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泸定桥是如何建成的

2021-08-12张嵚

同舟共进 2021年4期
关键词:铁索桥索桥造桥

张嵚

16至18世纪,明清时代的中国,曾有一项在全世界“圈粉”的独家技术——造桥。从隋唐年间起,中国的造桥技术就全面领先西方各国,一直到工业革命前,中国都是世界上最会造桥的国家。许多历经时间考验的古桥今天依然惊艳世人。且不说赵州桥、宝带桥等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设计;隋朝年间重新建成的灞桥,于1955年被挖开桥基勘察时,其6根石柱下的78根桩木依然完好,每根石柱下的碾盘也同样牢固,完全可以继续使用,堪称超越千年的“硬核技术”。

明清年间,同样质量过硬的明清桥梁也叫那时造访中国的外国人连呼大开眼界。明朝万历年间造访泉州的西班牙人瓦洛卡,就对泉州的大桥惊叹不已。几年后走过江西赣州浮桥的葡萄牙人佩雷拉,感慨“全世界的建筑工人,中国应排第一”。西班牙人门多萨在《大中华帝国史》里,对明朝大石桥的技术表示不解:这么雄伟的大桥,那些巨大的长石板,究竟是怎么架上去的,难道是自己走上去的?康熙年间访华的沙俄使团甚至曾向康熙帝提出请求,希望中国能派桥梁技师去俄国传授造桥技术。

除了惊叹外,当然还积极地学习。日本“三大名桥”之一的锦带桥和长崎眼镜桥,都是由明清年间的旅日华人设计建造的。从明朝崇祯年间至清朝康熙年间,先后来华的意大利人马蒂尼、法国人多明戈,都曾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大书特书。中国的洛阳桥、宝带桥、霁虹桥等桥梁杰作,在18世纪时就已被欧洲的建筑师们细细研究,助推了欧洲近代桥梁技术的发展。

不过,比起上述中国古桥,一座建成于18世纪初的西南古桥,其难度更让人拍案叫绝,那就是泸定桥。

难度空前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战争史上,坐落在今天四川省泸桥镇境内大渡河畔的瀘定桥,是一座多次见证重大历史的桥。它既记录了石达开悲怆的一战,又见证了红军勇士们的壮烈奇迹。而放在世界桥梁科技史上,泸定桥更是一座开创奇迹的桥。

可以先看看泸定桥所处的地理环境:一条大渡河两岸,东面是平均海拔3400多米的二郎山,西面是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海子山。这样一条连接川藏地区的要道,却偏偏被一条大渡河阻断。湍急的大渡河水每秒流速达四五米,使得乘船渡河十分困难。当地人通常用牛皮船或竹索渡河,每次过河都相当于冒险。那就修桥?在险峻的高山之间,把一座桥架在急速的水流之上,以往的浮桥、石桥、拱桥等的建筑经验通通用不上,能修的只有索桥。于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出于稳定西南边陲的考虑,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从是年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修成了一座前所未有的大工程:铁索桥泸定桥。

之所以说它前所未有,一是因为泸定桥的规模:整座桥长104米、宽3米,桥头东端高14.5米、西端高5.2米。八道纵向的走道板搭起桥身,六道可通车马,两道作为护栏。日常可供商旅往来通行,遇到战事天灾等突发情况,更可供千军万马通行。这等于是在险峻的山岭间,架起一条藏区与汉地间的通途。

最为高难度的,还要说泸定桥的建筑材料:铁索。其实,在古代历史上,索桥在中国西南大地并不罕见,但要在大渡河上架索桥,却是极其困难的:大渡河的宽度达百米。普通的竹索、藤索根本无力承重。泸定桥由13根粗大的铁链组成,每根铁链长达127米,带着约890个铁环,13根铁链共带着1.1万多个铁环,总重达21吨,加上其它铁件,整座泸定桥的“体重”达40余吨。

然而,这就带来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在没有现代技术的清朝康熙年间,这样一个巨大的“铁家伙”,是怎么被架上去的?

在泸定桥建设伊始,这个难题曾造成血的教训。当时的工匠们按照以往修竹索桥的经验,用小船载着铁链驶向对岸。但每条重达1.6吨的铁链装在船上,再遇上急速的水流,船翻人亡的悲剧便可想而知。痛定思痛后,工匠们发明了“溜索”法,即用细麻绳绑上小铁锤,用力甩到对岸,然后把粗麻绳系在细麻绳上,再用力拉到对岸,接着用粗麻绳系上青竹索,再用同样的办法,让青竹索横跨两岸,固定在两岸桥头的木梁上。

接下来,在整个铁链上系上上百个竹筒,然后把竹筒一个个套进青竹索,在第一个竹筒上系上长绳,长绳的一端交给对岸工匠,就这样,两边的工匠们一起用力拉。一条条1.5吨重的铁链就这样顺利“翻”过大渡河,搭起了泸定桥的桥体。

比“翻河”更难的,是固定桥体。高难度的地貌倒逼出了泸定桥独特的“固索”技术:泸定桥的两岸修有高20米的桥台,桥台里修有深6米的“落井”,每个落井里有8根地龙桩,每根重1800斤。13根铁链以铆接的方式,牢牢固定在地龙桩上,埋入地下的部分用灰浆加固,整个桥体就这样被稳妥固定。泸定桥的东西两岸还铸有“铁犀牛”与“铁蜈蚣”,用以镇住大渡河的“水妖”,确保泸定桥长久平安。

为了保质保量,泸定桥小至桥上的铁环,大至两岸的铁桩,每个铁件上都刻有制造的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要是哪个环节的铁件出了问题,负责的工匠就要被治罪。更艰难的是,当时四川本地并不产铁,修桥所需的每一块铁件都是千里迢迢从陕西等地运过去的。这个工程奇迹真可谓是倾当时之国力完成,而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一座桥本身。

结 语

其实,明清年间西南大地的铁索桥绝不止泸定桥一座。在云南保山县与永平县之间,有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霁虹桥。这座桥曾被写入徐霞客、马蒂尼等中外学者的笔记里,还被公认为现代斜拉索桥的鼻祖,以“兰津桥”的名字享誉国际。位于贵州关岭与晴隆两县交界的盘江铁索桥,始建于明朝崇祯四年(1631),横跨在盘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之间,每当春暖花开时,风光十分秀美,有“华江铁索桥”的美誉。

明清年间,这些征服了西南山岭的铁索桥成了重要的交通动脉。特别是在清王朝对西南的多次平叛战争里,包括泸定桥在内的各座桥梁就是转运物资的重要通道。在和平年代,这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铁索桥拉近了西南各地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中国西南版图的稳定默默作出贡献。

最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缺乏现代技术的时代里,勤劳勇敢的先辈们以独特的工艺造出了这样奇特的桥,不禁让人啧啧称奇。如果要问,何为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不妨在铁索桥上走一走。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铁索桥索桥造桥
高庙铁索桥
超大吨位造桥机长距离跨越连续梁施工技术
家乡的九峰索桥
某人行玻璃索桥静动载试验研究
铁索桥
鼓励的力量
造桥机节段拼装64m简支箱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拼装式节段箱梁造桥机的创新设计与应用
铁路客运专线YZ2500移动支架造桥机受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