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瓷器的艺术性与疵伪考证

2021-08-11康梦嘉李朝阳赖守亮

收藏与投资 2021年7期

康梦嘉 李朝阳 赖守亮

摘要:《饮流斋说瓷》是作者许之衡在总结前人知识与个人见闻的基础上,撰成的一部研究中国陶瓷史的专著。该论著收集了大量古陶瓷的学名和俗称,为后人保留了众多的历史名词与古董术语,至今仍为中外博物馆及文物界沿用,甚至被当作国际名词而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

关键词:瓷器的窑口分类;胎釉;色彩及花绘风格;器型及疵伪

一、《饮流斋说瓷》内容概述

《饮流斋说瓷》作者许之衡(1877—1935年),字守白,号饮流、曲隐道人,别署守白氏、冷道人。全书开篇第一章题曰“概说”,是总论全书要义及其作书的缘由和意图。首节“吾华美术”云论中国瓷艺在中国与世界的独特地位,首句为“吾华美术,以制瓷为第一”。在我国先民的无数发明创造中,与书画、织绣、竹木、雕刻等其他艺术比较,陶瓷可谓中国对人类艺术的特殊贡献。其他艺术品制作主要依赖人工之巧,后人易于仿作,甚至还可能超越前人,唯独瓷艺,不仅要靠工匠巧思,还要有独特、优质的原料以及窑火的变化才能烧制出精美的陶瓷。原料得之于天然,不可能无中生有;窑火在陶瓷烧造中的变化,多半属运气,即便有规律,也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外行人更不可能无师自通。所以欧美人在陶瓷制作上只好甘拜下风,推中国陶瓷为世界第一,敬重有加,乃至以“瓷”为中国标志,称中国为“China”,即“瓷国”。

因此,从历史来看,“China”之称,既是对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度肯定,也凸显了陶瓷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特殊地位。陶瓷既是兼实用与观赏的艺术品,更是历史上西方认识中国最早的艺术“名片”。

二、窑口及胎釉分类

《饮流斋说瓷》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窑口的分类。将窑口按时期分为宋、明、清三类,宋代有“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以及章龙泉窑、均窑、平阳窑、耀窑、磁窑、建窑、广窑,附带讲解了元瓷;明代有欧窑,附辨官窑、民窑之分;清代有郎窑,附说窑变,又有年窑、臧窑,以及诸多杂窑;此章共讲述宋、明、清名窑十六座,杂窑(小窑)有名者九座,可视作一部中国瓷窑的小史,而附说内容也是治瓷学须知的基本知识。书中说历代名窑,尽其所知,每篇起首多叙列窑址、创始时期,偶及创建或督造者、得名之由等。

在叙述窑址之后,第三章又接着讲“胎釉”,瓷的构成不过“胎”与“釉”,所以“胎釉”为瓷之基本,而胎为釉之肌骨,釉为胎之皮肤。本章先讲述“胎”,辨胎先分种类,有瓷胎、浆胎、缸胎(又名瓦胎)、石胎、铁胎。后文叙述各类胎的特征,于各类特征中又提及“脱胎”,即“卵幕”的一种,尽述其特色及沿革。其论及诸胎鉴别之法,除“凝重粗厚”者为石胎和“瓷质近黑,有如铁色者”为铁胎外,则“浆胎质轻而松,缸胎质重而坚,瓷胎音清而脆。瓷胎之沙底者,谓其底露胎不涂釉也”。

第三章还讲到“开片”,其纹类有大小之分,又有鱼子纹、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之分,特征顾名思义。此外,不仅阐述了开片的种类,还阐述了开片的原因等。接着又讲到釉,以及上釉的方法及其品类。其法一曰蘸釉,二曰吹釉。其类则蘸釉厚,如堆脂谓之“密淋釉”,如蜡泪谓之“鼻涕釉”,又有“露胎”“缩釉”等。最后讲到胎釉的鉴别方法,一看轻重,二看器底,三看款式,四看新旧,五看钉痕以及釉面的形与色、新与旧、浮光有无等。以上章节阐述了辨别窑口及胎釉的方法,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对瓷器的烧造窑址以及瓷器的胎釉鉴别有初步的了解。

三、彩色及花绘分类

第四章则讲解彩色瓷器的历史与种类、历史沿革及变化发明等。根据作者介绍,本色加彩始于宋,彩瓷始盛于明永乐朝。明彩料多采自外国,清沿明制,变化出新,硬彩、软彩则在明朝发明出来。硬彩、青花盛于康熙,软彩盛于雍正,夹彩盛于乾隆等。接着,作者阐述了彩色之属性分青、黄、赤、白、黑五色,并论述其衍化之系统。针对各类名品除逐一述其历史沿革,给予总体评介外,更深入地从细节处阐述其内部不同色调,精细入微,对瓷的釉彩做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讨。

第五章讲“花绘”,首先考据瓷器“花绘”源起及演变历史。在宋代定、耀、磁诸窑已经流行,至今仍见珍品,而作者认为瓷之有花绘当在宋代以前就开始了,其后递衍嬗变。明清二代在仿定窑、章龙泉窑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无论仿制或自创,均有其价值,以上为瓷之花绘发展的大略。作者附述了花绘的种类,其中主要技法为雕花等。宋瓷定窑、章龙泉窑之雕花,有平雕、凸雕、凹雕,三者亦分别名暗花、法花、划花。

本章中值得注意的是,许之衡还论述了花绘的不同风格,他认为,嘉靖、万历朴拙高古;康熙画笔有明代遗风,为清代冠;雍正花卉草虫,得没骨之妙,奕奕有神,而人物山水逊于康熙;乾隆吸纳西洋画法,规矩花堪称观止,人物画尤极工致,古月轩是其代表;道光间改七芗、王小梅,均为一代名家。花绘题材有人物,有故事,明瓷标新立异者所绘如周茂叔爱莲、陶渊明赏菊、竹林七贤、流觞曲水,康熙瓷所绘如饮中八仙、十八学士、十八罗汉,道光所绘《无双谱》等,其大都取材于小说,明末清初即有取材《封神演义》者,到了乾隆年间,则瓷绘上历代小说人物应有尽有。

第六章讲“款识”,瓷器款识是指一种刻、划、印、写在瓷器底部等某些较为固定位置的文字或符号,亦称铭文,与花绘中文字或符号主要用于表达制器者主观的愿望不同,款识的作用基本上只是用来标明制作年代、产地、用途、工匠或收藏者姓名等与瓷器自身相关的信息内容。因此,款识作为瓷器外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艺术内涵与形式上的审美价值,但其在鉴别瓷器时代、真伪等方面,作用更大一些,因而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此章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瓷器款识的发展历史,历代瓷器款识内容及其形式的變化,总结评价了名家名款的特点,高下得失,提供了鉴赏的标准与经验,为瓷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曰款识之历史。瓷器款识始于宋代,元代继之,然式样尚简,至明代渐次发达,式样增多,至清代则极盛行,其最高贵者为料款。料款始于康熙末,乾隆间以古月轩所制最精,宁晋、宁静、宝啬诸斋亦有名。二曰款识之位置,历代不同。款识之位置,历代以在底足内居中者最多,高足者或题于足内层或外层之边际,或题于口,或题于腰腹。三曰款识之形式。只列清代的,分“有字”与“无字”,康熙朝“有字”者“单圈”及以下共三十种,“无字”者“双圈”及以下共九种;雍正一朝“有字”者“六字双圈”及以下共二十一种,“无字”者“花形”及以下共三种;乾隆一朝“有字”者“六字双圈”及以下共二十三种,“无字”者“印花”及以下共三种。四曰款识之为斋名或堂号者。有四类:帝王、亲贵、名士、达官。人物品类不同,个性有异,因此斋名或堂号取用有别。

四、瓶史器具及杂具

本节系统介绍了五十余种瓶、尊、壶、罐类器皿的样式、用途及名称的由来。

(一)瓶史

瓶史以为其起源于远古祭祀之尊,尊一变而为瓶,插花、清供是后起的用途,可备一说。瓶的产生恐怕与生产劳动关系更为密切,汲水盛贮等日常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促使陶器中有了尊、罐等。本研究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历代瓷器中有名的杯、盘、碗、碟等各种器具。

(二)瓷杯

瓷杯从古至今一般都用来饮水、饮酒、饮茶,其器型大多是直口或敞口,口沿直径与杯高近乎相等,有平底、圈足或高足。明清时期制杯最为精致,胎质轻薄,釉色温润,色彩艳丽,造型多样。清代杯的装饰手法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本研究对历代杯、盘、碗、碟等的变迁都进行了描述,并历举各代名品,尤精于清代,可谓见多识广。此外,有别于瓷瓶瓷罐在后世多演变为清供之物,瓷质的杯、盘、碗、碟等自古以来从未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这些器物中更容易见世风民俗,如从酒令杯、合家欢碗中,可以想见古代宴饮用餐和谐欢乐的场景,愈增家人友朋之思。

本文还介绍了除“瓶罐”“杯盘”外的各种瓷器,将它们统称为“杂具”,有以下几类:一是文房器具,包括印盒、笔筒、笔洗、水盂、水盅、画碟、墨床、笔架、镇纸、浆盒、屏风、笔管、水滴等;二是生活器具,包括花盆、窑缸、烛台、香炉、扇匣、瓷灯、瓷塔、圆盒、果盒、嗽具、酒壶、醋壶、多穆壶、鼻烟壶、四方盂、豆、羹匙等;三是供祭器具,包括佛像、观音像、福禄寿三星像等;四是像生器具,如仿小儿欹卧以及鸟兽形象等。每种器具,又都尽所能论述其型制用途、历代沿革、古品仿作、价值高下乃至特殊制法等。

五、疵与伪的辨别

本节主要阐述了疵与伪的概念,区分疵与伪的不同情况。疵有四种:一是“有虽疵而不得谓之疵者”;二是“有小疵而不掩大醇者”;三是“有视其疵病之浅深,以定有碍无碍者”;四是“有人工造作而成疵者,曰磨边,曰磨底”。伪有四种:一是“有人工造作而成伪者,曰假底,曰真坯假彩”以及“补耳、补项、补足、补口”等;二是有“将光素破瓶用药黏紧,复于裂痕之处,加画硬彩花绘于其上”而伪者;三是有“工料不侔,或但摹形式,或但书旧款者”;四是“有取新制之瓷去却釉面浮光”者。

由上可引出辨伪之法,总体有三种,即辨花绘、辨彩色、辨釉胎。本节主要说明各种伪品的特征和作伪的手段,这不仅是作者的经验之谈,还结合了时代变迁,论述仿伪手段之进步,鉴识之甘苦,富于深湛的思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道术合一的特点。

六、结语

世界因陶瓷认识了中国,中国也因陶瓷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在物质或精神领域,都要勤劳苦干,更要努力发明和创新。只有通过发明和创新,个人、民族和國家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立,不断进步,坚实地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丝绸之路国家金银器设计跨文化研究”(20A160)。

作者简介

康梦嘉,1996年生,女,甘肃定西人,湖南工业大学设计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李朝阳,1998年生,男,河北邢台人,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赖守亮,1976年生,男,湖北广水人,副教授,博士,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艺术。

参考文献

[1]王美艳.唐三彩乐舞俑与跨文化交流[J].艺术品鉴,2018(14):19-20.

[2]范霖,赖守亮,韦品桃.影视广告的生态伦理批评[J].湖南包装,2021,36(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