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筑梦太空
2021-08-12大脸兔
大脸兔
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创立65周年,从“两弹一星”的伟大创举,到“天宫”揽胜、“嫦娥”奔月,再到“北斗”指路、“长五”飞天、“祝融”落火……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航天精神的坚定支撑。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航天领域一次次传来捷报,令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1731克样品,如期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行星探测新征程,正在逐渐靠近火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为世界各个角落提供高质量导航定位服务;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成功,吹响中国空间站建设号角……一系列重大任务的完成,让2020年在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背后洋溢的是攻坚克难的强大自信,体现的是胜不骄败不馁的从容心态。从新冠疫情防控和发射任务的“双线作战”,到顶住几次航天发射失利的压力再创辉煌,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用平常心看待困难、用自信心对待征途,交出的答卷让人敬佩。有着科技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无论探索太空还是推动各领域科技创新,中国都将不惧任何困难和挑战。
2020年恰逢我国正式进入太空时代5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看中国航天的壮丽往事,让人不由得感慨万千。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条件下自力更生的勇气和创造力。50年后,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50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航天之路。
世人屡屡追问“中国航天为什么能取得世人惊叹的成就”,答案不仅体现在各参研参试单位和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团结拼搏、执着创新中,也体现在那无数双向往星辰大海的专注眼神中。今天,中国人愈发理解航天事業对国家发展的巨大价值和梦想对一个民族的长远意义。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十分珍惜这种来自全社会的厚爱,并为此全力前行。如同一位火箭总设计师所言:“中国航天有个传统,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也就持续一顿饭的时间。对研制团队来说,成功不是光环,更不是休止符,而是下一次任务的起点。”迈向航天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既需要创新的智慧、探索的勇气,也始终离不开良好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永无止境。嫦娥五号的归来预示着新的探索即将开始,“天问一号”还将面对火星探险的多道关卡,空间站建造也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但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梦想的跋涉就会充满无穷动力。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我们必将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 作者:余建斌 有删节)
角度一:藏在中国航天里的浪漫
2021年的中国航天日,中国首辆火星车有了名字——“祝融”。祝融在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这名字一出,就有网友说:“冠以‘火神之名,这辆火星车想不火都难!”其实,中国人把“航天梦”,早就藏在一些浪漫的名字里,比如月球车叫“玉兔”、探月工程叫“嫦娥”、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关于太空探索,中国一直在砥砺前行,因为这关乎大国重器、中国力量。
早在2300多年前,屈原就用一首长诗《天问》,发出了对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问。而“天问一号”的命名,不也是将远古的浪漫诗句、神奇的想象与当今严谨的科学联系起来?其意蕴无穷,其意义重大。
角度二:目光要长远
从世界三大科学计划——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它们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会关涉未来的日常生活,却很难用眼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角度三:全民奋斗
中国的整个探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基础和保障,离不开无数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和雄厚积累,离不开全国人民从各个方面给予的支持和关注。正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这是中国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
角度四:合作、团结
航天工程是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高度协作与配合方能完成。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一级研究院等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需要数十万科研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劳付出。没有广大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航天器就无法生产、无法运作、无法取得成功。
任新民
他,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在新中国一穷二白时,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国开启两弹一星的征程。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国导弹夭折了。”是他带着火箭发动机研制组,来到北京南苑一个很破烂的修理厂,那里不仅没有什么高科技设备,而且漏风漏雨。但他和小组成员,就是在最简陋的工棚里,硬是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东风三号发射时,火箭屡次冒烟,经过分析以后,他力排众议,继续发射,“决策错了我负责。”最终,中程导弹发射成功!长征四号发射时,他已经70岁高龄,坚持力挺新型氢氧发动机。有领导问,发射成功有把握吗?他说:“不成功,我负全责!”中国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
2017年2月12日,这位中国航天的守护神离开了我们,他用一生践行一件事,虔诚地走过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个里程。
适用话题:艰苦奋斗 尊严 责任 爱国 活到老学到老
孙家栋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的颁奖词,虽然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孙家栋传奇的航天人生。
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密切相连: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承担了包括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中巴资源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工程的研制重任;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孙家栋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纯一个集体,而是靠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在各种场合,总是谦虚地重复一句话:“有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航天人很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每次被授予奖励,领奖时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来代表大家接受这一项荣誉。”
适用话题:奉献 敬业 爱国
梁思礼
赤子铸箭不辱家门。他是梁启超之子,也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创始人之一。虽然在他还不到5岁时,父亲便离世了,但父亲生前所言——“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对他影响颇深。梁思礼曾说:“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以此为起点,他将全部身心都融入了我国导弹与火箭事业的发展之中。
适用话题:爱国 专注 投入 热爱
刘 旺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以太空“百步穿针”正中“靶心”的精度,出色完成了我国首次手动控制載人航天飞船和天宫一号对接的任务。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刘旺在地面训练时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工程设计要求,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在对接时的姿态角偏差为4到5度,但在训练时,刘旺却坚持按0.2度的偏差要求自己。在进行了1500多次对接训练后,他的成功率保持在100%。
“我告诉自己,只要没接到停航命令,都有机会。”刘旺说,“等待了14年的不止我一个人。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时刻努力,时刻准备着。”从1998年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刘旺是航天员考试取得第一最多的人。“神五”“神六”“神七”的选拔测试中,他的成绩都不错,可是身体方面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达标。他屡屡与飞向太空的机会擦肩而过,身边的同事都替他遗憾,但他对载人航天的追求、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一直坚持,从不放弃。2012年3月,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九”飞行乘组,肩负起操纵飞船与天宫交会对接的重任。这一天,刘旺等待了14年。
适用话题:高标准 严要求 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