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宝庆烙画
2021-08-11王艳萍
摘要:宝庆烙画是邵阳市的非遗项目,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采用中国画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湖湘地区本土的民风民俗。宝庆烙画追求国画的意境,制作难度较大,需要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目前邵阳从事烙画的代表性艺人有唐文林、王艳萍等。
关键词:宝庆烙画;非遗;传统工艺
一、宝庆烙画基本概况
宝庆即今天的邵阳,一直是湘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称昭陵、邵陵、邵州、敏州等。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理宗赵昀登基,用年号命名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升邵州为宝庆府,宝庆之名始于此。宝庆传统技艺起源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是广大民众为了满足文化和生活需要而派生的产物。宝庆特殊的地域环境催生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与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然也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技艺,这些技艺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其中宝庆烙画就是邵阳民间美术大家庭中最具特色的门类。
烙画是我国非常古老且极其珍贵的一种传统美术,烙画在古代被称为“烙花”,在近代又被称为“火笔画”“烫画”等。烙画利用油灯、烟灯炙烤加热铁针、石条,主要在木材料表面进行烙绘。民间传说烙画起源于西汉末年,在清中期至民国年间流传较广。烙画通过控制烙笔的温度,利用碳化原理,实现深浅浓淡的画面效果,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与烙烫艺术融为一体。传统烙画是在木材表面进行的,后来慢慢发展到在宣纸、丝绢、竹、皮革等材料上烙绘,并出现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技法。
从全国烙画艺术的层面来看,各地的传统烙画都有自己的特色。河南南阳的烙画(当地叫“烙花”)历史悠久,也富有文化底蕴,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东汉时期出现了名为李文的烙画高手。到20世纪20年代,烙画在南阳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艺术品也享誉国内,远销北京、西安、天津等地,主要产品有筷子烙画、丝绢烙画。除河南外,云南、广东、江苏等地的烙画艺术也各有特点。早在清初,云南烙画艺人武恬便能在方寸之间烙绘复杂的山水楼阁、花鸟人物。广东新会烙画艺人陈晚在清同治年间发明了在葵扇上的烙画,称“火画扇”,受到人们的喜爱。1952年,火画葵扇被国家列为特种工艺品。江苏也出现过不少技艺精湛的烙画名家如张友琴、钱怀瑾等。
宝庆烙画在近代以来得到了传承与发展,清中期至民国年间在宝庆流传较广,艺人多为有绘画功底的画师,在清末及民国的一些竹筷、竹竿、竹椅及衣柜柜门上,可见到有用火笔铁针烙绘的山水花鸟。1959年,邵阳市竹艺厂成立烙画小组,在木板上烙绘装饰画,在竹制日用品(包括竹筷、茶叶盒、烟盒、笔盒、印章盒和书盒等)上烙绘一些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成品大多为出口产品。20世纪60年代,湖南省外贸局在香港举办湖南工艺美术展,邵阳竹艺厂选送了木板烙画《毛主席去安源》。20世纪80年代以后,宝庆烙画技艺由刘德义、刘中和、王延意等老艺人坚持传承下来,目前邵阳从事烙画的代表性艺人有唐文林、王艳萍等。
二、宝庆烙画的特殊材料
(一)土纸材料
宝庆烙画采用滩头土纸作为烙绘材料,滩头造纸技艺始于隋唐年间,手工抄纸全凭人力,工艺复杂,一共有几十道工序。—般来说主要有伐竹、破竹、浸塘、洗料、踩料、抄纸、码边、压纸、夹纸、烘纸、打捆等。宝庆烙画所用的土纸是经过烙画传承人唐文林和手工抄纸艺人反复试验后特制的,要求纸张厚薄均匀统一,同时不能有杂质,烙绘前要先进行装裱。
(二)宣纸、丝绢材料
宣纸、丝绢比较轻薄,烙绘前都需要先進行装裱。温度过高、下笔过重就会引起变焦损坏,因此宝庆烙画选用厚实的熟宣纸作为烙画材料,烙绘前先要到装裱店将宣纸托底,增加宣纸的厚度及平整度,便于烙绘。宝庆烙画对烙绘用的丝绢要求较高,纤维必须紧密厚实,将丝绢进行装裱时,周围为兰色或者黄色绫子,背面为宣纸托底。
(三)竹材料(竹簧或竹青)
宝庆烙画一般选择三年以上的楠竹制作竹簧,以皮面无疤痕、色泽一致、竹质细腻、纹理不太明显的为上乘。在竹簧上烙画的基本工序有选料、雕刻、染墨、去墨、烙绘、打蜡等,要求用阴刻的形式将所表达对象的主要轮廓线雕刻出来。雕刻过程中要留有余地,充分考虑烙绘的表现空间。以刻为骨,烙绘为肉,这种表现形式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层次感。
(四)木材料
宝庆烙画有时候选择木材进行烙绘,一般会选择椴木,切割打磨后进行烙绘、打蜡。
三、宝庆烙画的基本流程和技法
(一)收集素材
艺人一般都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和绘画功底,经常要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写生,以收集足够的资料用于设计、创作作品。
(二)整理提炼素材
艺人将收集的素材整理提炼,创作出适合烙画的画稿。
(三)选择烙画材料
如竹材(竹簧或竹青)、土纸、宣纸、丝绢、木材等。
(四)打磨或装裱
竹材、木材在烙绘前必须要经过打磨加工,这样的器型表面无疤痕、色泽一致、材质细腻、纹理不太明显,非常适合烙绘。土纸、宣纸、丝绢就需要进行装裱。
(五)拓稿
将画稿拓印到烙画材料上。
(六)烙绘
将拓印好的画稿进行烙绘,以烙笔代替毛笔,在竹材上模仿毛笔的用笔,用不同的烙画笔头及笔头的不同部位,采用勾、点、皴、渲等烙绘用笔手法来表现物体的纹路质地、阴阳向背,用烙笔扁头轻抹和渲笔渲染,揉抹出烟雨朦胧等效果,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层次感。
(七)打蜡
竹材或木材烙绘作品完成后,器物表面还要刷植物油或打蜡,这样能有效保护画面,防止作品出现虫蛀、发霉、开裂现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竹材、木材特殊的效果。土纸、宣纸、丝绢不用进行打蜡。
四、宝庆烙画的艺术特点
宝庆烙画追求国画的意境,但竹材质地坚硬,要表现出国画的深浅、浓淡、虚实的变化效果,难度是很大的,需要艺人长期积累经验。
烙画艺术的构图、布势、主宾、疏密等要求与传统国画基本一致,讲究章法,注重画面的疏密关系,强调烙笔黑白浓淡的对比变化。
宝庆烙画以烙具当笔,除要求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包括对美的感受认识和表达的能力)外,还要求作者熟悉各种工具、材料的运用,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烙绘技艺。烙绘很讲究运笔的技巧,讲究不同笔锋的灵活运用,将中锋、侧锋和逆锋结合使用,讲究用笔的流畅、准确和有力。用笔的流畅指运笔过程中必须前后顺畅连贯,有连续性,因为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还有意的关联。用笔的准确指笔一下去就要准,烙绘效果是不可以修改的,所以在烙绘前,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用笔的有力指用笔不轻飘,有分量,有感染力,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的力量。
宝庆烙画是邵阳市的非遗项目,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采用中国画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湖湘地区本土的民风民俗。宝庆烙画追求国画的意境,难度较大,需要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
五、宝庆烙画现状
20世纪80年代,产品订单就慢慢减少了,原因是烙画速度比较慢,一旦有比较大的订单,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任务。邵阳竹艺厂为此曾进行生产改革,计件发工资奖金,为赶时间完成计件任务,部分工人单纯追求产品数量,放松产品质量,造成了订货方退货的现象,導致后来烙绘产品逐渐失去订单。20世纪80年代之后,烙画在竹艺厂就再也没有生产了,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几个老艺人刘德义、刘中和、王延意等坚持下来,在自己家中从事烙绘制作。
现代从事烙画创作的代表性艺人除唐文林及王艳萍外,寥寥无几,原因是烙画对绘画基础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基本上无人愿意学习,烙画技艺处于失传的濒危境地,保护传承工作刻不容缓。唐文林、王艳萍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木板上创作烙刻作品,能较好地将雕刻和烙绘结合起来,他们又有国画功底,擅于采用中国画和民间绘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多取湖湘本地的老手艺、老建筑、老街道、民俗活动等风土民情作为创作题材,创作了一批反映湖湘地区的作品,如《湖湘二十四节气》《湖湘年俗》《湖湘老手艺》《湖湘老行当》《侗寨风情》等。他们的烙画作品将湖湘地区即将消失的老手艺、老街老景、民风民俗等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了美好回忆,并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展上获金奖,作品《竹簧储物盒》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近几年,唐文林、王艳萍等为了使宝庆烙画走向产业化,也设计开发了一些迎合现代人审美和日常需要的文化旅游产品。
为了传承、保护非遗项目宝庆烙画,唐文林将宝庆烙画引入邵阳学院、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大学课堂,目前带了3届共计300多名学生。唐文林作为宝庆烙画传承人,带领学生参加湖南大学生创新项目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生的烙画作品在2017年湘赣鄂皖4省非遗联展上展出,并获得2017年湖南省艺术节大学生创意坊一等奖、2018年全国大学生创意坊一等奖。2019年,宝庆烙画成功申报为邵阳市市级非遗项目,此后,学生们的作品陆续在2020年湖南省艺术节获得大学生创意坊一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创意坊一等奖。现在宝庆烙画比较稳定的传承人有陈景、刘亮、肖伟、冷争辉、萧千、张婉婷等。其中陈景的作品获得了2018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刘亮、肖伟的作品获得了2018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
六、宝庆烙画艺人简介
唐文林,男,1966 年生,邵阳市人。教授,全国美协会员,宝庆烙画非遗传承人,湖南省工艺画大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湖南省工艺美术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湖南民间美术研究学会常务理事,邵阳市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民间美术的研究及创作工作,受邵阳文库特邀出版专著《宝庆竹刻研究》《民间美术》(上册、下册)、《古镇古村》(上册、下册)、《古石刻石雕》,受邵阳市政协委托撰写《邵阳老手艺:烙刻、烙画》,受邵阳市工艺美术协会委托撰写《邵阳工艺美术》《湘西南民间乡土雕刻》。为传承宝庆竹烙雕刻这项传统技艺,他寂寞坚守,痴迷宝庆烙画二十多载。2008年12月,其设计的竹刻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乡土奖”银奖,并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收藏。2014年,竹烙雕刻作品《侗寨情》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金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最高奖,竹烙雕刻作品《侗寨风情》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银奖。以邵阳老街为创作题材的竹烙雕刻作品《竹簧储物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受邀参加了世界工艺文化节期间的专题展览。创作的作品宝庆烙刻《湖湘老行当》获得2019“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20年,作品《文竹文玩-万事如意》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21年,著作《邵阳老手艺:烙刻、烙画》在“走过六十年·我们的文史资料”评选活动中荣获“最具文化价值奖”。
王艳萍,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长期和爱人一起从事宝庆烙画、民间美术的研究及创作。她把宝庆烙画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堂,带领学生做宝庆烙画文创产品设计,作品获得了2020年湖南省艺术节大学生创意坊一等奖、2021年全国大学生创意坊一等奖。
基金项目:
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2020—2021年一般科研课题“宝庆烙刻、烙画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YBB52)。
作者简介
王艳萍,1968年生,女,湖南邵阳人,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宝庆烙画、民间美术的研究及创作、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