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东营市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2021-08-12权勤波
权勤波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我国儿童人口数量庞大,据第六次我国和东营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和东营市0~14 岁儿童分别有2.23 亿和31.69 万,分别占全国和全市总人口的16.60%和15.57%。与成人相比,儿童处在发育期,酶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液占体质量比例更大,导致药物代谢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对药物的敏感性也高于成人。同时不同年龄段儿童对于药物剂量的需求和使用剂型的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儿童较成人更容易发生ADR[1]。此外,儿童无指征用药、药物滥用、缺乏儿童专用药、用药信息缺乏和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开展难度大等问题导致儿童的用药风险比成人高2 倍[2],加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儿童药品不良事件,儿童安全用药成为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对儿童ADR 的关注势在必行[3]。本文对2017~2019 年东营市在国家ADR 监测系统中上报的儿童ADR 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期为促进儿童合理用药,规避儿童用药风险提供科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国家ADR 监测系统中检索东营市在2017 年1 月1 日~2019 年12 月31 日上报的<14 岁儿童的ADR 报告,共获得ADR 报告904 份,其中医疗机构上报901 份,经营企业上报3 份。
1.2 研究方法 对获得的报告进行信息提取,分析患儿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既往史/家族史),药品名称、剂型和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对原患疾病影响及ADR 转归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检索获得儿童ADR 报告904 例,其中男535 例(59.18%),女369 例(40.82%);其中严重报告52 例(5.75%),新的一般报告20 例(2.21%)。年龄分布:<1 岁患儿占比最高(213 例,23.56%),患儿例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见图1。男性和女性患儿严重报告分别为27 例和25 例,不同性别患儿的严重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3,P=0.273>0.05)。有ADR 既往史和家族史的患儿分别为22 例(2.43%)和3 例(0.33%)。见表1。
图1 患儿性别和年龄分布折线图
表1 904 例患儿ADR 既往史和家族史情况分析(n,%)
2.2 药品名称、剂型和给药途径 904 例儿童ADR报告共使用药品1105 种,包括怀疑用药923 种和并用药品182 种。在儿童ADR 怀疑用药中,前10 位药品均为抗菌药物注射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99 例,10.73%)和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97 例,10.51%)的构成比最高。见表2。
表2 儿童ADR 怀疑用药前10 位药品分析(n,%)
在儿童ADR 怀疑用药中,药品剂型排在前5 位的是:注射剂(778 例,84.29%)、颗粒剂(37 例,4.01%)、片剂(26 例,2.82%)、混悬剂(17 例,1.84%)和吸入剂(11 例,1.19%)。904 例儿童ADR 报告中给药途径排在前5 位的是:静脉注射757 例(83.74%),口服98 例(10.84%),吸入给药和肌内注射均为14 例(1.55%),外用6 例(0.66%)。见表3。
表3 儿童ADR 怀疑用药药品剂型和儿童ADR 报告给药途径分析(n,%)
2.3 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表现 904 例ADR 报告中,共有ADR 表现1747 例次。ADR 表现最多的是皮疹(468 例,26.79%),其次为瘙痒(342 例,19.58%)、恶心(139 例,7.96%)和呕吐(106 例,6.07%)。累及系统/器官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00 例,57.24%),其次为胃肠损害(480 例,27.48%)。见表4。
表4 累及系统/器官及ADR 表现(n,%)
2.4 联合用药情况、对原患疾病影响及ADR 转归情况 177 例(19.58%)患儿存在联合用药情况,其中二联用药153 例(16.92%),三联用药24 例(2.65%)。ADR 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884 例(97.79%),病程延长19 例,病情加重1 例。ADR 转归结果中,痊愈415 例(45.91%),好转485 例(53.65%),未好转1 例(0.11%),不详3 例(0.33%)。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和ADR 的关系 患儿性别在严重报告上的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患儿性别不是ADR严重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在ADR 患儿年龄分布中,患儿例数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下降趋势。儿童处在生长和发育阶段,其主要系统和器官,特别是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因此易受外部环境影响而患病。同时,儿童肝肾功能尚在发育之中,缺乏代谢药物所需的各种酶,相对成人而言药物清除能力较低,更易对各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免疫系统及肝、肾等各器官功能不断成熟,抵御外部环境侵袭和对药物的清除能力持续增强。因此ADR 患儿数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3.2 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ADR 的关系 儿童ADR前10 位的用药均为化学药品注射剂。注射剂和静脉注射成为引发儿童ADR 最主要的药品剂型和给药途径,二者占比均>80%,占据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与《国家ADR 监测年度报告(2019 年)》相比,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发的儿童ADR 占比(83.74%和10.84%)明显高于和低于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引发的总人群ADR占比(58.09%和32.5%);注射剂引发的儿童ADR 占比(84.29%)明显高于注射剂引发的总人群ADR 占比(63.30%)[4]。究其原因,儿科的临床用药剂型和给药途径以注射剂和静脉滴注最为常见。同时,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时,药物成分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血药浓度升高,对儿童机体产生刺激,从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5]。
3.3 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表现和药品的关系 前10 位的ADR 表现可分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皮疹、瘙痒、斑丘疹、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和胃肠道损害(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肠道反应)两大类,而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胃肠道损害分别是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的ADR 主要表现形式,表明本研究儿童ADR 累及的系统/器官、ADR 表现及给药途径的排序具有一致性。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有丰富的免疫效应细胞,易发生变态反应,其特点是非预期性,时间关系确切,直观易见[6,7]。儿童ADR 前10 位的药品均为抗菌药物注射剂,表明抗菌药物是引起儿童ADR 的最主要药品类型,主要与抗菌药物在儿科的不规范使用有关。表明抗菌药物用于儿童时存在较为普遍的不合理应用,这需要药学和质控部门加强与临床科室的协调和监督,从而促进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应用。
4.4 降低儿童ADR 发生率的建议 在对东营市儿童ADR 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有效降低儿童ADR 发生率,本研究据此提出以下建议:①从加强儿童用药使用和监测入手,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ADR 监测机构和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儿童ADR 的监测工作,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主动监测,及时掌握和分析儿童用药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定期公开儿童ADR 相关信息[8],并据此修订药品说明书;②从儿童用药的研发入手,鼓励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开展儿童专药的研发,制订和完善儿童用药的相关标准,从药品的角度降低儿童ADR 的发生率;③从规范持有人行为入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撰写和修订药品说明书,对于儿童药品的使用剂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禁忌证等应进行详尽确切的说明;④从加强儿童合理用药的认知入手,提高医务人员和药师对儿童合理用药的知识储备,增强对儿童合理用药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公众对儿童合理用药的关注度和理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