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与审美

2021-08-12张宇彤

参花(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审美特征

摘要: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之中,反映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民间舞蹈具有显著的艺术特征与审美。

关键词:民间舞蹈 艺术 特征 审美

当代人在“舞蹈艺术”概念下所指称的“民间舞”,一般都指舞台化的民间舞,而严格意义上的民间舞,我们这里称之为“民俗舞”,以区别舞台上的民间舞——剧场民间舞。

一、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民间舞,如朝鲜的农乐舞,日本的素面舞、盆舞,柬埔寨的木杵舞,缅甸的锅鼓舞,越南的桃符舞,泰国的笙舞,俄罗斯的轮舞,乌克兰的戈帕克舞,乌兹别克的摘葡萄舞,苏格兰的里尔舞,爱尔兰的吉格舞,西班牙的穆伊涅拉,挪威的哈灵,北非的罐舞等。中国民间舞蹈非常丰富,其式样之多,内容之广,风格之异,动律之美,可谓大千世界,色彩斑斓。仅汉族的秧歌就有百余种:北方较著名的秧歌有东北高跷秧歌以及号称“三大秧歌”的山东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南方有名目繁多的花灯,如采茶灯、莲花灯、云南花灯等。此外,蒙古族的“盅碗舞”“筷子舞”,藏族的“踢踏”“锅庄”,维吾尔族的“多朗”“赛乃姆”,朝鲜族的“长鼓舞”“手拍舞”,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苗族的“芦笙舞”,赫哲族的“天鹅舞”,哈萨克族的“摔跤舞”,土家族的“摆手舞”,高山族的“拉手舞”等,不可胜数,都是人们熟知的歌舞。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生活习性和地理环境,使其舞蹈的特点千差万别,撩人兴味。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的舞蹈艺术特征,构成了中国灿烂悠久的舞蹈文化,同时为专业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一)民族性与地区性

民间舞蹈的民族性与地区性首先表现为民间舞蹈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抒发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要求,散发出该地区民族生活的泥土芳香,从而使本民族群众感到亲切和熟悉。其次表现为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有着形态、风格、节奏完全不同的民间舞蹈,如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民间舞蹈豪迈洒脱,密林中的傣族民间舞蹈婀娜多姿。

(二)广泛的群众性

民间舞蹈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如北方民族,尤其是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长途的迁徙和大规模的融合。民族学研究认为,语言作为民族最基本的文化生态,对考察一个民族的族源、民族关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我们研究满族舞蹈形态的理论起点。格罗塞讲:“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而文化的因子就是生产方式,他认为“生产方式就是最重要的文化因子”,而语言就是文化开始的地方。

(三)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

由于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它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所以能在人民群众中长久流传。在群众的传承中,历经无数次筛选,将最基本的舞蹈动作、表演形式保存下来。这些舞蹈形态跨越了千百年的社会变迁,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所谓变异性,是说某一种民间舞蹈在流传中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这是因为民间舞蹈既无文字脚本可考,又无影像资料保存,全凭群众口传心授,动感模仿,这就决定了民间舞蹈的变异性。比如,以“鼠”的具体形象来修饰并限制《十五贯》中娄阿鼠的身段;以“蜘蛛”的具体形象来修饰并限制武大郎的动态;以“鸽”的具体形象来修饰并限制《拾玉镯》中孙玉蛟的姿势。

(四)民俗性

在一个地域大范围大群体中形成的稳定事象方可谓“风”,而习俗可大可小,譬如一个家庭或家族也有其习惯性的约定俗成的情况。如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全国恢复实行夏历(即后世习惯所称的“农历”),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称“元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以夏历计算。据史籍记载,元宵、清明、上巳、乞巧、重阳,以及春秋社日、冬祭腊日等传统节日大多或始于、或兴盛于汉。其他少数民族有的与汉族同庆一个节日,有的是以自己的方式纪念自己民族的节日岁时,也成了各种民间舞蹈集中展示的节日。再如彝族阿细人的生活风俗往往与火有关,故而舞蹈歩法似踏火弹跳,先用一只脚跳三下成三拍,双脚落地成四拍,再换另一只脚起跳,如此不断反复,再变换队形。

二、民间舞蹈的审美

中国文化中的整体和西方文化中的整体是有区别的。首先,西方的“整体”是一种结构性的整体,其内部的关系就像是一间房子的框架,注重其中的拼合、平衡、搭建;中国的“整体”是一种功能性的整体,仿佛一棵树的各个枝杈,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某种结构性的关系,除非把它们看作“树”,不然就无法领会其存在意义。其次,西方的“整体”注重一个个具体物的独立存在;中国的“整体”则认为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由“氣”凝聚,天地之间,“气”充盈其中,无法分离。舞蹈审美是指人们对舞蹈美的领会、辨别和认知,而通常含有创造美和鉴赏美双重含义。因此,舞蹈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产生想象、联想,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在这种舞蹈鉴赏审美创造活动中,鉴赏主体同样可以享受到创造的愉悦。

(一)审美方式

除了在历时性上对审美文化的发展进行追溯,在共时性上,审美文化也存在不同的层面,这就需要将观察审美形态的视角从历时演变转向社会分层。当今民间舞在提炼和整理的时候,都会强调放开、展开,实际上当我们到民间去看舞蹈的时候会发现,民间艺人所跳的舞蹈有其自己的审美方式,不像我们所跳的舞蹈那么放得开。

从视觉上说,如果一个演员在表演民间舞,旁边有个人可以对着他随意喊停,那么当这个动作静止在那里的时候,这个动作是非常难看的,所以,民间舞不能拆开了去看,要看整体,我们看的是扭曲和变形。这种美除了在视觉上观看之外还有一种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个“逗”字上,东北秧歌的逗,维吾尔族舞的逗等,主要都在“情”上寻求一种精神的满足,这种情就是我们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在我国的农村逢年过节盛行一种社火活动。在每年的正月,这是一个农闲时期,庄稼收割完了,农民没事了,于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始商量来年开春怎么祭祀,这时人们要把神灵都“吵醒”。人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系列的筹备,举行各种大型活动,人们会疯狂地跳舞,这种舞蹈就是生活的体现。这个时候已经达到天地人不分的情境了。大家都会释放自己的感情,于是便产生了“逗”的动作,这种挑逗什么动作都有,因为这种逗而产生的身体上的扭曲就是俗话所说的“丑”,其实也就是美的另一种方式。如果不这样做,民间舞是没有人愿意看的。在把握民间舞的审美时,必须对当地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同时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可以使人得到一种满足又能体现一种风格,超过了这个度不行,不够也不行,而这种民间舞的独特的审美意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在把握度的时候还要注意当地文化的主流是什么,像“拉花”,它表现的是这个民族的悲苦意识,所以这个舞蹈着起来是相当悲苦的,我们看的是他们的民俗,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民间舞的审美。

(二)民间舞蹈鉴赏的审美心理

舞蹈的审美并不仅仅是这种运动力学或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如果仅仅是如此,我们就可以在体操、杂技、花样滑冰甚至足球赛中获得同样的感受。

1.情感

准确、深刻、细致地体验舞蹈作品的感情内涵,是舞蹈鉴赏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鉴赏者在根据感性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性因素深入体验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此外,还需要鉴赏者将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情活动紧紧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舞蹈鉴赏中的情感体验更加强烈。

2.想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舞蹈创作离不开想象,舞蹈鉴赏离开想象也无法进行。鉴赏者必须借助想象才能进入欣赏境界,也只有依靠想象才能充实舞蹈形象。舞蹈表演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观众在欣赏舞蹈时,必须调动虚拟想象,如欣赏男子群舞《海燕》,看到演员抖动双臂,就要想到这是海燕在展翅飞翔。想象的活跃程度与舞蹈鉴赏的深刻程度成正比。对鉴赏者来说,生活经验愈丰富,艺术素养愈良好,文化层次愈高,想象力就愈强,所得到的审美享受和审美愉悦也就愈完美。

三、结语

民间舞蹈,其含义原本是由民众自发创作,并在民间传承、发展的舞蹈。它和民众的劳动生活、世俗风情、观念意识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色彩。民间舞既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吐故纳新,是民族文化审美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克芬,隆荫培,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4]冉祥华.美育的当代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张宇彤,女,硕士研究生,韓国祥名大学,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审美特征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