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产业创新的机遇与挑战

2021-08-12曹丽平汪志传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一带一带一路

李 娜,曹丽平,汪志传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合肥 231131 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合肥 231603)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我国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当前我国产业创新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整体的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产业信息化进程加快,制造业显著增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提高,粗放型产业比重持续下降,产品出口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中和产业融合度有所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比重下降,民营企业逐渐发展壮大[1]。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产业创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不可否认,仍然存在阻碍产业创新的因素,如何提高我国产业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是今后一段时期值得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1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产业创新面临的机遇

1.1 国际合作加强,产业创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实施,沿线国家与我国合作愿望逐渐加强,贸易往来、双边投资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自2013年以后,双方投资协定和双边贸易自由协定相继签订,带动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对制造业而言更是助力显著。“一带一路”沿线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对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铁路、化工、通信、航空航天、远洋工程等制造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可以进一步拉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创新。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沿线国家对于我国的一些新兴产业,如软件信息服务业、光伏产业等也有相当大的消费需求,产业创新市场进一步扩大,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创新提供动力源泉,产业创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1.2 多边金融机构建立,产业创新金融扶持力度增大

产业的创新要求有尖端科学技术作为支撑,而尖端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尤其是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前期阶段,往往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2]。如图1所示,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在2015—2019年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的经费支出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试验发展阶段的经费支出,更是大幅度增长,2015年试验发展方面的经费仅为8 637.63亿元,到2019年增长为13 243.4亿元。在“一带一路”资金融通的政策背景下, 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多边金融机构相继建立,普惠制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逐渐完善,民间各类风投机构日益活跃,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更加便利,产业发展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资金支持,极大地促进我国的产业发展和创新[3]。

图1 2015—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

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战略性先导产业地位逐步加深

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性强,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高,对于产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产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角色往往由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决定[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紧抓国内外技术变革的机遇,加快推进高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抢占高新技术前沿,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5]。如图2所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5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呈快速发展趋势,主要产品产值收入逐年增长,到2018年更是突破15万亿大关。从增长速度来看,虽然增长幅度的起伏较大,最高年份能达16%,最低年份仅4%,但从2106年开始,经过短暂的降幅后,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实施后,高新技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高新技术产业将会逐渐扩大,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加深[6]。

图2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产品产值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产业创新面临的挑战

2.1 产业创新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产业发展仍以高耗能为主

我国产业创新技术水平虽然近年来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创新水平仍然较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及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档次低等问题日益凸显[7]。如表1和图3所示,根据《2016年全球产业创新指数报告》和《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在2016年全球产业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仅排在25名,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甚至都不敌冰岛、芬兰、丹麦等欧洲小国。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排名前30名的国家仅有5个,说明“一带一路”沿线总体创新水平较为落后。此外,从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次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比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占世界比重也大大高于其他国家,为23%,成为世界能源消费量比重最大的经济体,说明我国目前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发展仍然是以高耗能、偏重数量式的模式为主。

表1 2016年全球产业创新指数排名(前30名)

图3 世界主要经济体一次性能源消耗占世界比重

2.2 产业创新科研经费投入不足,风险投资不发达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重点逐渐由单一技术创新向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转移,发达国家掀起以抢占竞争制高点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纷纷加大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8]。与之相比,我国产业发展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如图4所示,近5年来,虽然我国R&D经费支出额呈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投入额为10 298亿元,到2019年增长到15 500亿元,增长幅度较大。但从占GDP比重来看,R&D经费的投入强度却较小,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为1.91%,2019年仅为2.08%。过去5年来,R&D经费的投入强度平均占比仅为2%,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入强度均为3%,周边国家如日本、韩国等长期以来也十分注重产业创新能力,R&D经费投入强度高达4%。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此外,产业创新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资本的大力支持。然而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不发达,投资效率并不高,进一步限制了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9]。

图4 2015—2019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及占GDP比重

2.3 产业创新制度不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未形成

我国产业创新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的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主管部门之间管理机制效率低下,各个部门和地区之间条块分割的现象严重,人才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等,严重阻碍了产业创新水平的提高[10]。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意识不断增强,但多数还停留在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等较低层次的创新,普遍缺乏商业模式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高阶创新。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数量较少,而资金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产权、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不清晰、不合理和不完善等现象,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创新水平的提高,作为产业创新生力军的民营企业距离创新型企业还有很长的距离[11]。创新企业还没有扛起推动社会创新主体的大旗。此外,创新人才短缺、创新人才外流等现象也十分严重。

3 提升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3.1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提高创新技术水平,增加产业创新科研经费的投入

我国应当着力提高创新技术水平,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作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多方合作,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支持政策,着力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在关键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以科技与产业创新为引领,以培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为抓手,瞄准重点产业、核心技术持续发力。重点围绕平台建设、主体培育、产业集聚、要素保障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重点布局平台生态,例如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创新研究院、企业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以及对百亿企业、高成长企业、爆品企业等高质量新经济企业落户、引培。产业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因此,政府要加大对产业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地方财政、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等社会各界资本投入产业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信用担保、融资担保的体制和机制[12]。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投入科技创新资金。形成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用新经济专项政策探索支持新经济场景供给、新业态新模式。

3.2 完善产业创新体制,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大力深化产业创新体制改革,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促进科技与市场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3]。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例如依托“链通高新”平台,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生物医药等领域优质企业跨链合作,形成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绿色经济、健康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为主的新经济产业形态,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3.3 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强化要素保障,实施产业转移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纷纷将我国作为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因此,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在现有的产业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努力在核心技术方面打造自主品牌,提高产业附加值,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完成跨越性的产业发展[14]。有效利用产业园区运营商将创新优势变成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市场优势。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合理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上市融资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投融资服务,加强创新人才集聚、金融产品创新和新经济培育政策的完善。

随着我国创新水平的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可以适时地将部分产业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1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税负较轻,加之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对环保问题不够重视,渴望外国资本进入,因此,我国可以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合作,推动在钢铁、有色金属、高铁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有优势的部分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新型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和消费市场,加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贵州省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0%
全省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6%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