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可欣:“90后”女“陨石猎人”

2021-08-12陈玮

新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科普馆戈壁滩石友

陈玮

她是“90后”,2012年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工作后接触陨石,亲手触摸“星星”;她组团到戈壁滩捡陨石,数次在无人区遇险,与死神擦肩而过;她克服困难,5年捡到各类陨石六百余块,成为女“陨石猎人”;她为了科普陨石知识,自费创办陨石文化科普馆。她就是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馆长——杨可欣。

初次手捧“星星”

1990年,杨可欣出生在贵州省印江自治县。小时候喜欢在夜晚拉着爷爷的手望繁星,偶尔天上出现漂亮的流星雨,爷爷就笑着让她许个愿望。她特别想知道星星长什么样,渴望自己拥有一颗星星。

杨可欣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12年单位派她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做煤矿电器设备代表工作。哈密市南邻罗布泊,煤矿大部分在戈壁滩上。她有空就去戈壁滩捡石头,结识了许多石友。

杨可欣经常和石友观赏各自捡到的石头。一天,一位石友在微信群里说:“我有块陨石,已通过专家检测和确定。”杨可欣惊讶地说:“陨石?就是天上的星星啊!”石友说:“是啊。”杨可欣兴奋地说:“能不能给我看看?”

几天后,石友把陨石放到杨可欣手中,杨可欣激动地捧着“星星”,看着石友说:“能不能带我去捡陨石?”石友看着她说:“捡陨石叫猎陨,猎陨者称为‘陨石猎人,非常艰苦危险,我国没有女‘陨石猎人,你放弃这个想法吧。”杨可欣坚定地说:“你带我去就看到我的表现了。”石友点头答应。她很快开始了“猎陨”之旅。

“追星星的女人”

杨可欣为了在野外快速辨认出陨石,多方查资料学习陨石知识。陨石是宇宙流星或尘碎块在天体中脱离原有运行轨道,穿过大气层向地球表面高速坠落,与空气摩擦产生的高温使其燃烧爆炸并不断挥发,未燃尽部分散落在地球上的一种物质。陨石70%掉入海中,30%落在陆地,多为黑色,具有熔壳、气印和龟裂纹等特征。沙漠气候干燥,容易保存,是最佳寻找地。陨石带着不同的宇宙密码,具科研价值,可通过陨石更深入认识太阳系的物质起源、组成和演化。她看到陨石颇具科研和收藏价值,下决心拥有自己的“星星”。

2012年10月,石友联系杨可欣去戈壁滩捡陨石。他们组成4人团队,周末凌晨4点,带着水、食物和帐篷等出发,驱车去300公里左右的阿拉塔格山陨石散落带“猎陨”。

戈壁上的陨石

越野车行进戈壁滩,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映照戈壁滩,美轮美奂。杨可欣和队友下车拍照,沉浸在意外收获中。再次前行,远远看见黄羊,都觉得是好兆头。

车行5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杨可欣和队友沿着陨石坠落时形成的几十公里散落带,4人拉开一定距离,向同方向地毯式寻找。杨可欣边走边找,汗水浸透衣裤,努力和队友平齐向前。午餐时,都没收获,下午找到黄昏,依然兩手空空。

次日,他们换个地点,继续寻找陨石,1小时后,3位男士接连捡到陨石,只有杨可欣没捡到,她特别沮丧。突然,她发现一颗小陨石,兴奋得又蹦又跳。

杨可欣“摘”到人生第一颗“星星”,虽然只有20克,但这成为了她一生的梦想。

十一月末,杨可欣和队友开车去青海一处戈壁滩“猎陨”。戈壁滩地貌特别复杂,开车进去时下坡较顺利。可返回时,车的“四驱”没有了,司机加大油门冲了无数次都上不去。他们离公路将近100公里,手机没信号,无法求援。他们尝试用了许多方法,但车却一直罢工。夜里寒风刺骨,只能跑步取暖,边跑边听四周声音,怕野狼攻击。幸好司机有丰富的野外驾驶经验,次日终于脱离险境。回去后,他们总结经验,不再单车去猎陨。此后在行动中,他们又相继配备了对讲机,GPS定位仪和卫星电话等装备。

杨可欣( 右) 向科研机构捐赠陨石

2017年初,杨可欣单位撤销了哈密办事处。离开哈密后她又和队友去新疆罗布泊、甘肃和青海等地戈壁滩“猎陨”数百次,行走十万多公里,捡到各类陨石六百多块,近四百公斤,成为中国首位“追星星的女人”。

杨可欣说:“陨石让我变得坚强豁达,使我结识很多陨石爱好者,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

开办陨石文化科普馆 

生活中的杨可欣爱好广泛,喜欢书法、读书和音乐等。她工作后自学古筝和琵琶,闲暇时,穿汉服弹上一曲,十分惬意,和她“猎陨”时的女汉子形象完全不同。

杨可欣“猎陨”后,结识了中科院地化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李世杰博士等陨石专家,进一步了解了陨石的科学价值。她把捡到的品种不同,有研究价值的陨石,都无偿捐献给了中科院地化所。

2017年,杨可欣带六百多块陨石回到贵州,她想让更多人接触陨石,增加人们对外太空的兴趣和爱好,决定自费创建陨石文化科普馆。

杨可欣把馆址选在贵阳市左藏三库古玩城,成立了西南地区首家陨石文化科普馆。她在科普馆正中设计了一个“罗布泊陨石散落带示意沙盘”,精选出亲手捡到的橄榄陨石、土牙陨石等不同种类的陨石藏品300多块,附上名称、发现时间和坐标等放置其中。中科院地化所非常支持她,和她一起合作成立陨石专业委员会,将科普馆设为中科院地化所研究生陨石标本实习基地,聘请她为研究生户外指导员。李世杰博士把一些珍贵的陨石标本放到科普馆展出,丰富了科普馆的内容。

2017年6月,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正式开馆,对外免费开放。她经常请陨石专家为学生和陨石爱好者做陨石科普讲座,带学生们去中科院地化所,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和科学家工作的场所,体会科学研究氛围。她常到学校为学生科普陨石知识,分享“猎陨”的快乐和辛苦。

可是,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是非盈利性经营场馆,馆内不能进行买卖交易,杨可欣没有工资收入,每年要支付馆内人员开支,房租和各种活动经费等30万元左右,压力非常大。

杨可欣想到用陨石做饰品缓解困境。国内适合加工饰品的陨石比较少,她便采购国外稳定性和内部维斯台登纹好的陨石,确保饰品的美观和纯度,并通过抖音和快手直播销售。

杨可欣和她的展品

杨可欣通过自己的努力,已对外免费开放陨石文化科普馆4年,为孩子们、陨石爱好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做陨石科普数百次。

不久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讲啦》上,杨可欣与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李海涛进行宇宙和陨石的连线对话。李海涛高度赞扬杨可欣为陨石科普工作做出的努力,他说:“举办一场科普活动,能让其中一个人从此改变他的理想,投身到航天事业,是值得的。”

杨可欣说:“我会继续努力,将陨石的价值发挥出来,坚持把陨石科普馆一直做下去,为丰富和推广科普基础教育工作做自己的贡献。”

(编辑·李军)

猜你喜欢

科普馆戈壁滩石友
本期石友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本期石友通讯录
石友天地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戈壁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