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密欧与朱丽叶》浅析

2021-08-12杨紫晴

参花(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风格

摘要:本文主要從戏剧文本赏析、剧本影视改编、剧作舞台演出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乐观主义的悲剧。戏剧文本中有着不同的势力、不同的矛盾冲突,然而落脚点是相同的,就是人道主义的大势所趋,最终获胜。表现了矛盾冲突的统一性和人物群像的性格统一性。剧本影视改编在还原原著的基础上,还对其合理发展进行了处理,对原著的台词进行了取舍,在故事情节上也有改编和删减,让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使主题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剧作舞台演出和电影相比,各有各的风格,在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让人感觉到不一样的震撼力和艺术性。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乐观主义悲剧 现代 风格

一、戏剧文本赏析

从戏剧文本上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乐观主义悲剧。有人曾说:“威廉·莎士比亚全部的作品基本思想都是围绕着人文主义或是人道主义的节奏,用他的语言来说,这就是‘爱。”《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作品也不例外,从两个层面彰显了这种人道主义光辉。作为一出悲剧,其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对立和两人的爱情,由此可以上升为封建势力与自由爱情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符合莎士比亚当时的年纪,也体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故事发生在维罗纳城,代表了16世纪末的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在世时的社会风貌。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受到广大民众拥护的主权统一的力量;另一方面,两个家族世代的仇恨代表,从中世纪,也就是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而延续下来的互相争夺的封建思想集团,两股旧封建势力夹杂在一起,两大世仇仿佛永不可能改变。时代在前进,新一代人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从此家族的仇怨与个人的爱情开始冲突,并越发尖锐。在故事的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的势力和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而蒙太古和凯普莱特这两大势不两立的家族也因为这对情人重归于好,用金子在维罗纳城为两个年轻人铸像。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死亡,无疑是悲剧,但也代表了人文主义新价值观念的胜利,是鼓舞人心的,这是人道主义其一;这一对恋人的悲剧,使社会摆脱了更多无谓的纷争和别离的苦果,在悲剧的基调中又透露着乐观主义的意味,使读者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感情而感到痛心惋惜的同时,生发出一种“他们这样是值得的”的信心与美好希望,这是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凸显的人道主义其二。

值得注意的是,剧本中有着不同的势力,不同的矛盾冲突,然而落脚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人道主义的大势所趋,最终获胜。这表现了矛盾冲突的统一性和人物群像的性格统一性。而另一方面,同样作为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化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性格却又不尽相同,多姿多彩,有着令人信服的多样性。罗密欧的性格温和、热情、勇敢、直率,但是现实的残酷又改变了他,使他亲手杀死了帕里斯,逐渐趋于疯狂,和他本性中不够沉稳的一面相融合,成了一个缺乏心机的,勇敢却又不诚实的理想主义者。反观朱丽叶,在温和纯洁、善良忠贞这些美好的品格上,她与罗密欧相差不多,本性上都率真可人,为了与罗密欧的爱情“离经叛道”,不顾家族的阻拦,坚贞地忠于自己的爱人。然而她又有着有心计的一面,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想要和罗密欧在一起。这样的心机过于天真和稚嫩,而现实又过分残酷和黑暗,命运使他们不能终成眷属。朱丽叶是一个稚嫩却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同为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青年的两人相爱,却又有着如此不同的性格内核,这是莎士比亚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

既然性格不同,那么剧中人物的语言就该不同,语言需要贴合人物的性格走向和情感走向。莎士比亚在这一点上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人物的语言富有艺术性和鲜明的个性,丰富的内涵令人拍案叫绝。歌德曾经说过:“威廉·莎士比亚用活的文字影响着我们世人,而文字最好是要通过诵读来传递……闭目倾听,人们要用自然正确的声调来大声朗读,而不是像演员般诵读一篇伟大的莎士比亚作品,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情更出于高尚和纯粹的享受了。”“发生世界大事时,秘密地在空气中动荡着一切,巨大的事情发生时在人心中隐藏着的一切,都说出来了;心灵中生怕别人看见的密封着的事物,在这里自由畅快地被采掘出来。”(歌德《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揣摩十分精准。举个例子,文中“朱丽叶”提道:“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你即使不是蒙太古,仍然是这样的一个你,姓不姓蒙太古,又有什么关系呢?……啊!快换一个姓名吧!姓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朱丽叶作为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对于爱情的看法是如此的鲜活和生动,对于两个家族世代仇怨的看法也只局限于“换个名字”,这充分体现出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的内心和情态。再如,罗密欧也说过,“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对于一个受尽传统观念束缚,想要挣脱家族禁忌,挣脱一切只为爱情的大男孩来说,这句话很好地展现了他对自己所做的所有努力的坚持,希望自己的爱情有好结果的热切期盼,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世俗的叛逆。

二、剧本影视改编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曾被拍摄成多个版本的电影,有超过12部的影视改编作品,每部作品都各有千秋。

首先给笔者留下了比较深刻印象的就是老师在课上放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后现代激情版)。这部由卢尔迈恩导演的电影在商业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一定层面上还原和发展了原著的情节,而且迎合了现当代青年观众的观影心理和喜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在对原著的还原上,这部电影的剧本改编做得是比较成功的。影片的情节是按照原著的情节顺序排列的,并采用了原著的序言。虽然前言不是电影通常的风格,但它在背景中也发挥了更好的作用,让观众对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印象不再拘泥于莎士比亚的年代,而是来到了20世纪的美国。而将开场白设置成新闻播报的形式,也十分新颖别致,让观众觉得就好像是前一天晚上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较之刻板印象多了几分代入感,能更快地入戏。同时,在台词上,虽然故事背景变成了现代,但男女主人公在戏剧中原有的莎士比亚韵味的台词却没有改变,这种方式既让影片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电影色彩,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文化底蕴,整部电影充满了经典和现代相结合的火花。

電影还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发展,选择原作的台词,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和删减,升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使主题更加突出。例如,在原著第三幕的第三场中,茂邱希奥临死前的演讲中将这两个不和的家族称为“瘟疫家族”。在此导演删减了一些台词,但是为了表现世仇给无辜的人带来的灾难和死亡,导演充分运用了电影语言的魅力,将镜头拉近,聚焦在茂邱希奥的伤口上,用最直观最残忍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这段改编虽然删去了莎士比亚原汁原味的台词,却用更直接的方式把莎士比亚想表达的思想在观众面前全部表达了出来,使影片命运悲剧的主题更加突出。影片在细节处也做了很多功课,让一个古老的戏剧披上现代的外衣,仍然准确地传达原著的思想。演员们衣着潇洒,持枪,开快车,看上去易怒,就像20世纪末叛逆的美国青年,又与原著中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形象不谋而合。两个家族像极了两座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从而展现了双方根深蒂固的宿怨。这种悲剧气氛的笼罩注定了两位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同时也强调了原著的主题——命运的悲剧,与原著披着不同的外衣,表达的却是相同的灵魂。后现代激情版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剧本改编上比较成功的作品,既迎合了观众的喜好,又不损害原著的主题表达,值得后来的影视改编者学习和借鉴。

三、剧作舞台演出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舞台演出和电影相比是各有各的风格,在表演风格和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笔者在看了电影后又看了几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舞台演出版本,感觉到了不一样的震撼力和艺术性,以下举两个例子进行阐述。

首先是法语原版的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用音乐剧演绎出来,一个最直观的优点就是音乐剧是一个集戏剧表演、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舞台艺术,它本身就可以让观众从视觉到听觉到内心,受到极大的感染和冲击,更加能融入剧作中去,收到了很好的观看效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音乐剧在巴黎首演,被众多专家学者和观众奉为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很多法国人看到后也爱上了这部音乐剧。其实由于这个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即使不懂法语,欣赏起来的障碍也不会有多大。从舞蹈和音乐的角度上看,这部音乐剧的音乐和舞蹈在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时达到了细腻动人的境界,随着主人公感情的起落,音乐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悲哀婉转,舞蹈也随之时而激烈,时而舒缓,从肢体语言上最直观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朱丽叶的母亲和奶妈在劝说朱丽叶结婚时,采用了热情洋溢、节奏感极强的摇滚乐风格,加之诙谐幽默的风格,给全剧浓重的悲剧色彩带来了一抹明亮的颜色。

这部音乐剧的开场也很令人印象深刻,两位家族的夫人在刚开场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合唱《仇恨》,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渲染了对两个家族之间的相互仇视、厮杀的无可奈何和她们内心的焦虑不安。她们身穿一红一蓝,再加上高昂的曲调,磁性的嗓音,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都直观地展现着两个家族矛盾的不可调和,也在一开始就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年轻男女的互相爱恋和私订终身埋下了一个悲剧的伏笔,给莎士比亚所表达的命运悲剧主题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除此之外,罗密欧、朱丽叶和神父三个人的对唱《因爱之名》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它象征着罗密欧与朱丽叶许下的爱情宣言,而三个人合唱的行为曾体现着他们对彼此的重视和肯定,强烈地渲染了两人爱情的忠贞不渝,使情感的抒发达到了高潮。总而言之,这部音乐剧是十分成功的,很好地展现了威廉·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风貌,以及样态。

本文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戏剧文本、剧本影视化改编和剧作的舞台演出这三方面对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名作有了一个比较粗浅的解析。笔者认为,作为一部极具戏剧张力,符合现代青年人情趣的人文主义思想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会止步于此,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性等着我们去发现,就像一棵戏剧界的常青树般永垂不朽,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读,去发现,去尝试。

(作者简介:杨紫晴,女,本科,武汉大学,研究方向:戏剧影视文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风格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