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着红色足迹前进(七)——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2021-08-13侯晨斌

上海房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渔阳门楣新青年

文/侯晨斌

在上海黄浦区南昌路与雁荡路交界处,保留着一栋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南昌路100弄(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这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也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

一、建筑的历史沿革

这是一幢建于1912年的二层砖木结构的旧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坐北朝南,一正一厢,独门独户。这里原为安徽都督柏文尉的寓所。1920年初,陈独秀自京抵沪,在此寓居,《新青年》编辑部也随迁于此。1920年春,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在这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5月,毛泽东来上海,曾到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1920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社会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党成员们经常在这里开会,讨论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等问题。他们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与此同时,《新青年》改为社会共产党的机关刊物。1920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新青年》交由陈望道负责,沈雁冰、李达、李汉俊在此参加编辑工作。1920年11月7日,社会共产党创办了《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住在此处担任编辑。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共中央局机关在此办公。1921年9月,陈独秀从广州返沪主持中央局工作,与李达、张国焘经常在此讨论党的工作。由于《新青年》经常发表介绍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引起了法租界巡捕房的注意。1921年10月和1922年8月,陈独秀两度在这里被法租界巡捕房拘捕。此后,中央局机关和陈独秀转移至别处。

可以说,老渔阳里2号是红色之源,尔后中国大地上所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都和它息息相关。《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经陈望道等勘察确认,于1952年修复,并曾作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二馆对内部开放。1959年5月26日和1980年8月,这里两度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二、项目背景及修缮前状况

2018年6月,《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保护再利用工程启动,通过房屋置换,腾退了四户居民,开展修缮工作。

在工程前期,设计团队多次踏勘现场,并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比对历史图纸,进行了严谨、细致的分析考证,力图还原文物建筑的历史原貌。

在建筑勘察过程中发现,由于建造年代久远与外力因素影响,建筑物墙体沉降,立贴木柱腐烂,三架梁端部缺损,二层裙板梁下沉,且建筑存在白蚁侵蚀,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外立面最具有特色的西洋建筑艺术装饰特色的石库门门楣山花被拆除抹平,外立面原本的清水砖墙也经多次修补而早已变了颜色,屋面原本的小青瓦被部分替换成红色机平瓦。

建筑内部基本格局虽然没有发生重大变动,但由于多户合用,不同的居民陆续在建筑内增加了一些附加物,局部改变了原始格局,比如晒台与天井搭建、空间分隔、厨房布局改变、隔纱挂落被改为砖墙等,使得该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

本次修缮工程本着尊重历史、不改变文物原状、确保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着重解决结构加固、文物建筑历史原状恢复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石库门门楣山花的修复,让这幢百年建筑重放光彩,大大延长了建筑使用寿命,使这处中国革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红色遗址在今后的开放使用中能更好地为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文化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本次修缮工程的特色与重点

本次《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修缮的内容主要是恢复石库门门头三角形红砖门楣及山花图案、石库门石材门框及木门、恢复外立面清水砖墙面、红砖砌木梳背券窗楣、木质百叶窗,翻做小青瓦屋面、恢复前后天井石材地坪,木构件检修加固,室内外木门窗及五金件修理更换,恢复底层水泥砂浆地坪,增设避潮层,修补室内墙、顶面,修复木裙板雕花及隔纱挂落装饰,进行白蚁防治,引入空调设备,升级消防设施。

(一)清水砖墙外立面的复原

在修缮前,《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外墙表面以及老渔阳里整个弄堂内石库门房屋外立面表面都在历次的修补过程中被覆盖了厚厚的粉刷,面层还刷上了涂料饰面。根据历史照片资料,本次修缮将表面的粉刷清洗、凿除,重开砖缝,寻找同时期色泽、尺寸相同的旧砖进行嵌补,保证每块砖面均有大小不等的原始砖面外露,恢复原有清水墙。

图1 老渔阳里2号外立面及石库门山花的演变

施工中,从墙砖深浅、缝隙粗细到修补痕迹,做了8个不同的样本比对,并请来文物修缮专家和周边的老居民反复进行比较、讨论,最终确定方案。

为了保证文物建筑历史风貌的完整性,除了文物建筑的外立面,对文物建筑所在支弄的三排房屋也结合黄浦区“美丽家园”工程同步进行了外立面清水砖墙的修缮恢复,使得文物建筑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也提升了居民居住环境的品质。

(二)石库门门头特色山花的恢复

由于房屋建造年代久远,在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无数次修补后,原本的外立面及石库门特色的山花装饰早已荡然无存。本次修缮工程除了对外立面清水砖墙加以修复,还恢复了老渔阳里原石库门三角形门楣及山花图案。

通过比对历史照片以及对现场外立面历史痕迹进行、探究分析,发现原石库门有三角形门楣及山花图案,后经历年修理被全部拆除,已无石库门原有门头样式。金山石门框局部破损,存在后期修补现象,门框上方搭配的青石雀替表面有污损,石库门木门虽经多次修理,但存在局部腐化,油漆老化起皮。

根据残留对外墙历史痕迹以及老照片上的装饰纹样,对石库门三角形门楣进行测绘,再等比例放样绘制门楣图案及详图。得到业主、专家和原住居民多方认可后,按1:1尺寸制作模具,加工成统一成型的山花图案,最后进行成品制作和拼色。门楣飞砖采用相同尺寸和颜色接近的红砖精细雕琢而成。

(三)裙板雕花装饰的修复

经勘察,一层西厢房中原有石库门民居里常出现的木质雕花隔纱挂落(样式同二楼),后期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将其改为隔墙,但在隔墙上面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原来挂落的历史痕迹。本次工程将后期搭建的隔墙拆除,按照二层挂落的样式进行恢复,表面重做广漆工艺。

四、结语

经过近两年置换、修缮、布展,修缮后的老渔阳里2号于2020年8月13日由“《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更名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并正式对外开放参观。

100年前,一群优秀的年轻人,以青春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为未来中国点亮信仰之光。100年后,百岁老建筑血脉中青春的气息生生不息。因为修旧如旧,因为保护性加固和还原性修缮,精致的雕花门头、黑漆实木大门、清水平缝砖墙、石板台阶天井、暗红挂落门窗重现,百年旧址再展新颜,石库门老弄堂的历史风貌恢复如初,建党早期的历史身影惊艳再现。

建筑内部的史迹陈列,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史料、文物……在有限空间里,立体化、沉浸式解读历史,实现文物与名人故居合理、有效利用,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探索专业博物馆与社区文化资源结合的新路径,达到共同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崭新的再现方式,让“星火初燃”不再只是历史的记忆,而是近在眼前、能身临其境的场景。你,也不再只是参观者,而是“亲历者”“见证者”,历史从未如此真切。对“星火初燃”的回望,可为伟大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汲取强大力量、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

图2 修缮后的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室内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在那段黑沉沉的漫漫长夜里,《新青年》唤醒了一代青年。历史不会忘记《新青年》对建党伟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红色革命遗址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历史、记录光荣、给人启迪的重要场所。革命文物的传承、红色文化的弘扬,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南昌路100弄2号(老渔阳里2号)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孵化地,更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党建活动的联络中心,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

100年后的今天,通过本次修缮,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座百年石库门,重读经典,漫步“星火初燃”之地,了解当年那些革命先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酝酿、推动了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从而铭记中国共产党这段创业历史,守护这种奋斗精神。修缮这座文物建筑,可以激励广大青年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在新时代不断书写新的传奇,创造新的奇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因而它也是献给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最好的礼物。

猜你喜欢

渔阳门楣新青年
新渔阳里6号—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地
老渔阳里2号:石库门里的红色觉醒
卜算子·复兴梦
光耀门楣的“门楣”在哪里?
吟翁述怀(新韵)
渔阳里团支部:讲好渔阳里故事
馨香纪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