定要大倒其霉。
蒙哥马利的友好态度,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好感。1961年9月,他再次到中国访问。9月23日,他到了武汉,再次拜见了正在东湖居住的毛泽东。
1961年,毛泽东已经六十八岁了。国际上,对谁将是毛泽东的接班人问题,非常好奇。会见中,蒙哥马利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这一问题。他没想到,毛泽东既不意外,也不回避。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研究员章重:
当时毛主席说我们党中央是四个副主席,第一副主席是刘少奇,我们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是他排的位置在前面,而且组织中央第一层的工作。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这个接班人就是刘少奇。这样说之后,蒙哥马利就很满意了。
毛泽东不仅坦率地回答了蒙哥马利的接班人问题,还幽默地谈到关于死亡的话题。他侃侃而谈,笑着说,我已经准备了。蒙哥马利被毛泽东震动了,要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他怎能想象得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领袖,对生死看得如此透彻。
东湖,也是毛泽东与故交旧友叙谈的场所。前来叙谈的故人之中,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李达,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李达是毛泽东的湖南同乡,零陵人。青年时代留学日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回国后,与陈独秀、陈望道一起,在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编辑出版启蒙读物《新青年》。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当天,李达遇到了比自己小3岁的湖南老乡毛泽东,当时毛泽东28岁。至此,毛泽东与李达相识,毛泽东称李达“鹤鸣兄”,李达叫毛泽东“润之”。
武汉大学档案馆 馆长 涂上飙:
开会的时候,他们就在会上正式见面了,这一见如故,乡音一听就出来了,从此就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会议结束以后,毛主席回长沙了,他也劝李达同志,跟他一起办长沙自修大学,湖南自修大学,办学。
毛泽东在广州、武昌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都邀请李达前去任教。后来,因种种原因,李达脱离了党组织,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变。不仅在大学讲台上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还著书立说,先后写成《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经济学大纲》《社会学大纲》3本著作。对他的书,毛泽东十分推崇,尤其是《社会学大纲》,据说看过10遍。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十分惦念老朋友,曾三次给中共中央华南局发电报,要求护送此人到解放区,并通过党的地下交通带信给他。信上说,“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
武汉大学档案馆 馆长 涂上飙:
你是共产党发起人之一,现在共产党这个事业红红火火,现在正是缺人,希望你能回来。
收到毛泽东的来信,李达非常兴奋,很快打点行装,离开湖南,绕道香港,到达北平。两位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再次见面了。
后来,李达担任了新中国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而学校的校园就坐落在东湖之滨,与毛泽东居住的梅岭一号隔湖相望。毛泽东常来常往武汉,十分念及知交故旧,自然少不了和老朋友李达交往。
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 研究员章重:
后来毛主席到了东湖,就跟梅白讲:“有一个人来找我,你们谁也不敢阻挡,随来随见,随时来,我随时见面。你猜猜是谁啊?”梅白想了半天,是不是李达?他说是的。他说李达跟我,我叫他“鹤鸣兄”,鹤是黄鹤的鹤,鸣是百家争鸣的鸣,“鹤鸣兄”,他叫我“润之”。两个人非常要好,关系好。
毛泽东和李达在武汉的交往,除叙旧之外,话题非常广泛。他们之间,既探讨共同感兴趣的哲学问题,比如,李达非常崇拜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也交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比如,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快慢、如何尊重客观规律等等。
在武汉东湖梅岭毛泽东故居陈列馆里,陈列了毛泽东的一张手批,上书“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1963年11月18日,毛泽东对《五评苏共中央公开信》一文草稿加注的批语。这一批语,既是毛泽东几十年从事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也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他和李达争论的一个总结。
毛泽东对友谊的珍视,还延伸到体育活动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个口号,就是毛泽东在东湖提出的,它生动而通俗地诠释了毛泽东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这张照片记录了毛泽东极为开心的一刻。
1964年9月,毛泽东来湖北调研,照例下榻在东湖梅岭一号。这次跟随负责警卫工作的,是中央警卫团一中队。为了活跃生活气氛,工作人员和警卫部队有时候也举办一些体育活动。这时候,警卫部队个个身怀武艺,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常常独占鳌头。这天,和警卫团比赛的是武汉当地的驻军钢八连。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王天亮:
球场有一场篮球比赛,主席很高兴,他去球场观看了这场比赛。
比赛开始,尽管钢八连拼抢十分英勇,但毛泽东的警卫部队更加强悍,而且,当着毛泽东的面,钢八连也有些放不开。经过几十分钟的比赛,警卫团又赢了。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王天亮:
主席说,不要老赢别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我们到地方来了,很多事情都麻烦他们,我们要尊重地方的领导,尊重地方的同志,尊重我们这里的厨师,尊重我们的水电工等等。
警卫团的干部战士终于心领神会,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认真贯彻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而看到钢八连终于赢了一场,毛泽东开心地笑了。摄影师及时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有意义的瞬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头两次到武汉,都下榻在位于汉口惠济路16号的中南局招待所,也就是现在的汉口惠济饭店。1955年之后,毛泽东到武汉时,开始下榻在位于武昌东湖的南山甲所。这处建筑有着浓郁的中式风格,简洁的造型和装饰与环境有机协调,空间变化灵活自然,与东湖的山水风光融为一体。毛泽东十分喜爱这处居所,工作之余,常在附近散步。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王天亮:
主席很熟悉我们这个院,他经常在我们院里散步。三个区,一个是南山,一个是百花,一个是梅岭。主席最早就住甲所,南山甲所。梅岭、百花就晚一点。所以我们院内留下了很多主席的足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但毛泽东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总揽党政军大事,每天日理万机,极其繁忙。因此,前来请示汇报工作的党政军领导人很多,有限的几栋建筑,承担不起必要的办公职能。于是,在距离南山甲所不远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处建筑,后来取名为梅岭一号。
原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 吴连登:
他住的那个房子并不高级,你看没有,好多地方都是石头垒的,石头垒的房子。
梅岭一号外表朴实无华,青砖石头墙,和湖水相配,既不张扬,又显大气,周围的古樟树、翠柏、翠竹、红梅等植物,将梅岭掩映在浓浓的绿色之中,很符合毛泽东的审美情趣。
毛泽东一生对梅花情有独钟,尤其喜爱梅花凌寒独放、孤傲高洁的品格。因此,对不远处的梅园,也十分喜爱。梅园里有大大小小几百株梅树,梅花怒放的季节,如果毛泽东恰好在此居住,他每天自然要在花间散步、赏梅。即使不逢花季,他也喜欢在梅园徜徉,边走边思考问题。“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些神来之笔,也许就在梅园某一株梅树下诞生的。
伟人高雅的爱好,在武汉引发广泛的共鸣。东湖风景区的梅园,已经发展到2万余株,上百个品种。每年的梅花节,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观梅赏梅。而梅花之所以被选为武汉的市花,也与毛泽东的喜爱有很大关系。
毛泽东居住东湖期间,对东湖的工作人员来说,是既兴奋,又神秘的事情。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班道信:
从内部来讲,就是主席的那个住的梅岭一号,里头的烟囱冒烟了,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再一个从人的表情上来看,都看得出来,知道主席来了,又高兴又兴奋又严肃。
工作人员对伟大领袖充满了崇敬和热爱之情,他们把这份感情化作工作的动力,尽心尽力做好一点一滴服务。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郑敏庭:
你看毛主席餐桌有个踏板,45度左右,是吴明高做的。为什么做这个踏板呢?这个踏板是晚年的主席吃饭的时候使用的,他脚浮肿,吃饭的时候运动、搭脚的。这个是个小事情,没花钱吧,想得很细致。
而毛泽东也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极其和蔼。戴秀丽老人到主席身边工作的时候,还是一个刚过16岁的小姑娘,回忆起第一次见到主席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戴秀丽: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跟他行礼,他给我回礼。尽管我是个小孩,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尊重。他不应该跟我们行礼的,回礼这些,非常感动。
毛泽东一生简朴,他对生活所求不多,尤其是他不愿打扰地方的同志,更不愿意占公家的便宜。他叮嘱身边工作人员,临走必须把账结清楚。
原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 吴连登:
毛主席反复多次讲了,我不管在北京还是到外地,吃的用的,都必须自己花钱。因为人民给我们发饷了,说发饷就是发工资,我们再不允许任何人占国家和人民的便宜。
毛泽东最爱吃红烧肉的习惯广为人知,但并不是顿顿红烧肉。他平时的饮食,往往是四菜一汤,主食是一点杂粮。
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三不原则”:不吃肉,不吃蛋,吃饭不能超定量。
1969年,毛泽东在武汉度过了他的七十六岁生日。12月26日,工作人员按惯例准备了四菜一汤,菜谱是红烧肉、腊肉炒菜苔、武昌鱼,和一道冬苋菜。那一年武汉的冬天非常寒冷,工作人员不忍心主席的生日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度过,希望增添一点温暖的气氛。
东湖宾馆原工作人员 王天亮:
我一下想起来我们家里有一个火锅,是我祖父他们留下来的,我说我回去找一下,因为我住的地方离东湖宾馆不是很远。在一个角落找到旧火锅了,拿回来之后很高兴。我记得因为长年不用,火锅的三个脚都没有了。为了使用,我请师傅用铁丝围了三个脚,这样才能把它拱起来了,才能起,才能够用。
类似的生活细节,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还可以讲上几天几夜。
1974年7月18日,毛泽东再次回到梅岭一号。
这一年,他已经81岁高龄了,身体大不如以前。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为党和国家的未来筹谋。正是在这期间,他做出了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英明决策。
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到东湖。从7月18日来,到10月12日离开,他一共住了74天。也许有所预感,离开这天,面对送行的工作人员,毛泽东表现得特别依依不舍。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郑敏庭:
10月12日要离开,东湖那些老同志、工作人员都要送送毛主席啊。以前毛主席,把吉斯车开到门口,要送的同志,他就给别人打招呼。他老人家对下面的同志非常尊重的,他要下来,他不会坐在车上,在车上挥手不礼貌。他下了车,他下不来,他靠着车门,给那些送别的人最后说什么话呢?这么多年啊,你们比我的娃儿都好啊,我要谢谢大家了。双手举过头,再就走了。
如今,伟人远去,怀念永在。
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每年的这一天,东湖工作人员都会循例吃一顿“长寿面”,他们用这种特别的仪式,表达对伟人的一种特殊的感情。
故人念旧情,草木亦有意。居住在东湖久了,毛泽东不仅同这里的工作人员结下了深厚情谊,对这里的草木山水,也滋生了浓厚的感情。
梅岭一号楼前这棵松树,是毛泽东亲手种下的,他每次到来,都要察看一下松树的长势。
东湖毛泽东故居陈列馆 原馆长郑敏庭:
那棵松树,毛主席有时间给他浇水施肥。毛主席多次到那地方和它合影、照相,你想对它多喜欢。
如今,这棵松树仍然郁郁葱葱。虽然它不再长高,却虬枝伸展,绿茵日浓,似乎想向每个到访者讲述,一个伟人和一个湖的故事。
而环视伟人曾经热爱、曾经指示“一定要建设好”的东湖,经过几代东湖人的努力,已经出落得越来越美丽了!全长百多公里的东湖绿道,蜿蜒环抱着3 3平方公里的蓝波碧水,人们到这里能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此时的东湖,既是享誉世界的武汉城市绿心,同时也是传承楚风汉韵的人文之心,更是诠释美丽中国的生态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