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广西侗族农民画在校园传承的可行性研究
2021-08-11周美艳姚艳凤吴玉玲甘湖石善王梦宇
周美艳 姚艳凤 吴玉玲 甘湖 石善 王梦宇
摘要:广西侗族农民画是国家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近几年,通过国家政府政策的扶持,侗族农民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侗族农民画手工艺不断得到创新,由此衍生出许多符合现代潮流的产品,使其得以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实行“民族文化进课堂”,民族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集中、系统和有效。此外,校园的人际不仅限于国内的学生,还包括留学生,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从而打破传播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课堂学习也能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现有研究对象的局限性。
关键词:侗族;农民画;校园传承;文化振兴;可行性
一、广西侗族农民画传承现状与瓶颈
(一)广西侗族农民画在校园传承的优势
1.传承成本优势
农民画传承发展成本低,生产工序简单、系统。其采用的材料为纸、丙烯颜料、石材、织物、颜色笔等。制作颜料和材料的价格也相对便宜。农民画所应用的部分材料随处可见,竹制品可与商家合作以供应,而使用的工具在画店、超市皆可买到,既常见又便宜,绘画材料只需要简单的颜料、画笔和彩板,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就可以获得一幅美丽的农民画。广西侗族农民画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而侗族多样式的生活习俗、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农民画素材的来源。农民画在校园传承不仅塑造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的“非排他性”,而且以集中传承的形式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扩大了传承范围,降低了传承成本。
2.创新传承优势
廣西侗族农民画的传承与发展不是“搬砖式”传承,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制度是紧密相关的,时代强调“创造”和“富裕”特征,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合理发展模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农民画文化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学校应开设有关农民画的课程,以侗族农民画+民族文化教育模式为特色,以创新创意为主题,把民族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学生创新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三江农民画进入校园,添加现代元素来革新农民画,保证了产品的创新研发和技术的进步。如今,三江农民画进入崭新的世纪,并发展成为三江美丽的文化名片。因为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丰富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农民画已成为昂贵的艺术收藏品。为了继承文化,基于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应顺应其发展方向。
3.经济政策优势
农民画的校园传承是在社会经济、社会需求以及技术环境的共同推动下诞生的,并得到了当前形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利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广阔的网络资源,大力宣传三江农民画,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画、学习农民画。地区高校尝试将非遗项目和民族传统工艺以选修课程、创新创业项目、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入校园,利用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合推进农民画的绘画技术形式、文化产业管理和模式的创新,加强产业文化和“群众创业创新”的联系,追随时代的步伐,保持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理念。校园传承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又传播推广了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加强与文化机构、网络平台之间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推进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二)广西侗族农民画在校园传承的困境
民族地区学校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能否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育学生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农民画的校园传承效果。然而受社会各种主流文化及大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面临诸多困境。
1.外来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在青年团体中,此现象尤为严重。青少年深受西方主流文化影响,一味追求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较弱。此外,由于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认识误区,这直接导致人们对本土文化的敬畏度逐渐减弱,从而影响文化传承。尽管今天文化知识的丰富性与过去相比极高,但是文化的基础正在动摇,文化的价值正在下降。同时,随着专业技能的提高,人的文化精神普遍受到削弱。文化不是人们追求的对象,在一个排斥文化的社会中,很难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2.宣传力度不足
少数民族文化现代传播途径匮乏。传统优秀文化只有通过有效的传播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但当下的传播途径较少,以纸质媒介为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通过线下购买和阅读来传播,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传播,极大地降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青年一代对农民画的理解仍然不够,由此可以发现,人们对于农民画的认知和感知程度并不深厚,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广西农民画,从而导致校园传承效果不佳。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对农民画在校园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现有师资力量拥有大量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农民画的工艺操作往往导致不能全面诠释农民画的内涵。校园继承只能提取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而不能系统地继承其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脱离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极大的艺术欣赏价值,农民画不能散发出自身奇特的魅力。学生能够通过校园传承农民画的一些传统手工艺知识和技能,但无法掌握其本质,难以有效地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所以单凭高校现有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的需要。
4.传承对象积极性低
学生作为校园传承的主要对象,受大众文化价值观念与外来文化冲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了解缺乏积极性。学生对农民画的认识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认识,对传承文化的参与热情较低,对传统文化传承忧患意识不强。大学生课余生活娱乐方式多种多样,在追求放松自己的方式中,相对于文化生活,大部分学生更愿意选择新颖的娱乐方式,因而往往会降低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广西侗族农民画在校园创新传承的策略
(一)政府对农民画传承保护的政策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国家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也给予了鼓励与支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更加有意识并积极地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在现代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文化产业,其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是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不仅采取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还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体制的发展变革,加快了国家文化体制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广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不断采取重要措施,在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重点关注、促进和支持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品牌,从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出版大量相关读物,以继承和推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且2012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一就是三江侗族农民画。
应有效实施农民画传承保护的政策。广西壮族自治区是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场所,包含了各具风格的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独一无二的传统工艺,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特色传统工艺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政府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吴明翰、苏淑娴提出政府不仅要着重开设免费学习农民画培训班,还要设置法律保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农民画的传承基地设施建设,并且要针对目前相关的农民画培训班等相关宣传,给予政治上、经济上的条款保护与补贴,让农民画作为主打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农民画不仅要在社会上占据市场,还要走进我们的校园,徐宏提出,一些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相关课程,让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修,并以专业课程的学习方式让其得以传播传承,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自主创业,这对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承推广起到了积极效果。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服务地方等多样教育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提升社会影响力,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发展传承。可见,民族传统工艺农民画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政府和学校的宣传和大力支持。
(二)侗族农民画走进校园
三江侗族农民画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和表现方式在绘画界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一定的地位。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視以及大力支持各级学校开展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积极探索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途径。此外,可以推广、宣传、传承我们广西三江特有的手工绘画,传承特色民族文化,以便更好地创建农民画品牌,借助农民画独特的习俗和优势传承侗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本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侗族传统艺术在校园传承与创新上的可行性,加强学校对侗族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普及。结合时代精神和当今的审美理念,将侗族的传统艺术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可以将中国的传统艺术传承给年轻一代,并且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创新。将我国各类学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探索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和总结,为我们在校园内传承与创新侗族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丰富了我国在校园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广西侗族农民画进校园的实现途径如下。
1.对当地进行本土文化的传承
侗族农民画蕴含丰厚的民族文化,学校则是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从学校角度出发,可通过形成一支爱心支教团队,以“侗族文化进课堂”“一对一辅导”为形式,协同开展公益支教活动。从小抓起,让更多的人了解侗族文化,学习侗族农民手工画。对三江侗族文化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和特殊群体的艺术审美能力。
2.学校设置自由选学课程
现如今,如果依照传统的形式进行文化的传承,肯定是行不通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接受新颖的事物,而且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因此在学校开设选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课,也能够集中、统一、系统地进行文化的宣传与学习,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侗族农民画。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针对是否希望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有95.9%的学生希望去学习侗族农民画文化,同时,针对在校园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有56.09%的学生比较喜欢以选修的课程形式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校的任务不仅是教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开展侗族农民画选学课程,能够让专业的学生接触到新的素材,也能够让非专业的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而且,大多数在校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本身就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感情,通过校园的媒介进行文化传承,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和传承意识,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壮大文化传承的队伍。
3.学校+企业培养模式
依据目前的政策支持,文化振兴也是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许多院校都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与此同时为其提供创业实训基地。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积极探讨,寻找突破口,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能够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其提前了解相关的创业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学校+企业”联合培养模式,让民族传统工艺在进入校园的同时与文化振兴相呼应。民族地区高校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文创公司、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合作,针对广西侗族农民画相关或相近专业学生,采取了“2+2”或“3+1”的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此看来,该模式理论与实践衔接较好,既实现了农民画传统工艺的有效传承,又解决了传承人的就业问题。
4.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
在新课标要求下,学校要适当地开展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定期开展相应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探求新知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感悟人生的哲理。例如,举办侗族农民画绘画比赛,其形式可以结合现在的信息化特征,制作手绘板以及电子版画报,或者举办侗族农民画系列手工品,以及组织团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侗族人的生活,体会侗族农民画所表达的情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過网络媒体来了解民族文化,因此也可以通过制作相关视频来开展知识竞赛,拓宽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将侗族农民画文化的传承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学习、体验侗族农民画,加深对文化的印象,让民族文化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到侗族农民画,符合不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希望,只有适应了青少年发展的方向,民族文化才能得以继承。“推陈出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理念,侗族农民画在保持它原有精髓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出它的衍生品,从而紧跟着现代人的潮流发扬光大。
(三)在校园绘画协会或社团加入农民画风格与元素
中国农民画发展至今形成了三种模式:束鹿、邳州市模式,户县模式和金山模式。分别包含了漫画、生活化、写实化三个方面,既接地气又具有装饰性与多样性。党中央、国务院对于美育教学进学校的部署与要求,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感情,还能增加本土文化的吸引力。农民画本身便以描绘人们的多彩劳动生产与生活为主,“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校园的各项活动中,海报与作画图案,如:logo、图标等自然少不了绘画,在社团中引入农民画,对发掘艺术可行性领域,具有很大的潜能。同时,学校的晚会、校运会等活动的展板宣传、手工标志等,学校的宣传栏、走廊等都能进行作品展示。在社团中,还可以引入日常教师,让老师与学生一同活动,不仅能彰显校园文化,还能提升自我美学修养,促进师生交流,提升社团氛围。
(四)新媒体平台下的宣传与销售推广
目前,农民画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市场,没有销路基本不能支撑农民画的发展。如今,政府以产业链的方式来引导农民画发展,将侗族农民画列入柳州十大旅游产品,在扶贫攻坚战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三江县哪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也才有两百多名农民画画家,要推动侗族农民画的发展只有政府的支持是完全不够的,关键是要形成文化自觉。侗族农民画的发展目标应该像侗族刺绣一样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文化生活之中。在新媒体平台、电商盛行的情况下,结合国家文化振兴内容,深入剖析当前侗族农民画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加强思想、生活文化,培育乡土文化等,能够提升文化传承的良好风貌。对于线上的网络平台宣传,我们要通过微信平台建立公众号,定期推送、更新或发表新的作画技巧、绘画产品等干货,引起网友的注意,增加关注量。还应制作创意广告,并利用当代比较热门的抖音、快手等各种网络社交媒体进行宣传,以扩大消费者范围。同时,需要一个App用于收集反馈、交流销售等,此种方式需要慢慢推进,利用搞笑惬意视频等从侧面切入,待有一定影响后,联手网红等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以扩大外需。
三、结语
广西侗族农民画是很富有特色的一项艺术品,它作为三江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得到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提高了人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重要指示。他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还曾指出“应该把这些经典烙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以地方非遗项目为基础、以传统文化社团为媒介、以非遗物化成果为载体,通过地方共建、国际交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教和普及,能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辐射带动作用。青少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只有让青少年们积极参与以及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使之继续发扬光大,走得更远。
广西侗族农民画通过校园传承的模式,能够更加集中地、系统地、有效地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同时,校园的人际不仅限于国内的学生,还包括留学生,让他们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美,可以打破传播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课堂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打破现有研究对象的局限性,让他们能够进行深入研究,爱上这一类项目、课程。
文化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彼此联结的精神纽带,还能让人们在共同的文化活动中消解困顿,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和快乐。与此同时,要积极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公共的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挖掘乡土文化,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质朴民风,改变人们的精神风貌,一步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焕发出文明的新气象,展现出不一样的民族风采。
作者简介
周美艳,1988年9月生,女,汉族,湖南株洲人,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传统手工艺、艺术设计、项目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芳菲,陈红玲,王取银,等.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旅游纵览月刊,2018(20):134-136.
[2]吴明翰,苏淑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研究[J].地方美术研究,2018(9):74-75.
[3]徐宏.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校园传承模式优化研究[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12):93-99.
[4]杨蕴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郑利斌.侗族农民画的发展探究[J].美术界,2018(6):72-73.
[6]金星.基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实施路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