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剑门:在诗词、古道和史书中寻找盛唐御酒
2021-08-12文
“天益老号”古酒坊。
诗词里的美酒
8世纪中叶的一个深秋,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关内久旱不雨,田地一片黄埃。一位饱尝人间风霜的大诗人携家眷从陕西经甘肃流亡,跋山涉水、穿过剑门,终于在公元759年的岁末,抵达成都,暂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年,杜甫48岁。他刚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一路乞食辗转于千山万壑中。饥寒交迫和屈辱悲伤噬咬着“诗圣”的两鬓飞霜,漂泊多年的他想要换一种生活方式,找一处平静的地方归隐。
所幸的是,他在成都西门外找到了浣花溪畔。有了几间草房安身,杜甫浮萍般的狼狈日子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也是在这里,他度过了为数不多的五年安稳生活。
入蜀安身后,杜甫想起有不少老朋友在成都及周边做官。比如早年一起豪吟剧饮的高适,任彭州刺史;早年有交往的裴冕,任成都府尹。还有一个曾经在长安城南的邻居韦续,彼时正任绵竹县令。
杜甫决定拜会那个嗜酒如命的老朋友,顺便求些竹子为草堂添翠。
“绵水流域宜竹”,绵竹的竹子与其他竹类不同,自带君子之风,不勾头不弯腰,直直地向上长。更为特别的是,其叶细片多,每节上有圆圈,中黑如太极图。如此竹中珍品难觅,杜甫便欲“借”入家中。
公元760年,杜甫抵达绵竹后已是黄昏时分,万家灯火升起。在衙署,韦续骤见故人,惊喜交加,拿出绵竹特产的“剑南烧春”酒招待杜甫。眼见穷困潦倒的诗人一边营建草堂,一边不忘四处写诗觅求树秧,韦续自是倾力相助。而后,俩人便多次相约饮酒赏竹、把酒投壶。
投壶游戏中,输者罚酒一杯,作诗一首。韦续即兴写下:“烧春誉满剑南道,把酒投壶兴致高。”杜甫则合诗道:“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诗圣”杜甫居住于四川的几年里,对烧春系列蜀酒的喜爱溢于诗中。在《草堂即事》中书:“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在《题寄上汉中王三首》诗中,更高度赞扬烧春酒:“蜀酒浓无敌”。
草堂、老友、美酒、作诗,在战乱时代的缝隙中,杜甫的生活燃起了一丝烟火气。当杜甫坐在冬日的阳光下,看着眼前的“绵竹”依然苍翠,他不会想到,他在绵竹写下的诗、饮过的酒并没有化成散落的雪泥鸿爪,而是穿越1200多年的历史,“活”到了今天,成为了盛唐文化的活代表。
古道边的酿酒宝地
穿越时间和空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北方南下的杜甫进入四川盆地的必经之地,便要穿越剑门关。那是连绵大剑山中的一道“剑门”。剑门天下险,从远处望去,“如门之辟,如剑之植”。而入剑门关以南之地,一马平川。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分天下为十道,剑阁以南为剑南道,地处川西平原的绵竹正属剑南道。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酿酒环境。
绵竹是古蜀国谷物酿酒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平原的北端平坝区,因接近高原和冰川水资源,此处出产的糯米等粮食作物颗粒饱满、滋味醇厚,为美酒的酿造提供了特殊原料。同时绵竹地处沱江源头,其地下的甘泉可以作为酒的水基。
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早在唐高祖武德年(公元618年—公元626年)间即以出产美酒闻名,并产生了首位酿酒大师韦宿。经几代能工巧匠的探索,绵竹酒声名鹊起。
后经历了大唐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绵竹酒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绵竹县令韦续招待杜甫的“剑南烧春”正是当地名酒。其中的“烧”字,经考证,是中国最早对于蒸馏酒的称呼;“春”则是唐朝时人们对酒的雅称。
令当地人称道的是,“剑南烧春”之名为唐帝御赐。天宝年间,李白被唐玄宗诏征赴长安,供奉翰林院。李白平时常饮酒,有时他也把绵竹君平庄所产之白酒献给玄宗,玄宗饮酒后感到此酒比宫廷内原有的御酒都好。一日玄宗问李白:“卿所献酒来自何处?”李白向玄宗奏曰:“臣所献酒,皆臣家乡剑南道绵竹县君平庄所造。”从此唐宫廷用酒多来自剑南道绵竹县。玄宗以李白所献酒来自蜀地剑南道绵竹县,特赐名为“剑南烧春”。
酒以地兴,地以酒名。绵竹一时糟坊云集,酒旗招展。如今,这样的古时景象在剑南老街被复刻——几十家酒坊,在一条街上,一家挨着一家。
从成都坐高铁不消半个小时到德阳,再驱车一小时便可抵达绵竹剑南老街。古香古色的老街挂满了红色灯笼,走过青砖铺就的道路,便见几家红门铜扣的酒肆。
“剑南老街在历史上叫棋盘街,二三十家酒坊前店后坊,家家水井,足见绵竹民间饮酒风尚浓郁。”原绵竹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绵竹市古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宁志奇对当地历史文化信手拈来。
今年72岁的宁志奇曾任剑南老街文化艺术总监,他解释道,“六朝酒肆”正是复原了不同朝代的酒肆卖酒情景。
而绵竹酒的第一个高光时刻,正是出现在盛唐。“剑南烧春”从民间走出,一路向北,穿越剑门关,走向进贡长安(今西安)的路。
正史里的御酒
当时光流转至中唐时代,安史之乱刚刚平复。其时人心稳定,百业复兴。入蜀几年的杜甫度过了一段安定日子,他偶至绵竹,豪饮着“剑南烧春”,将古蜀文明与美酒之源踩于脚下。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德宗、僖宗等均先后避难蜀中,“倚剑蜀为根本”。高度繁荣及其扼川陕咽喉之险要,使剑南道在唐代具有史无前例的经济、政治地位。诗人陈子昂如此描述四川对唐王朝的贡献:“京师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此诚国之珍府。”除了正常税赋,“珍贡”亦很繁多,“剑南烧春”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进贡。
“剑南烧春”被选为宫廷御用酒,在正史里亦有记载。
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了当时天下名酒“有郢州之富水,……剑南之烧春”。皇家正史《旧唐书》第十二卷《德宗本纪》则记载“剑南岁贡春酒拾斛”,德宗李适还为此事而亲谕朝臣,欲“罢之”。
也就是说,在公元779年,德宗继位时,明确提到剑南春酒每年都要进贡10斛。由此看来,“剑南烧春”进贡已久。这些记载反映了“剑南烧春”是从玄宗开元年间到穆宗长庆年间的天下名产,横贯盛唐与中唐。
然而唐德宗李适为何又如此关心“剑南烧春”的进贡呢? 回顾他的一生可管中窥豹,李适的整个少年时代正是大唐的鼎盛岁月。但好景不长,在他14岁那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他饱尝战乱流离之苦和家国衰蔽之痛。
与同时代的杜甫一样,他也痛恨战乱,怀念盛唐时代。因此德宗继位后,力图恢复盛唐。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措施,如: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罢征酒税,并诏告天下除宗庙所享之物一律不得进贡。这就是德宗面谕朝臣的玄机,他重视剑南春酒的进贡,免除了它的酒税。
德宗在位26年,是唐朝除高宗和玄宗外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对内革新,对外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而“御酒”剑南春正是大唐王朝走出战乱、走向中兴全过程的见证者。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唯一被载入正史的宫廷御酒,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尚存的唐代名酒,绵延千年而传承至今。
“历史上有十多种宫廷贡酒,其中包括东汉时期的九酝春酒、春秋时期的枣集美酒、明朝的鹤年贡酒等,流传至今的只有杏花村汾酒和剑南烧春。剑南烧春就是今天的剑南春。”宁志奇说道。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需得窖池老。”时至今日,剑南春仍有着强盛的生命力,这得益于古窖池群不断代的酿造。在绵竹剑南老街中,“天益老号”古酒坊有着中国最古老的白酒窖池,距今已有1500年。在其周围,至今仍连续使用的明清古窖池还有695条。
这些酿酒遗址,和天益老号酒坊共同构成了中国白酒文化的一种代表符号,代表着一段历史、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随着岁月的洗礼,很多文物、文化和故事或被时光掩埋,或被后人遗忘,或无人传承,最终消失在时光的隧道里。
而作为御酒的剑南烧春,深深烙上了盛唐文明的印迹,一路沐雨栉风而来,历经无数的历代守护者,穿越漫漫时空,在文化传承和匠心匠艺的交互相融中,成为精英首选中国三大名酒“茅五剑”之一的剑南春。
“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一壶美酒,穿越时光。如今成为剑南春文化顾问的宁志奇相信,“像万物萌生的春天一样,一切都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