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贸商的“冰”与“火”

2021-08-12敬奕步南方周末实习生邹文雪胥婷

南方周末 2021-08-12
关键词:海运南方周末外贸

南方周末记者 敬奕步 南方周末实习生 邹文雪 胥婷

集装箱价格上涨,一箱难求,成为不少外贸商面临的难题。

视觉中国❘图

★“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生产一直没恢复,服装订单都流向中国。”董菲的公司2020年业绩增长超40%,2021年至今又增长了40%。

“现在舱位很紧俏,运力减少,但国际物流运输的需求又很大,海运运费差不多已经涨了10倍。”

集装箱有去无回。“海外没有货可运回,运空柜的话,这艘船就是净亏,所以美国、东南亚积压了大量的空柜。”

2021年过去的大半年,堪称中国外贸行业的黄金时代。

8月10日,商务部公布了1-7月中国外贸运行情况:出口、进口规模分别为11.66万亿、9.68万亿元,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分别增长24.5%、24.4%,均为十年来新高。

民营企业是主力。1-7月,民营企业出口增长30%,占出口的一半以上。新增外贸经营者备案登记超11万家,其中95%是民营企业。出口的商品中,机电产品占六成,同比增长25.5%。

从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起,中国外贸商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行业变局。

2020年上半年,用工难、生产难、发货难,一批外贸企业没能挺住。随着疫情蔓延全球,海外停工停产,中国外贸订单大量增加,熬过困难时期的企业迎来生机,新的难题在于疫情导致海外的集装箱和船只回流困难,海运成本激增。

眼下,在24小时排队抢柜子、抢船舱的节奏中,外贸商们正奋力赶上十年最快增速的这波热潮。

外贸订单也一度锐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外贸行业受到重创。

90后彭超在广州经营一家中小型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对接欧美地区的空运和海运。他回忆,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广东许多外贸工厂停摆。4月后,又遇到用工难,“很多工人不想回来,工厂无法开工,租金又免不掉”。

随着疫情蔓延全球,海外的市场需求变得极不稳定。越来越多国家的线下商超停业,市场消费能力骤降,中国的外贸订单也一度锐减。

董菲是厦门一家外贸公司的业务主管,公司与海外的一些中高端潮牌合作,进行服装进出口的贴牌生产。她回忆,2020年上半年,因为接不到订单,当地许多服装厂和外贸公司破产。“尤其是专做户外运动产品的,去年倒闭了很多家。”

一些原有订单也因故取消,货款无法收回。

彭超的合伙人在广州经营一家代工厂,为欧美、中东的客户生产贴牌耳机。疫情期间,工厂完成了一笔来自意大利的生产订单,却接到客户儿子的电话——客户因新冠肺炎去世,货不要了。“商品是定制的,也没法卖给别人。”

还有几次,工厂生产完毕,对接的海外商超却已停业。“货不要了,预付的30%定金也不要了。”

多重打击下,一些公司资金链断裂。彭超回忆,疫情前,一些公司为扩大规模进行投资,“比如买地新建厂房,投入都是千万级”。疫情后,因为不能如期开工,老板只能变卖资产还债。

除了供应商和贸易商,货代公司、物流公司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一些业务单一或依赖重资金的物流公司没能渡过难关。

“比如只做包机运输的空运代理公司,平时和航空公司签约,做某一条航线的空运代理,押金都要大几十万。疫情导致航班取消,他们没有业务,押金也退不了,生意就做不下去了。”

那段时间,彭超的物流公司也在勉力支撑,每个月亏损二十来万。有认识的老板栽在这波行情里,“他心态崩了,绞尽脑汁去想怎么逆转局势,生意是他的全部,可能从此负债累累,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回归世界工厂

转折出现在2020年4月。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产逐步回归正轨。而海外疫情仍在肆虐,复工复产遥遥无期。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迎来了发展外贸的新机会。

“全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从此增加,直到今天,整个中国的外贸进出口都在快速增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陈海权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出口金额同比涨幅前三的商品为医疗仪器及器械、纺织品、家用电器,分别涨了42%、30%、24%。

2021年8月,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7月份,我国外贸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进出口总值连续第14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也就是说,自2020年6月起,中国外贸已经开始复苏。

深圳一家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的员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公司80%的业务是代工,为华为、小米等多家知名企业代工生产耳机。

他介绍,“疫情后,因为居家办公、上课,更多人有了用耳机的需求,整个行业翻了一番,我们也是平稳增长。公司的外贸出口额占总销售额的一半,海外供不应求。”

“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生产一直没恢复,服装订单都流向中国。”董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0年公司业绩增长超40%,2021年至今又增长了40%。“我们今年要做5000万人民币的交易额。”她信心满满。

她将公司的成功归于早早转型线上。“我们主要做街潮服装,消费群体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国外客户公司很早就布局线上销售。”正因如此,公司在2020年海外线下实体店的关门潮里躲过一劫。

彭超回忆,2020年4、5月之前主要出口防疫物资,之后工厂复工,业务恢复正常。虽然物流受到一定影响,比如航班次减少、有些地区停飞,但也是可以安排的。“对于公司来说,虽然利润率没上去,但业务量变多了,所以总体上更好了。”

彭超的生意红火至今。2020年结束的时候,他买了几辆豪车犒劳自己。

他发现,一些外贸工厂的老板开始转行,做起了跨境电商。“线下零售平台受疫情冲击,消费者需求转移到了线上,给线上零售带来了新市场。”

据《人民日报》报道,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69万亿元,增长31%,跨境电商规模五年增长近10倍。

据电子商务数据公司Market-place Pulse发布的《2020年市场回顾》,2020年3月以来,美国亚马逊上超过一半的新卖家来自中国。

亚马逊上的一位广州卖家,此前从事户外产品和汽车配件的零售。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疫情后,户外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居家用品、健身器材、宠物用品等需求增加,公司也换上了新品类。

她2015年开始做跨境电商,一开始在eBay,后来转战亚马逊。她回忆,2015年左右,跨境电商的利润率在30%左右,一些商品类目高达50%。随着入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发激烈,“现在有15%-20%的利润就很好了”。

物流难题

外贸快速回暖的同时,从业者们很快意识到了新的难题——物流。

“这不是中国的问题,是整个世界的航运市场的问题。”陈海权说。从全球疫情暴发开始,国际物流的运力就趋于紧张,海运价格不断上涨。2021年3月,巨型集装箱船“长赐号”搁浅苏伊士运河,进一步加剧海上交通拥堵。

彭超也回忆,2021年4月初开始,中国的外贸订单暴增。“因为印度、东南亚地区的疫情控制不住,工厂全部停工,东南亚的外贸订单现在又回到了中国。”

而货船越来越慢。他解释,疫情导致海外码头工人减少,卸货效率降低,“船和柜子(集装箱)就卡住了。船和公交车一样,一个站一个站地走,一个站出了问题,整个线路的耗时都会增加。”

“2021年5、6月,美国卡住了很多柜子和船,反应到我们这边就是6、7月,运价开始暴涨,一直持续到现在。”

彭超的货代公司和以星综合航运公司合作较多。以星总部位于以色列,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航运公司之一,做国际主要航线的运输服务。

“2020年6月,以星开始做中美线路,找我们合作,要求我们每周至少安排30个柜子。但2021年,像这个礼拜,它只能支持我们5个柜子,已经算很好的了。因为它们的船没回来,没舱位。”

彭超的货多从深圳的盐田港和广州的南沙港装船,“确实有积压,柜子一早就在码头了,但是上不了船”。

深圳的盐田港是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区之一,也是华南地区集装箱枢纽港。据盐田港(000088.SZ)财报,2021年第一季度,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51.56%。

厦门的董菲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正常情况下,提前两周订舱位和柜子就可以了,现在提前一个月都不一定能订到。

“你知道货代公司为了订船和订柜,有多拼吗?”她说,“每天让两个人24小时盯着船运公司的网站,一放出来,马上就抢,才有机会抢到。”

即使交了钱,也不能保证订下。“有时候船运公司告诉你,明天几点来提柜。等你去了,他说船满了,装不下,你也没办法。”

运费也在上涨。彭超介绍,现在舱位很紧俏,运力减少,但国际物流运输的需求又很大,海运运费差不多已经涨了10倍,去美国的运费涨得最多。现在欧美需求暴涨,为了更多利润,船运公司会把别的线路的船安排去欧美。

上述亚马逊上的广州卖家形容,“广州到美国的价格,疫情前最便宜的时候,海运集装箱是900元一个立方,空运20-30元一公斤。现在,海运集装箱是2000-3000元一个立方,空运50-60元一公斤。”她的货80%以上都用海运。

等不到合适的船,一些货只好改成空运和陆运。

据央视财经报道,山东平度市的假睫毛产量占全球70%。老高是平度市一家假睫毛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三十多岁,公司的假睫毛主要销往欧美和日韩。他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2021年7月的订单比往年同期至少少了三成。

“没有活儿。”他有气无力地说,“疫情开始后就这样,人不出门,不需要戴假睫毛。”

他说当地一些企业已经暂停接单,“主要是船和舱位变少了。”以前假睫毛出口走海运多,现在因为订单减少且多是小批量生产,所以空运越来越多。

董菲回忆,2021年5月,柜子开始变得紧张,到6月出货时,“柜子都拿不到了”。以前公司出口全走海运,现在改成一半走火车。“一件衣服走海运的成本在5-6元,空运一件50-60元,火车的价格介于二者之间。”

安徽一家货代公司的负责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公司承接的业务中,海运占比最大,达到70%以上,铁路运输的份额最少。最近因为海运受影响严重,反而促进了中欧班列和中欧卡车运输的发展。

集装箱需求“狂热”

央视网报道,中国约95%的国际贸易是通过海运完成的。2020年,中国海运进出口量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30%。

海运离不开集装箱,但目前一箱难求。

上述安徽货代公司的负责人介绍,7月初,订了一班从深圳开往法国的船。“7个柜子的货,但一直没有集装箱。延期了三班船,直到7月底有了集装箱才发货。按正常的节奏,这时候都快到目的港了。”

正常情况下,从中国发出的集装箱,到目的地码头卸货后,要重新载上进口的货物,再运回中国。如此反复。

但现在,中国进口的需求变少,出口变多,因此回来的集装箱也变少了。

“没有货可运回,运空柜的话,这艘船就是净亏,所以船运公司不会运空箱。”彭超说,“美国、东南亚积压了大量的空柜,但是没有船回来。”

疫情也极大地拖慢了码头处理集装箱的速度。北美、欧洲等地港口受疫情重创,周转效率下降,加剧了塞港,也导致了集装箱的紧缺。

5月下旬,深圳盐田港发生疫情。从5月25日22时起,不接收出口重柜入闸。五天后,才重新恢复接收三天内离港出口货柜。据第一财经报道,截至2021年6月初,盐田港已积压超过两万箱出口货柜,“根据安排,每天开放接收5000个,目前处理能力只有平时的1/7”。

集装箱的价格也在上涨。

中远海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1919.SZ)主要从事集装箱航运及相关业务。其2021年上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表示,“报告期内,集装箱航运市场持续向好,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与上一年度同期相比增长133.86%。”

彭超觉得集装箱的价格翻了四倍,“去年发往北美是4000-6000美金一个柜,现在涨到16000-23000美金。”安徽的货代公司负责人也说,一个40英尺的高柜,往年2000多美金,现在要6400美金左右,“还是一箱难求”。

中国是集装箱生产大国。据央视财经报道,全球95%以上的集装箱来自中国。作为集装箱巨头企业之一,中集集团(000039.SZ)财报显示,“2020年全行业集装箱产量同比增长10.3%。”

张永是广州一家集装箱生产企业的员工,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集装箱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我们厂不算很大,也有1300多个工人,其他厂一般有3000多人。”公司依据市场需求来做定量生产。

“眼下主要是箱子回不来,用箱需求又高。各大客户都托关系求我们接单,政府也跑过来问我们能不能组织双班生产,把量搞上去。”

“这可能是历史上唯一对集装箱有狂热需求的时候。”张永形容,2017年,集装箱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因此行业约定,基本上按511(每周5天、每天11小时工作制)、611来生产。“即使在最忙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双班生产,只是尽量提升效率。到了2021年,也基本按511为准。”

到2020年底,情况有所缓和。“开始有箱子慢慢回来。”张永说,现在公司的生产基本正常,不再有人上门插队求加单了,空箱也在陆续回流。

彭超的一位朋友做了二十年海运生意。往年,物流公司可以按照过往的情况预估接下来的业务,但今年预估不了。“他说,20年都没见过现在这样子。”

陈海权对国际物流繁荣背后的不确定性也表示忧虑。他认为,中国在国际物流上的通道还不够多,在海外城市末端的配送环节也相对薄弱。

“我们应该想办法在这个节点上干点什么”,他说,比如布局国内大型港口,作为国际物流的枢纽;完善供应链上的金融服务;建设好自己的服务网点,包括大船、中船的储备;还要在国外谋划和布局未来在终端落地服务的能力。

(应受访者要求,彭超、董菲、张永为化名)

猜你喜欢

海运南方周末外贸
我国外贸进出口连续14个月同比正增长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5月出口超预期中国外贸为何如此抗压
70年外贸大事记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