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尚现实主义风格的伦勃朗

2021-08-12莫卡

新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群像伦勃朗杰作

莫卡

17世纪的荷兰,学术思想十分自由,这个时期的荷兰画派崇尚现实主义风格。40年代到60年代是荷兰绘画艺术的全盛时期,《夜巡》 便是现实主义大师伦勃朗在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在人物群像上经过深思熟虑、充分体现荷兰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杰作,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

刺瞎参孙

《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

富有与贫穷交织的一生

伦勃朗于1606年7月15日出生于荷兰的莱顿,母亲是面包师的女儿,父亲是一位磨坊主,家境一般。性格沉稳的伦勃朗喜欢绘画,经常以父母为模特绘肖像画,父亲发现儿子对绘画颇有天赋 ,便把伦勃朗送到了莱顿市最有名的画家斯凡尼伯夫门下学习绘画。

1631年,已经具备了相当艺术水准的伦勃朗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离家到了首都阿姆斯特丹。首都繁华的经济给伦勃朗带来了实惠,不少有钱人请他画肖像并予以优厚的报酬。小有名气后,他于1634年同好友的表妹萨丝佳结婚。萨丝佳年轻貌美,性情温和,拥有一大笔遗产。随着伦勃朗的绘画收入日益增多,夫妻两人在首都购买了一处豪华的房子,过起了甜蜜的生活。

但厄运很快便降临到了这个幸福的小家庭。先是萨丝佳生的3个孩子都没成活,后来在生下第4个孩子后,萨丝佳也离开了人间。伦勃朗一边要照料出生的儿子,一边要进行艺术创作。

一幅画改变的命运

家庭突遇变故后的1642年,伦勃朗的事业也遭到了空前的打击。伦勃朗接受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委托,为他们创作纪念群像,并希望他把委托人排列在豪华的宴席前。但伦勃朗并没有一味迎合,而是按照自己的构想完成了作品《夜巡》。此举触犯了委托人,伦勃朗不仅没有收到画款,还因此与富户豪门产生了分歧。

《夜巡》毫无疑问是绘画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杰作,但伦勃朗遭受打击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伦勃朗崇尚自由,喜欢用敏锐的目光来捕捉现实中的冲突,这必然会产生矛盾。1652年,伦勃朗无法靠绘画来维持家中的温饱,便开始变卖家中的收藏品,甚至把豪华的宅院卖了出去。

《夜巡》

生活上的困顿显然没有磨灭伦勃朗的创作激情,在他去世前的十余年间,创作了《尼古拉·特尔普教授的解剖课》《浪子回头》《西维利斯的密谋》等作品,并得到了后人的称赞。画面展现了伦勃朗娴熟运用明暗对比和明暗渗透的技巧,色彩与光相互交融,迸射出了奇妙的闪动光芒。

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在贫困与孤独中故去,留给了后人千余幅画作。

杰作《夜巡》

《夜巡》是一幅无价珍品,表现的是射击手们紧急出动的场景,人物充满了英雄气概,画面上笼罩着紧张的战斗氛围。

此画是描绘射击手生活的群像作品,因画面涂上了一层亮油,年久呈暗黄色,故被认为是“夜景”。画面构图富有战斗性,明暗变化强烈、环境情节充满戏剧性,人物形象主次分明,个性张扬,生动传神。

画面中的士兵神态各异,生动逼真,仿佛舞台剧中的一个定格。最有意味的是画面中小女孩的加入,显然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惊慌失措的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骚动中無所适从,并和右边一条乱窜的小狗相呼应,真实而生动地凸显了射击手匆忙出发时的紧张、激动状态。作者的另一高明之处,表现在他对群像人物的位置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位法的构图方法,让两个中心人物与其他从属人物对称而又自然地配置在一起, 仿佛进行曲式的动态,完美突出了画面的主旋律。作者对光的掌控得心应手,用集中的光线、明暗对比的法则,造成了画面无限深远的感觉。

纵览这幅庞大恢弘的作品,严谨的构图、丰富而变化的色彩,赋予了画面生动与朝气,具有舞台剧般的戏剧效果。

(编辑·李军)

猜你喜欢

群像伦勃朗杰作
水压的杰作
姐姐的“杰作”
杰作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群像
大自然的杰作
群像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