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对原地推铅球成绩的影响
2021-08-13黄波波华景梅
文 / 黄波波, 华景梅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
1 原地推铅球
原地推铅球是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超过80%的地区体育高考必考项目,这就充分说明原地推铅球项目在现阶段中学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学生原地推铅球的成绩,现阶段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从身体素质训练、专项技术改进等方面进行探索,而如何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补足弱势,整体提高自身素质这一方面的研究探索较少。
本次研究将功能性训练引入到高中阶段学生原地推铅球训练中,通过对比实验法。较早的对学生进行功能性训练,发挥强势方面,补足弱项,更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训练中全面发展。
2 实验总体设计
实验初期通过对被试学生随机抽签分组,分别为采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和采用一般性训练的对照组,实验前对所选取学生进行实验前文化成绩平均数、身体形态作为参照指标,同时采用统一场地、时间、人员情况下测量的原地推铅球成绩进行对比,排除实验初期两组成员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影响后续结果。
实验变量控制:除功能性训练和一般训练为自变量外,尽量控制其他因素相同。教师严格按照训练计划内容进行指导。实验时间2019年11月-2020年1月,训练时间安排在下午第四、五节课,对照组为周二、四、六训练,实验组为周一、三、五训练。两组学生训练地点相同。
实验数据处理:本次采用对比实验法,实验数据处理集中问题于“是否具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假设检验的方式进行实际处理。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分析
3.1.1 实验前学生学习成绩分析
实验前学生学习成绩分析K-S分布适应性检验结果P均大于0.05,我们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故此对其进行T检验。
表1可知,T检验的结果P=0.387大于0.05,所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考试成绩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1 实验前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1.2 实验前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分析
实验前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分析K-S分布适应性检验结果中P均大于0.05,所以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原地推铅球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
由表2的成绩平均数差值为-0.18,实验组略低于对照组,其T检验的P大于0.05,所以实验前被试学生在原地推铅球成绩之间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 实验前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1.3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分析
通过检验所知,三项内容的P值均大于0.05,呈现正态分布趋势,所以对其进行T检验。
表3可知,T检验P值分别为0.152、0.413、0.109均大于0.05,所以两组学生在身体形态上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3 实验前学生身体形态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4 实验后分析
4.1 实验后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分析
实验后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分析K-S分布适应性检验结果可看出,两组组实验后原地推铅球成绩不都是呈现正态分布,所以使用非参数检验来分析其差异性是否显著。
表4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原地推铅球成绩P小于0.05,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实验组成绩平均数是优于对照组的。
表4 实验后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分析曼-惠特尼秩和检验结果
实验后对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进行升序处理并制其走向和趋势图,由图2中体现,实验组学生成绩呈现向上趋势,成绩分布稳定均匀,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在成绩为8~10米左右出现“断崖式”的曲线。
图2 实验后学生原地推铅球成绩走向分析图
4.2 实验后学生原地推铅球技术水平成绩分析
实验后对学生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评定成绩分析K-S分布适应性检验结果可知:实验组数据组呈现正态分布,对照组成绩数据显示不符合正态分布P=0.03<0.05,故此对其非参数检验。
表5看出,两组数据之间P小于0.05,所以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差值为6.39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评定水平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学生。
表5 实验后学生原地推铅球技术评定成绩分析曼-惠特尼秩和检验结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在进行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其最终成绩是明显优于采用一般性训练的对照组的。
功能性训练可以充分促进学生在原地推铅球的潜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最合理技术动作,从而发挥出自身最大水平。
实验组学生的原地推铅球技术动作评定水平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的学生。
5.2 建议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及运动员应该在思想上更为大胆,在行为上尽可能创新,教练员在应用功能性训练的过程中应时刻牢记“创新”和“改革”,一切应以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发展,功能性训练与一般性训练皆有其优势与不足,我们应该结合二者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学校实际条件,学习并发展革新为符合自身的训练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