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高产优化施肥最佳方案的选择与分析
2021-08-10陈建峰
陈建峰
摘 要:以往生姜施肥忽视K肥和P肥,过多地施加N肥,造成生姜肥料中N、P、K的比例失衡,导致肥料中的重要营养物质大量流失。以福建省德化县为研究对象,采用3因子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法,进行生姜施肥氮肥、磷肥、钾肥用量的试验,找到生姜高产优化施肥的最佳方案,从而促进生姜种植实现高产量、高品质的理想阶段。
关键词:生姜;高产;优化施肥;最佳方案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2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632.5 文献标志码: B
近年来,生姜种植规模在福建省德化县逐渐扩大,德化县多个乡镇兴起种姜。德化县土壤肥沃,本地黄姜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德化本地生姜具有独特口感,并且经专业部门检测其姜黄素含量远超出其他产地,而姜黄素的含量越高,生姜品質就越好。但想要生姜品质持续增长,就需要探索生姜高产优化施肥的最佳方案,使农户种植生姜时既能保证产量高,又能保证质量高。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植方法
研究对象是德化县的土壤和生姜。德化县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地带,地势较高,山脊多,溪流密布,流域面积985 km2。气候属中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潮湿,常年降水量充沛。试验田土壤含有机质13.7 g/kg、速效钾115.1 mg/kg、全氮1.1 g/kg、碱解氮59.2 mg/kg、速效磷11.0 mg/kg,pH值为8.5。
试验采用3因子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方法,将土壤地块按10 m2进行划分,把肥料中60%的氮肥作为基肥。其他40%投入磷、钾肥作为追肥,试验品种是德化本地生姜。
1.2 姜种处理
姜种必须选择符合栽培目的及相关生产需求的优良品种。在姜块筛选中,选择肥大且饱满光亮的姜块,如果姜块出现干裂、腐烂或质地较硬的现象,则进行刨除。在姜种处理中,对其进行以下5种流程的处理。
1.2.1 晒姜
在播种前的20~30 d,将所种植的姜种平摊。将姜块放置于背风向阳的平地或草席上,集体晾晒1~2 d。在傍晚收于室内进行遮盖,以防止夜间受凉。此外,若在晾晒过程中中午日光强烈,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遮阴,以防止暴晒对姜种造成损伤。
1.2.2 困姜
当姜种晾晒1~2 d后,可将姜种堆放于室内,并遮盖草帘,保持温度。将室内温度设定为11~16 ℃,堆放2~3 d后,对姜种进行二次筛选,剔除因困姜所导致受热、变软、变厚的劣质姜种。
1.2.3 催芽
在设定催芽湿度时,将整体湿度定为80%~85%,温度设定为22~28 ℃,完成变温催芽。在前期,将整体的催芽温度设定为23 ℃,当姜芽生长时,将其设定为26 ℃。在后期,将其设定为24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生姜种植中,当幼芽长度为1 cm左右时,便可以进行播种。
1.2.4 对姜种进行预处理
将需要播种的姜种分为35~75 kg的姜块。每个姜块上保留1个姜芽,少数姜块若有特殊情况也可保留两个,其余幼芽全部剔除。
1.2.5 浸种
作为最后一个步骤,可以对姜块进行浸泡,同时配比浸泡液。浸泡液采用1%的波尔多液浸种20 min;或采用1%的石灰水对其浸泡30 min后,取出晾干即可播种。
2 模型建立
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数据计算得出N、P、K肥的含量与生姜产量的数学模型为Y=49 852 628.3+105.569 6x1+147.562 1
x2+168.565 0x3-92.462 4x12-136.625 0x22-89.154 2x32+
2.545 6x1x2+36.452 7x1x3-23.015 5x2x3,得出预测产量,并通过检验得出数学模型拟合的结论。
3 模型优化
3.1 产量最高施肥方案
想要生姜产量最高,根据数学模型分析,就需要将产量对每个变量的一阶偏导数趋于零,如将系数代入数学模型而得出105.569 6-184.924 8x1+2.545 6x2+
36.452 7x3=0;147.562 1-2.545 6x1-273.250x2+23.015 5x3=
0;168.565 0+36.452 7x1-23.015 5x2-178.308 4x3=0。
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结果x1=0.874 5、x2=0.231 5、x3=1.205 4,即土壤应施P2O5 79.56 kg/hm2、N 317.12 kg/hm2、
K2O 356.17 kg/hm2,进一步计算出尿素852.24 kg/hm2、过磷酸钙684.18 kg/hm2、硫酸钾754.15 kg/hm2,产出生姜60 785.51 kg/hm2,由此找出生产生姜产量最高的施肥方案。
3.2 优化施肥方案
通过频次分析法控制各个因子的取值范围在N(x1)
为312.25 kg/hm2 由此计算出523.14 kg/hm2<尿素<974.48 kg/hm2、489.34 kg/hm2<过磷酸钙<758.23 kg/hm2、589.14 kg/hm2<硫酸钾<895.25 kg/hm2,经结果分析选出优化施肥方案。
4 模型解析
經单因子效应分析,在上述数学模型采用降维法,将两个因子固定在0水平,得到了各个因子对产量的回归子模型,对回归子模型进行求导并让其为0,得出因子在达到产量峰值时的氮[1]。三氧化二磷、一氧化二钾实际用量分别为386.93 kg/hm2、389 kg/hm2。对于各个回归子模型采用变幅方差法分析,得到因子对生姜产量的影响顺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双因子互作效应分析,同样采用降维法,可分别得到两个因子对于产量的回归子模型。
Y=49 852 628.3+105.569 6x1+147.562 1x2+168.565
x3-92.462 4x12-136.625 0x22-89.154 2x32+2.545 6x1x2+
36.452 7x1x3-23.015 5x2x3
Y12=49 852 628.3+105.569 6x1+147.562 1x2+2.545 6
x1x2-92.462 4x12-136.625 0x22
Y13=49 852 628.3+105.569 6x1+168.565x3-92.462 4
x12-89.154 2x32+36.452 7x1x3
Y23=49 852 628.3+147.562 1x2+168.565x3-136.625 0
x22-89.154 2x32-23.015 5x2x3
氮肥和钾肥互作效应,由两个因子互作效应等可以说明,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2],就是说钾与氮互作效应明显。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增强群体的抗逆能力,就必须做到氮钾配合施用,两个因素配合最佳协调点为x1=0.87、x2=1.37时,理论产量为59 120 kg/hm2,可以看出两因素边际替代的范围较宽。若一因素用量不足,可通过增加另一个因素的实施用量进行补充,同样具有丰产增收的效果。
氮肥和磷肥的互作效应,由两因素产量效应子模型可以表明,氮肥和磷肥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观察互作效应等从而得出,两者之间x1=0.66、x2=0.37时,为两因素的最佳协调点,此时获得了最高理论产量为58 991 kg/hm2。
磷肥和钾肥的互作效应,两者之间有负向相关关系[3]。当x1=0.33、x2=1.12时,为两因素的最佳协调点,此时获得了最高理论产量为59 041 kg/hm2。
5 结束语
根据3因子5水平的最优回归设计方法,创建优化德化传统大姜产量数学分配模型,通过对模型数据的分析德化传统大姜高产高效栽培,氮肥、磷肥、钾肥3因子作用影响排序为钾肥>氮肥>磷肥[4],并且氮肥与磷肥和钾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磷肥与氮肥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5]。
在福建地区,获得最高产量的生姜(60 132.14 kg/hm2)的肥料配比方案为:尿素932.46 kg/hm2、过磷酸钙756.04 kg/hm2、硫酸钾851.19 kg/hm2;其中能够获得最大收入(91 587.84元/hm2)的肥料配比为:尿素922.36 kg/hm2、过磷酸钙743.24 kg/hm2、硫酸钾841.24 kg/hm2。
参考文献:
[ 1 ] 高德民.生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3):24-25.
[ 2 ] 董灿兴,徐坤,谷顼,等.有机土配方与生姜产量品质的关系[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4):871-876.
[ 3 ] 孔祥波,徐坤,尚庆文,等.生物有机肥对生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2):64-67.
[ 4 ] 徐坤,康立美.生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9(2):28-29.
[ 5 ] 艾希珍,赵德婉,曲静然,等.施肥水平对生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蔬菜,1997(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