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孩子一样,看看雨吧
2021-08-12沙子
沙子
“豆豆!”“豆豆!”夏至前后,北京下了一场冰雹,不到两岁的小女第一次看见如此奇异之景象,只能用她为数不多的词语发出赞叹,但不难看出,她是满心欢喜的。我捡了一枚白色晶莹如玉的雹子放到她手心,不一会儿就化成了一汪水。那天,我们一家人在楼道门厅里站了半晌,看着冰雹从天而降,乒乒乓乓地敲打着大地。
夏日的雨来的时候,是非常急切的。倘若没有急切或重要的事情,不妨停下来,去欣赏这大自然的杰作。
雨是很难捉摸,也很难表现的,但是杰出的艺术家却有这样的功力,可以将此瞬间凝固并摄取。日本浮世绘画家歌川广重在其《名所江户百景》中,画了一幅《骤雨中的箸桥》,画中超过三分之二的部分表现骤雨急至的景像。与以往画家的描绘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在他的画作中,密密的雨线铺天盖地,桥上的行人有的往东,有的往西,因为风狂雨骤,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弯腰曲背艰难前行。远处的渔翁正撑着小舟奋力前行。在他的笔下,人物有种默默忍受的柔弱坚韧之美。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善于捕捉雨的形状、色彩、声音的人,他们把自然赐予人们的种种气象转化成了美和力量。
若干年后荷兰画家梵高喜欢上了浮世绘,经过潜心研究,他模仿这个构图立意画了一幅画《雨中大桥》,同样是暴雨下的桥与人们,却带给我们不同的力量感。相比歌川广重的清冷意境,梵高笔下的世界有了浓郁和热烈的氛围。无论是远处蓝色的群山中间碧绿的水面,还是黄色大桥上三两聚集的人群,似乎都有了一种磅礴的力量。
同样一场雨,在不同画家的笔下,有如此大的不同。在梵高的画里,“暴”力充斥着画面,自然的力量如此汹涌澎湃。而在歌川广重的画里,密密匝匝的雨反而是一种装饰,画中从雨到桥,从人到船,都是柔美而富有韵味的,那正是东方写意的胜境。
画如此,歌也如此。古典音乐中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四季》流传甚广。其中夏篇,描述的正是暴雨来临之前的闷热与大雨降临之后的酣畅淋漓,小提琴演奏家们用娴熟技艺拉出来的快板急弦,除了听觉上是莫大的享受之外,也会让听者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画面感。
除了古典音乐,现代流行音乐中鲍勃·迪倫创作的《暴雨将至》也非常出名。这首歌意象众多,“雾蒙蒙的高山” “蜿蜒的公路”“阴郁的森林”“一万英里深的地底”,这些文字背后承载着沉重、哀愁、阴郁、混沌,这样的长途跋涉带着疲惫,带着焦虑,歌的最后,声音越来越高亢,这是对雨的呼喊,带着渴望,带着期待,大雨或许会带来一种暂时的宣泄和解脱。
我们应该感谢那些善于捕捉雨的形状、色彩、声音的人,他们把自然赐予人们的种种气象转化成了美和力量。自从我们知道雨是地球表面水蒸发上升遇冷形成的,是一种自然降水现象,科学的力量就打破了审美的神秘。但幸好还有诗人和画家,为我们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我们情愿在如此自然的洗礼中摆脱尘俗之困。
每个夏天,都会有大雨不期而至。无论是在少年听雨的歌楼,还是在壮年听雨的客舟,甚或是在暮年听雨的僧庐。看吧,雨水在地面激起了无数的水泡和涟漪,只有孩子会满心欢喜,惊喜尖叫。何不学学儿童?暴雨将至,停下来看看雨吧,无论你快乐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