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及对策
2021-08-10范海霞
范海霞
摘 要:主要探究了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存在的推广难点,如推广方式单一、投入经费不足、种植户思想保守、残余薄膜破坏环境等问题,以此为研究基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加大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从而提高玉米产量,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对策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11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玉米作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被称为“饲料用粮之王” “铁杆庄稼” “五谷之王”,在居民生活与农作物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玉米种植已有500多年历史,截至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 213万 hm2,可用于工业原料、饲料与食材,广受市场欢迎。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遵循保墒、保温和保肥原则,属于新型玉米高产科学技术,符合市场需求,应加强该技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稳定生产提供保障。
1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特点
在玉米种植中,西北、西南山区与东北地区易受环境影响,玉米产量降低,通过各地推行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可实现增温、保肥、保墒效果,可提高玉米产量150 kg/667 m2。该技术主要在地面覆盖保护层,借助太阳辐射减少土壤热能散失,提高地温与积温;可阻隔雨水冲刷,减少水分蒸发,具有防溃保墒的作用,借助微生物活力加快分解养分速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实现土壤供肥保肥,将肥效充分发挥,为玉米生长提供养分;可防治虫、鼠、雀为害种子,抑制杂草生长,达到苗齐、苗全、苗壮及适时早播的目的。
在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中,可改善土壤环境,增加积温,提高根系生长的土壤温度后,加快根系生长。在多雨期,特别是西南地区,易出现暴雨或大雨,通过地膜覆盖可避免雨水冲刷植株,集中雨水与肥料在垄内深入植株根茎,有助于微生物繁殖活动,提高土壤供肥力。
2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难点
2.1 推广方式单一
在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中,各地区通常采取自上而下逐级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推广模式较为单一,仍存在计划经济下强制性行政运作的模式,上级部门以命令方式要求下级部门展开技术指导,缺乏奖励机制,推广制度不够灵活。而与农业生产较为贴近的民间推广机构、新经营主体与农村合作社发展不平衡、规模较小、带动与辐射能力不足,导致推广组织管理水平不足。政府也未能发挥自身协调作用,各组织存在推广不合理问题[1]。
2.2 投入经费不足
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作为需投入诸多财力、人力、物力的庞大工程,要求科研院校、政府、新型经济主体、涉农企业与推广部门共同合作。政府首先应加大支持力度,科研院校可以通过大量试验确定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地膜覆盖技术,推广部门则需要普及和宣传新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农民在具体生产实践中可以应用该技术。以上环节缺一不可,只有全程参与,方能实现玉米栽培技术的大范围推广。这一过程需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实际推广中的资金较少,对技术推广进程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导致推广效率降低。
2.3 种植户思想保守
在玉米栽培技术推广中,推广部门应在种植、生产方面加强技术引进。农民接受新思想较慢,导致技术推广受到限制,农民也欠缺相应操作能力,未能实现玉米增产增收,加上农户仅追求眼前利益,使用较多农药和肥料,频繁出现玉米衰弱情况,或后期管理不善,土壤供养不足,阻碍了根部活动。技术应用中传统种植陋习较多等问题,在增加生产成本的同时降低了经济效益[2]。
2.4 残余薄膜破坏环境
在玉米种植中,应用地膜覆盖技术可促进土壤育苗能力的提高,且利用药剂增强玉米秧苗抗害抗病能力,实现单位面积玉米高产,提高利用率。但是,农业生产中地膜材料主要为PVC、PE等,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土壤中将会留存大量薄膜,其属于不可分解材料,会破坏生产环境。并且,在覆盖栽种中,随时间变化,地膜材料的易裂性增强,拉力降低,土壤碎裂薄膜较多,导致土地阻隔,从而对农作物吸收养分造成影响。
3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对策
3.1 加强政府引导
玉米種植地域差异较大,覆膜栽培推广需政府进行合理规划与大力引导,了解当地玉米生产情况,包含周边经济、种植结构、玉米企业及地理位置等,以此为基础,通过全局部署、因地制宜的方式,成立玉米产业协会,协调经营主体与农户关系,配合政府推广覆膜栽培技术,以实现玉米种植的科学发展。并且建立长效推广机制,要求行政部门与农技部门密切结合,农技人员落实技术指导,行政部门则依靠行政职能落实示范项目并进行宣传引导,建立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集中流转与产权制度改革,为落实地膜覆盖技术奠定基础,实现玉米栽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便于规模化、集约化管理。
鼓励农户与合作社合作,改变一家一户种植格局,实现统一技术、统一购种、统一指导与收获,成立服务团队,为农民覆膜、耕地与播种提供指导,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于覆膜栽培技术,农业部门与农技人员应共同配合,逐步展开玉米技术培训宣传工作,为种植户分享试验成果,吸引更多农户关注该技术,还可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展开宣传,强化覆膜栽培技术推广效果[3]。
3.2 加强资金投入
在推广玉米覆膜技术中,需要政府的带动和扶持,可从以下方面出发:一是落实试点带动,采取示范点引领方式。设置标准样板,不同内容设置不同试点,如玉米农家试点、产量对比试验田等,以此让农户看到真实的成效与效益,推动技术发展。并且,政府应加强资金支持。地膜覆盖栽培玉米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建设小康社会、调整种植结构的必然选择,需引进新技术,增加推广与宣传培训经费,通过资金扶持的方式,落实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大农业补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与补贴方式,不仅能加强农业保护,还能推动玉米种植技术的创新,将寻找新型肥料、培育良种作为重要环节,推动农业改革,实现机械化生产。鼓励单位、机构及农业人员合作,为玉米种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包含生产信贷、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及产品销售等。
3.3 增强农民认知
玉米覆膜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施者与最终受益者均为农民,需加强培训各级农户、农机手与农技人员,確保技术规范化执行、标准化操作。首先,加强农民实践与技术理论培训,以玉米覆膜栽培技术为主,从选择地块、选用品种、种植方式、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环节出发,采取现场观摩、专题培训、现场指导、示范引领等方式,使农民能掌握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其次,更新农民发展理念,拓宽玉米功能,延长产业链条,进而推动玉米产业融合[4]。
3.4 推广绿色农资
在玉米覆膜栽培技术推广中,为避免化肥、农药、地膜污染土壤,政府需加大补贴,推广可降解地膜、有机化肥和农药。如可降解地膜作为新型覆盖地膜,在自然环境下,可通过微生物作用自行降解,是一种塑料镀膜。在放线菌、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对薄膜侵蚀后,细胞增长导致聚合物组分水解、质子化或电离,产生机械性破坏,将其分裂为低聚物碎片。而细菌、真菌分泌酶可降解水溶性聚合物,生成小分子化合物,最终变成水和二氧化碳。还可应用光降解膜,该地膜主要是由塑料粒子与光降解粒子混合制作而成,通过光照射降解地膜,将其分解为二氧化碳、有机物、尘土等。以上两种地膜均可避免污染土壤,是推广玉米覆膜技术的首要选择[5]。
3.5 加强保障措施
(1)完善并推广法律。健全法律法规,提高资金利用率,人员竞争上岗。在法律中规定农技推广人员职责,制定考评制度及相关政策保障人员权益,进而实现推广的可持续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法律支持、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等,以此为玉米覆膜技术推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多元化投入方式。立足于各项目自主平台、财政拨款等,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涉农社会组织参与到玉米覆膜栽培推广中,改变推广资金缺乏情况,构建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基层推广组织、科研单位通过转化技术成果、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获得服务费。
(3)健全考评制度。在技术推广中,为保证人员符合岗位要求,应当确定考核方式与内容,构建考评机制,以促进人员责任感的提升。对评定人员实行奖优惩劣,推广中表现良好予以奖励,不合格则通报批评。
4 结语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玉米种植中具有保墒、保温、保肥的优点,能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认知、推广绿色农资的方式,提高玉米技术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 1 ] 闫海明.高寒冷冻区地膜覆盖脱毒早熟马铃薯套种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0):89-90.
[ 2 ] 楼朝斌,方苗春,楼珍彦.义乌地区甜糯玉米早春大棚加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上海蔬菜,2019(10):69-70.
[ 3 ] 应英.鲜食玉米优质高产绿色栽培技术研究[J].乡村科技,2019(10):36.
[ 4 ] 张文君.桦甸市白浆土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9):36-37.
[ 5 ] 季庆亮.推广地膜玉米栽培技术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J].中国食品,2019(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