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刺激联合射频热凝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08-11徐颖
徐颖
(莘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山东聊城 25240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明确诱因,临床以反复发作性剧痛为典型表现,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若不及时治疗,随着病情进展,患者疼痛发作间歇会逐渐缩短,且痛感持续加重,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 目前,临床治疗该病以药物为主,但起效较慢,短时间内无法缓解患者疼痛,且复发率较高[2]。神经电刺激属物理疗法,能够提高患者血管的舒张功能,增加脑部供血,利于缓解相关症状;射频热凝可破坏疼痛传导通路,阻断疼痛信号向脊髓神经传导,进而减轻疼痛[3]。但临床目前关于神经电刺激联合射频热凝治疗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基于此,本研究纳入本院2019 年9月—2020 年11 月收治的118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神经电刺激联合射频热凝治疗对其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18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诊断检查方法》[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疼痛持续数秒至2 min;神经系统无缺损;发病具刻板性;基本沟通、交流无障碍。 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非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符合神经电刺激或射频热凝治疗指征;入组前服用过影响研究药物。 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9 例。 对照组中男 29 例,女 30 例;年龄 60~76岁,平均年龄(68.15±2.11)岁;病程 1~6 年,平均病程(3.11±0.52)年。观察组中男 32 例,女 27 例;年龄 61~78 岁,平均年龄(68.19±2.13)岁;病程 1~6 年,平均病程(3.14±0.61)年。 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射频热凝治疗。 在患者面部放置定位条,CT平扫显示卵圆孔, 并于CT 图像上标记最佳穿刺路径。 引导患者取半卧位,头偏于健侧,做好消毒、铺巾准备,使用1%利多卡因实施局部浸润麻醉。 使用射频套管针[北京北琪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代理,240102 型,国食药监械(进)字 2014 第 3152589 号],选择 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患侧口角外2.5~3 cm 处进针,进针过程中多次扫描以确定进针方向、深度,并确认穿刺针进入卵圆孔。 连接射频热凝仪[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ASA-601T 型,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250700 号], 反复确认患者刺激区域是否覆盖疼痛部位, 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整穿刺针方向及深度,确保针尖部位的准确性。 首先定位于第二支区域,热凝 70℃、75℃、80℃各 60 s, 后协助定位第三支区域,热凝 70℃、75℃、80℃各 60 s。 撤针至皮外,可见病变位置疼痛消失。 治疗1 个月后观察疗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使用神经电刺激仪(济南雅勤商贸有限公司,型号:QL/T-III,川械注准20192090218),治疗时选取硅橡胶电极(4 cm×4 cm), 涂抹导电胶, 将阳极置于三叉神经分支走行处,阴极于疼痛区域并置或对置,设定电流输出强度为 20~30 mA,每日 1 次,每次 20 min。 连续治疗 1 个月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面部感觉功能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症状显著改善,发作频率下降≥50%;有效;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正常有所改善,25%≤发作频率下降≤49%;无效:治疗后患者面部疼痛症状未改善,发作频率下降<2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疼痛程度: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评分范围 0~10 分,0分代表无痛;1~3 分代表轻微疼痛,可忍受;4~6 分代表中度疼痛,影响睡眠;7~10 分代表强烈疼痛,难以忍受,严重影响睡眠。 评分越高患者疼痛越剧烈。 (3)生活质量: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5]评估,包括 8 个维度,共 36 个条目,最高评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性别、治疗效果等)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年龄、病程、VAS 评分、SF-36 评分等)用()表示,采用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表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t 值 P 值对照组(n=59)观察组(n=59)t 值P 值7.95±1.06 7.80±1.19 0.723 0.471 2.93±0.65 2.06±0.57 7.730 0.000 31.011 33.415 0.000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维度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维度SF-36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分]
组别对照组(n=59)观察组(n=59)t 值P 值生理机能治疗前 治疗后56.28±3.91 55.60±4.08 0.924 0.357 73.06±3.44 80.53±2.58 13.344 0.000生理职能治疗前 治疗后58.30±4.26 58.91±4.12 0.791 0.431 70.61±3.29 79.75±4.25 13.062 0.000躯体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58.48±5.73 58.25±3.28 0.268 0.790 74.30±3.21 82.29±2.97 14.034 0.000一般健康状况治疗前 治疗后65.44±4.18 65.38±4.55 0.075 0.941 71.30±3.48 82.28±3.76 16.462 0.000精力治疗前 治疗后70.60±2.39 70.54±2.41 0.136 0.892 75.20±4.73 86.45±4.71 12.946 0.000组别对照组(n=59)观察组(n=59)t 值P 值社会功能治疗前 治疗后69.50±4.75 69.20±4.59 0.349 0.728 74.54±3.10 83.25±3.19 15.041 0.000情感职能治疗前 治疗后62.31±3.50 62.36±4.29 0.069 0.945 73.28±4.33 82.48±3.59 12.564 0.000精神健康治疗前 治疗后62.20±4.67 62.39±2.36 0.279 0.781 75.30±2.19 80.47±2.45 12.085 0.000
3 讨 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程较长, 且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困难,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药物治疗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但对疼痛缓解的效果不佳,且长期服药会产生较多副作用,易造成患者依从性降低,不利于病情改善[6]。 因此,临床需选取更为有效、安全的方式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VAS 评分较低,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较高,表明神经电刺激联合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张健等[7]的研究结果显示,CT 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鄢毅等[8]的研究结果显示,卵圆孔联合圆孔选择性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较高安全性、选择性,均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射频热凝主要是在CT 引导下穿刺,确保针尖不损伤其他神经,在浅静脉麻醉下,针尖可直达病灶,作用于患者三叉神经根部,使病变神经不再传递疼痛。CT 机定位需要热凝的位置后不断加温进行热凝, 能够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坏死,确保神经元被彻底毁损,进而达到长效止痛目的[9]。 传统穿刺方式为盲探法,需反复穿刺,易加剧患者疼痛,导致其因不耐受而终止治疗,且手术时间较长,会对组织造成较大损伤,临床应用受限[10]。 CT机引导下实施穿刺, 可明确穿刺针尖与卵圆孔内位置,具有简单、易操作、准确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神经电刺激可利用刺激将冲动传入大脑, 使内啡肽、脑啡肽等物质大量释放,进而发挥镇痛作用;同时有利于促进肌肉收缩,稳定血管舒张功能,增加脑部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 在射频热凝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神经电刺激,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疼痛,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促进病情改善。
综上所述,神经电刺激联合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生活质量改善,利于加快恢复进程,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