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2021-08-11于慧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偏瘫缺血性肢体

于慧

(新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新泰 271200)

偏瘫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后遗症,表现为同侧舌肌、面肌、上下肢的运动障碍,轻者尚能活动,但存在偏瘫步态,重者则卧床不起,失去自主生活能力[1]。 目前,常规护理工作主要将遵医嘱治疗与病情观察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服务重点,缺少对其肢体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护理手段,难以保证康复效果[2]。传统观点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应绝对卧床休养, 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调动患者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但不同康复护理时间对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等多方面指标的观察报道甚少[3-4]。 鉴于此,本文选取 2018 年 10 月—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46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以期为本病护理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92 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中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且经MRI 与CT 检查证实;发病时间<48 h;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次研究方案知情,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脑外伤或脑肿瘤;发病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发病前有重大手术与外伤史;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脏器功能障碍;合并血液系统与免疫系统疾病;合并恶性肿瘤;存在意识障碍、沟通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该研究方案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将92 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6 例。对照组:男性 25 例,女性 21 例;年龄 46~73 岁,平均年龄(58.65±4.78)岁;发病时间 2~20 h,平均(12.52±4.50)h;其中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25 例。研究组:男性26 例,女性 20 例;年龄 44~72 岁,平均年龄(58.50±4.28)岁;发病时间 2~20 h,平均(12.50±4.48)h;其中左侧偏瘫21 例,右侧偏瘫25 例。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降颅内压、营养神经、脱水、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脑循环等对症治疗措施。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遵医嘱落实相关诊疗方案;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健康教育, 使患者正视病情,并建立起康复信念,积极配合医疗操作;治疗后7~14 d开展康复训练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待治疗后48 h 内且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以下康复护理内容均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训练期间注意做好保护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体位摆放:第 1~5 天,患者卧床时患侧上肢呈外旋、外展、伸展肘部、后旋前壁、伸直手指与腕部、外展拇指,每2 h 更换体位1 次,预防压力性损伤。(2)按摩患肢:第 1~5 天,采用揉法、滚法、按法等方式按摩患肢,按摩由上至下,由大关节至小关节,重点按摩踝关节、肩部与手部,10 min/次,3 次/d。 (3)主动活动:第 6~10 天,鼓励患者进行肢体主动活动,包括肢体牵拉、屈伸等,逐渐过度至屈腿、伸腿、外展、举手等运动,20 min/次,2 次/d。 (4)坐位训练:第 11~15 天,将床头抬高 30°,患者坐于床头,之后逐渐增加倾斜度,每次增加10°,最大倾斜度不可超过 90°,20 min/次,2 次/d。(5)离床训练:第 16~21 天,待患者能够站立后鼓励其进行离床训练,首先在床边30 cm 处取侧卧位, 手部支撑身体后缓慢坐起,待安坐1~2 min 后使用助步器离床站起,主动移动患肢与臀部, 最后再坐回床边,20 min/次,2 次/d。(6)坐下-站立训练:第 22~30 天,患者安坐在 50 cm高度的椅子上,一只手握住助步器,另一只手放置在椅面上,逐渐前移臀部,微弯双膝,缓慢站立,再向后移动身体,两脚接触到椅子边缘,一手触及椅子扶手,将重心调整到患侧,缓慢坐下,20 min/次,2 次/d。 (7)步行训练:1 个月后,指导患者穿着舒适的鞋,在无障碍平地上进行步行训练。 借助手杖、平衡杠等助步器材,将肘部弯曲30°握住助步器后,以健肢负重,双脚分开站立,之后缓慢开始步行训练,顺序为助步器-患肢-健肢。 完成平地步行训练后, 逐渐过度至独立步行、障碍步行,20 min/次,2 次/d。 (8)日常生活能力训练:1 个月后, 鼓励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行为,例如:洗漱、吃饭、梳头、如厕、穿衣等,30 min/次,2 次/d。 (9)强化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认知程度对其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沟通,认真解释疑问,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同时,向患者列举成功康复的病例情况,帮助其建立起康复信心,以积极的身心状态配合相关护理工作。此外,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中,给予其更多的支持与陪伴,建立起全面的家庭身心支持体系。护理人员与患者每日沟通的时间不少于15 min,且贯穿于康复护理全程。

两组均护理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于护理前、护理 1、3 个月后采用 Fugl-Meyer 评定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进行评价,总分为100 分,上肢功能评分为66分,下肢功能评分为34 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佳。

(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于护理前、护理 1、3 个月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进行评价,量表项目包括如厕、大小便控制、修饰、洗澡、穿衣、进食、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总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3)生活质量:于护理前、护理 1、3 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re-core 30,QLQ-c30)进行评价,包括:角色、情感、躯体、认知与社会功能,每个项目满分10 分,问卷总分为5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

(4)护理满意度:通过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 量表包括护理技术、主动服务意识、护理细节、人文关怀、护理效果等,总分100 分,90 分以上为满意,80~90 分为基本满意,80 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如 FMA 评分、ADL 评分、QLQ-c30 评分等,以()描述,组间结果行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结果行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如护理满意度等,用百分率(%)表示,行 χ2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FMA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 1、3 个月后,两组的 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1。

表1 两组 FMA 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 FMA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1 个月后 护理3 个月后研究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34.18±9.05 34.20±8.12 0.011 0.991 57.85±10.47 48.65±10.30 4.248 0.000 76.18±14.65 58.65±12.00 6.278 0.000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ADL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 1、3 个月后,研究组的 AD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2。

表2 两组 ADL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 ADL 评分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1 个月后 护理3 个月后研究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20.12±8.98 19.98±9.52 0.073 0.942 55.45±10.45 42.65±9.78 6.066 0.000 77.23±10.48 56.42±9.98 9.753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QLQ-c30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 1、3 个月后,研究组的 QLQ-c30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3。

表3 两组护理前、护理1 个月与护理3 个月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表3 两组护理前、护理1 个月与护理3 个月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 护理前 护理1 个月后 护理3 个月后研究组(n=46)对照组(n=46)t 值P 值12.65±4.52 12.62±3.48 0.036 0.972 22.52±4.85 17.50±3.98 5.427 0.000 34.55±2.03 26.45±3.05 14.995 0.000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即脑血管突然阻塞所致的脑血流灌注障碍,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同时也给其家庭与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6-7]。偏瘫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后遗症,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高达83%以上,其中以偏瘫最为常见[8]。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临床护理学者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是指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面的身心护理,使其尽快恢复肢体功能,解决肢体与活动能力障碍问题,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9-10]。有学者发现[11],缺血性脑卒中早期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功能重组能力,在外部良性且规律的刺激下可以促使部分神经元再生,调动起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减轻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在发病早期,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促使新的神经通路形成,建立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还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强化肢体协调性,继而改善运动功能[12-13]。 同时,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起病急,多数患者往往在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临肢体功能障碍,极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抑郁、失望、悲观等情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康复护理配合度[14]。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十分漫长,若其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且妥善的解决, 不仅会影响康复护理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15]。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中强化心理护理符合“心理-生理-社会”的现代化医疗理念,通过与患者密切沟通,及时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联合家庭支持系统,可使其以积极乐观的状态进行康复训练, 为康复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6]。本文研究中,护理1、3 个月后,研究组的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可见,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究其原因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增强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恢复损伤器官与组织的功能,使脑部快速建立侧支循环,重塑中枢神经系统。

研究发现[17-18],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受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下降,加之精神、心理与经济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进一步降低了生活质量。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1、3 个月后,研究组的ADL、QLQ-c30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 结果说明,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促使其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此外,在护理总满意率对比中,研究组的100.00%高于对照组的 86.96%(P<0.05)。 究其原因为,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贯穿于疾病康复的不同时间点, 护理人员通过细致、全面且规范的身心康复护理措施,不仅帮助患者取得了显著的康复效果, 还构建起良好的护患关系,进一步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保障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适于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偏瘫缺血性肢体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