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皋院士:开拓前行, 毕生献身祖国大坝抗震事业

2021-08-12沈黎明

新青年 2021年7期
关键词:大连理工大学大坝抗震

沈黎明

林皋,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我国著名水利工程和地震工程专家,从新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为我国很多水利工程解决抗震这一重大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功勋卓著。

亲历国难誓发奋,有志少年为国读书

林皋1929年1月出生在江西省南昌市一个平民之家。1951年林皋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大连市(当时叫旅大市)刚设立的大连理工大学(当时叫大连工学院)急需优秀师资力量,由于成绩优异,林皋被组织分配到这所高校任教。

大连理工大学给林皋等90岁以上有突出贡献的老同志集体过生日(左为林皋)

工作不久,学校经过考核,于1951年底开始,先后送他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本校水能利用专业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林皋一如既往的刻苦学习,1954年以全班唯一一名优等生的骄人成绩毕业,回到大连理工大学任教,开始了科研、教学生涯。

潜心科研攻坚克难,甘做大坝抗震学科拓荒牛

1956年,我国要在广东流溪河上兴建国内第一座双曲拱坝,承担设计任务的上海设计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采用传统的坝顶溢流泄洪方式,对大坝基础冲击较大,可能影响安全,于是反复研究后提出了坝顶挑流泄洪的方案,这一方案是否可行,关键要论证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对大坝安全有没有影响。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上海设计院寻访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请求承接试验工作,但因这项试验难度很大,且国内尚无先例,都被婉言拒绝了。最后设计院辗转找到大连理工大学,时任校长屈伯川教授秉承科研要为国家服务的理念接下了试验任务。校领导经过慎重遴选,决定将任务交给年仅27岁的林皋。

林皋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更知道国家重点建设的迫切性,毫不犹豫地表态:“我一定完成任务!”领命后林皋迅速带领组建起的团队投入工作。在资料、设备、试验材料十分匮乏,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条件下,经过一年多废寝忘食的不懈奋斗,从研制试验设备、测试仪器开始,到通过试验掌握水流脉动规律、测量大坝的动力响应,最终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机械式振动台,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拱坝振动试验,得出挑流造成的水流脉动振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结论,为拱坝挑流泄洪方案得以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技术论证。

林皋很快成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领域年轻科研人员中的佼佼者,不断承担重任。1958年,我国要在云南地震活动区金沙江右岸支流以礼河上建一座土石坝,当时我国土石坝抗震技术几乎是空白,经有关部门协调,林皋领受了土石坝抗震技术的研究任务。由于国内没有先例,林皋又带领团队从零开始攻关,每天不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奔走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就是扎进实验室里埋头搞试验,终于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攻克了技术难题,研究制订出土石坝抗震方案,不仅施工单位采用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研究成果还被水利部确定为对外技术交流资料。上个世纪60年代初,林皋又主持了我国第一个支墩坝模型的纵向弯曲抗震稳定试验研究,并提出了拱坝与重力坝地震响应的计算模型,为我国大坝抗震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核能作为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迅速发展,发展中核电站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成为核电站建设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1984年,林皋加入到国家城乡建设部制订我国核电抗震规范的编制工作中,担任结构组组长。他带领全组专家历经8年多的调研、编撰和修改,于1992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核电抗震规范。其间,林皋的研究项目也从核电站外围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延伸到核电站主体结构的抗震设计。根据国家需求,先后带领科研团队为解决红沿河、田湾、防城港等在复杂地质条件地基上兴建核电站的抗震适应性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他首次提出的“在复杂地基上的抗震适应性评价”则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1997年林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皋为优秀研究生颁奖

进入新世纪,我国水电能源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接近300米这一世界大坝顶级高度的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这些大坝大都建于长江、黄河上游地震活动区,因此大坝设计中抗震安全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已古稀之年,林皋屡担重任,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为各大坝抗震设计出最可靠方案。这些方案显著提高了我国大坝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价的水平,有利推动了我国大坝抗震研究跻身世界前列的进程。

严谨治学栽桃育李,努力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林皋作为我国大坝抗震学科的开创者、国家重点学科水工结构工程学术领导人,不仅科学研究上成果丰硕,还是在这一学科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的教育家。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无限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建树,还应该为这一领域不断培养出新的人才!” 基于这种认识,林皋作为我国恢复博士生制度后首批博士生导师,从1981年开始精心带研究生,几十年辛勤耕耘,至今已培养出1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执教几十年来,林皋一直以“高校在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培养精英人才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科研路上勇于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与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兢兢业业工作的精神,更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育人理念。他培养出的学生大都成了行业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王复明,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楼梦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宪京等等一批国家栋梁之才都出自林皋门下。

在几十年的科教生涯中,林皋无论在科研还是在育人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不仅先后荣获了“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还被“美国传记研究所”选入“500位有影响名人传记”,并授予他“20世纪成就奖”和“国际荣誉杯”。

如今,已经92岁高龄的林皋,依然努力工作,为我国早日实现由大坝建造大国跃升为大坝建造强国做着贡献!

(编辑·李军)

猜你喜欢

大连理工大学大坝抗震
Research on the Globalization of English in the Internet era
古建抗震有绝招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伪随机码掩蔽的扩频信息隐藏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
中泰化学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日语版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