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评双线互补下的时空观念培育策略

2021-08-10王颖枫

中学历史教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疆域时空空间

王颖枫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笔者在一线教学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时空观念的认知和实践存在不足,例如将历史时间等同具体时间点,历史空间等同地理空间,割裂时空联系等。笔者经过对纲要教材的实践认为:教师可在明确内涵的基础上从教、评两方面着手,于教渗透,以评检测,教评互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此,本文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机》为例进行解读。

一、借助大历史观,于教学渗透素养

1.刻画历史时间

海德格尔曾说:“历史性根植于时间性中。”[1]历史是包含时间的学问。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存在的。通常所说的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时刻,即表示时间的先后或迟早;二是表示时段,即表示时间的长短”[2]。任何史事都能标注在时间长河中,或点或段。在日常教学中,历史时间经常被简单化为数字符号,教师采取背诵、听写等方式解决其记忆问题。

例如,在本课教学中,面对复杂多样的史事,多数教师仅仅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绘制数轴或表格,按时序呈现历史发展状况。在当时看,学生好似掌握该时段史事的时间点和先后顺序,但其实学生仅机械记忆历史时间,获取的也仅是碎片化知识。如何解决该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借助大历史观,将历史时间刻画于历史长河中透视其价值。

鉴于本课“疆域的奠定”一目涉及多个历史时间,教师设置了自主学习任务:1.绘制清朝前中期开拓疆域的时间坐标;2.根据坐标轴构建一个清朝前中期疆域扩展与巩固的知识体系。任务1可以让学生对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先后顺序有清晰认知,但此时学生脑海中的史事是孤立存在的。于是追加任务2,让学生将单个时间点放在清朝前中期疆域开拓与巩固这一时间段中考察,认识到每一史事都促进了清朝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由此延伸,还能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以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为例,1689年是一个数字符号,将其放到中国疆域的变迁历史中,它就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不是古代粗线地按照势力范围进行划分,而是受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领土主权,为近现代中俄边界争议提供了法理依据。

借助大历史观,刻画历史时间,将历史时间点与时间段统一,于历史长河中辨析其逻辑顺序、因果关联,体会历史发展的脉动,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时间,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广延历史空间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认为“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3]。就历史学科而言,历史空间是地理空间和人文空间的统一。地理空间包括具体的地点、区域。人文空间建立在地理空间之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它赋予具体的地点、区域以人文内涵。受习惯思维影响,教师容易混淆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多采用识记地名、辨别方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落实课标要求“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时,多数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80页的清朝疆域图中标记不同方位的史事,识记清朝疆域的四至。这样的方法忽视了空间的广延性、动态性。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最终在清代定型。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空间思维能力,就不能仅将教材80页的疆域图当作一张地理地图去简单识记,更应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去认知。

将教材上提供的秦、西汉、唐前期、明、清版图依次呈现,并辅以问题链:

(1)秦至明的疆域有何变化,整体呈现什么趋势?

(2)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角度出发,清朝疆域与前面相比有何不同?

(3)清朝版图与现代中国的版图有何联系?

(4)结合教材,理解“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一说法。

通过地图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历程,再结合问题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疆域实际是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共同开发、碰撞、融合的结果,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地图,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地理空间印象,通过问题链和历史细节描绘,使学生理解人文空间要素,从动态视角关注历史空间的延续和变化,认识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变化的、发展的。

借助不同的历史地图,以大历史观分析历史流变,用动态眼光去理解史事的变迁过程,分析史事的变迁原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比勘纵横时空

恩格斯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4]。高中历史教学需将课程中的史事、人物和现象置于时空框架下,对其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等进行观察、理解和解释,构建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习惯线型考察,将时间、空间列为平行的线索,造成时空分离。

为综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以乾隆这一人物为结点设置纵、横两条线索。纵向上,乾隆继承康雍以来的政治方针,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疆土,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将中国推向了传统社会的鼎盛时期。横向上,以马嘎尔尼访华时期的中西礼单为对照,揭示西方社会已逐步确立民主政体,进入工业时代,在“民主”、“平等”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与之相较,乾隆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已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空观念的最终形成需联系现实,以古鉴今,推动历史向前发展。通过纵横两条线索的安排,学生了解清朝前中期既是中国古、近代的连结期,也是中西文明逐渐碰撞的时期,它的历史发展轨迹对今天具有借鉴指导意义。笔者在本课最后设计“警世钟声”环节,让学生自由讨论“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对今天中国大国治理的启示,将历史与现实相映照,更好地认识当今中国与世界。

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观察历史的脉络,从古今中外的比较提出历史和未来的问题,以大历史观为方法论,更能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掌握时空观念素养。

二、依据水平要求,以评价提升思维

学业质量是历史课程与核心素养间的桥梁。教师可依据学业质量水平要求,观察、评价学生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再于教学中不断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2017版课程标准将时空观念的学业质量水平分为4级,为方便探讨,特将其附录于下:

水平1 能够辨识历史叙事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的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 能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和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 能够把握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说明。

水平4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史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论述。

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以下例题进行考察。

例1考察水平1:

1.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德国总理默克尔将德意志人1735年绘制的中国地图赠与习主席。这幅地图可用于研究

A. 唐朝疆域        B. 元朝疆域

C. 明朝疆域         D. 清朝疆域

说明:例1通过时间可判断处于清朝。此题考察公元纪年与朝代纪年的不同表达方式。

例2考察水平2:

2.下图是我国某时期台湾地区的地图,它可以佐证

A. 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经略台湾

B. 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C. 清康熙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D.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

说明:例2要求学生结合特定的时空环境进行时空定位。通过时间、空间及“台湾府”等信息可判断材料史事在清康熙帝设置台湾府后。

例3检测水平3

3.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为某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A. 清初西北边疆得到巩固

B. 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被打败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说明:例3出现众多史事,时空跨度较广,通过概括不同史事间的时空联系,可知材料揭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例4检测水平4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汉民族关系上则主要采取和抚四夷,特别是与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境的安宁。汉武帝时期,随着西汉国力的增强,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强有力措施。

——据汪高鑫《两汉正史民族史撰述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与边疆各族分布图

材料三: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对匈奴政策的變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为巩固统一对边疆各族采取的策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清朝“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说明:西汉、唐朝、清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的措施都是由其时代背景决定的。该题需学生根据材料,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对史事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近年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建议,结合自身感悟,在实际落实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方面。一要避免“有形无实”的现象,注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本质。二要坚持长期、有层次的培养,依据质量水平要求,凸显教学评价的积极意义,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注释】

[1][德] 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第442页。

[2]李和:《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自然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年,第11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740页。

[4][德]恩格斯著,中共编译局译:《反杜林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第47页。

猜你喜欢

疆域时空空间
跨越时空的相遇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唇亡齿寒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探究宋初西南边疆思想形成的原因
“疆域”图像系统导学策略(人教版)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