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来吴佩孚研究述评(下)

2021-08-10朱华龚倩

文史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吴佩孚研究

朱华?龚倩

7.吴佩孚的晚节问题

关于吴佩孚的晚节的研究。刘涛指出重庆国民政府对吴佩孚的去世比较重视,明令褒扬吴佩孚保持晚节,这“不仅树立了自身的正统地位和宽容形象,而且有力地鼓舞了全民的抗敌信心,震慑了摇摆不定的人。”[35]关于吴佩孚去世原因的研究,学界一直没有统一定论,大多数人认为吴佩孚是被日本人害死的;与此同时,有学者从更理性的角度考察吴佩孚的去世,例如:苏全有将相关材料予以比照分析,认为吴佩孚并非为日本人所杀,而是死于牙疾引发的血毒症。[36]林辉锋和黄宝撰认为吴佩孚之死引发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日伪方面指吴佩孚之死为正常病逝,重庆方面则坚称吴氏死于日方毒害,这体现了抗战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37]林辉峰也指出依据汪崇屏的说法,吴佩孚是死于一位姓曹的江湖医生之手。[38]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8.对吴佩孚的评价

韩世杰认为吴佩孚与其他北洋军阀相比有其实质性的区别,在个人生活方面主要体现为学者或文人的洁身自好,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理念。韩世杰还指出,评价吴佩孚应做到统筹分析,将吴佩孚置于历史大环境之中,客观公正地评述。[39]范国平也认为吴佩孚与其他大军阀相比有实质性的区别。蒋跃波通过分析蒋介石悼念吴佩孚的原因,也引发对如何评价吴佩孚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指出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注意历史性、全面性和辩证性。他认为吴佩孚的一生“其过错是远远大于功绩的,因此,对其晚年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则不宜拔得过高”[40]。刘明钢也认为:“吴佩孚是个复杂的人物,他对日媾和的活动也很复杂。吴佩孚始终坚持主和的立场,并公开进行有损于国家、民族利益的对日媾和活动,虽然最终没有当汉奸,但不宜评价过高。”在吴佩孚致汪精卫函的基础上,刘明钢又指出:“吴佩孚与汪精卫的汉奸言论有很多共同点”,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背道而驰的。[41]苏全有和高航通认为:“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42]学界对吴佩孚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近十年学界在评价吴佩孚的同时还引发了一系列对人物评价方法的认识,这对人物史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9.其他与吴佩孚有关问题研究

与吴佩孚有关议题研究一直都有新的发展。近十年对吴佩孚已有研究的进一步认识还有很多,如围绕民意方面:张杭杭通过社会各界对“庐山会议”的态度及其原因的探讨,“从‘新中国的大英雄到‘欺名盗世之徒,吴佩孚至此在民众中的声誉已大不如昔。民意不可欺,吴佩孚想借民意之名谋一己之私,那么其结局注定以失败告终。”[43]杨天宏通过对北洋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与思考,指出了吴佩孚等倒台的原因。[44]政治方面:张建军分析了担任两湖巡阅使的吴佩孚。[45]馮巧霞认为吴佩孚依靠直鲁豫巡阅使这一特殊体制,对北洋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46]杨涛从北洋陆军第三师的视角剖析了吴佩孚的起家、发展、兴盛和衰亡,指出曹吴集团的成功与失败都与第三师休戚相关。[47]刘兰昌认为吴佩孚的政治表现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和时段性。在直系和吴佩孚崛起阶段,吴佩孚展示出派系政治领袖的良好素养,使他一度成为历史的聚焦;及至直系执政,便逐渐暴露出缺陷。刘兰昌还分析了吴佩孚前后差异的原因。[48]杨天宏围绕罗文干案,揭示了吴佩孚在直系内部政争中所扮演的角色。[49]张忠分析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坚不下野的原因。[50]此外,还有对吴佩孚诗词绘画等方面研究的议题。

对于吴佩孚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有些问题因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原因而带来研究结果的偏差。孙晓燕对赖德霖先生在《吴佩孚,吾佩服》一文中认为“在北京政府改建故宫三大殿为议院的紧要关头,是吴佩孚挺身而出,成功阻止了这一‘现代化改造”的说法表示疑问,指出吴佩孚的反对电并未对紫禁城的改造发生根本的作用,还进一步指出赖文中“收电人是北京政府内阁总理张绍曾及其内务总长高凌爵和财政总长张弧”一句与史实不符。[51]杨潜纠正了关于吴佩孚家庭成员姓氏、生卒等问题的错讹,阐述了吴佩孚家世及家族成员的真实情况。[52]周云列举了《周士第回忆录》、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的回忆、杨天石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五卷以及来新夏的《北洋军阀史》在武昌战役中吴佩孚守军人数的不同,通过分析刘玉春的说法、北洋军制等资料,认为在北伐武昌战役中吴佩孚守军应为15000至16000人。[53]苏全有经分析指出“由吴佩孚主导的直皖战争,一些偶发因素影响了其进程;援鄂战争中,所传吴佩孚掘堤放水之说不实;洛阳全胜时期,吴佩孚也并非像外界所说那样迷信武力统一,故有‘孙、吴、蔡的联络;报纸上对南口战役所载血战数日,伤亡惨重,事实上多有夸大之词。”[54]刘军成考证了“在《艺术中国》2012年第11期杂志中,石家庄杨未君兄发表的考证文章《湘鄂战争纪事诗墨盒初探——不须铜柱铭勋业,墨盒镌诗也传名》,结论为:此磨损了上下名款的墨盒上诗文作者为吴佩孚,并镌刻送给其友人或师长”,认为“此盒是由杨圻撰写诗文、在北京同古堂亲自定制呈送给吴佩孚自用的”。[55]陈景拴认为《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中“吴佩孚终于打败了湖南军队,使湖南处于北方控制之下,1918年吴佩孚占领湖南”之说显然与基本史实不符;而事实真相则是吴佩孚在湖南取得了胜利,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乘胜追击,停驻在了衡阳。[56]此外,还有关于吴佩孚人际交往的辨伪。王彦民在《谢觉哉与吴佩孚》一文中对“谢觉哉曾给吴佩孚题词”这一说法提出看法,认为谢觉哉与吴佩孚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虽然谢觉哉曾对吴佩孚非常注意,但没有证据说明他给吴佩孚题词。王彦民进一步提出“元敬再生”究竟是谁书写,还有待考证。[57]对已有认识的考辩无疑是对吴佩孚研究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

三、吴佩孚研究之学术研讨

2009年是吴佩孚逝世的70周年。该年12月4日至5日,第四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在山东蓬莱三仙山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展现了一个与教科书中“反面人物”有着巨大差别的吴佩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吴佩孚作为文人的一面,肯定了其“将帅诗人”的地位。其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华、中共烟台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刘青、南开大学郭剑林分别介绍了对吴佩孚的认识。在发给与会者的材料中,一套上世纪50年代末台湾出版的《吴佩孚先生集》涉及吴佩孚对儒家文化各方面的看法和在道学方面的认识。吴佩孚的诗也是与会者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烟台教育学院安家正教授谈了对吴诗的认识。此外,“吴佩孚研究中心”在会议期间正式成立,这有利于吴佩孚研究的长足发展。

2014年是吴佩孚诞辰140周年,也是甲午“国耻”12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5周年。该年4月22日,第五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即“吴佩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蓬莱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吴佩孚的后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围绕吴佩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吴佩孚的思想理论、吴佩孚的道德品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学者介绍了日本版《吴佩孚》翻译情况,国内十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交流了他们的吴佩孚研究成果。

2016年9月24日至25日,第六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管所协办。来自北京、江苏、山东、辽宁、河南等地的专家、学者汇集洛阳西工兵营(吴佩孚的司令部)。其间,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致开幕词,洛阳市市直工委书记来学斋同志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词。

2019年是吴佩孚逝世的8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诞辰。该年12月7日,第七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组办。会议收论文40余篇。截至目前,吴佩孚学术研讨会共召开七届;2009年到现在,中国现代史学会、山东社科院先后在山东(蓬莱)、河南(洛阳)、北京分别召开了四届吴佩孚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吴佩孚研究和民国史研究。有关吴佩孚研究的史料不断披露,论文质量不断提高,评价愈来愈客观公正,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更加真实的吴佩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

四、对近十年吴佩孚研究的认识

近十年,学界对吴佩孚的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全面掌握、深度挖掘吴佩孚这个人物奠定了基础。通过系统梳理发现,关于吴佩孚的研究除了总体上成果较大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从近十年的成果来说,虽然有不少对以往的研究予以了推进和深化,但是也有“炒冷饭”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从未来长时期上来说,需要研究者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研究理论,深入挖掘和整理历史资料,以虔诚的史学态度、批判的史学眼光以及崭新的史学思维去审视和研究吴佩孚;从当前短时期来说,需要研究者做到在研究角度或研究范式上有创新,以及在选题上有深度。这既需要加强向其他人物史研究学习,又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

对已有吴佩孚研究的反思。第一,研究角度或范式要创新。从近十年的成果来说,已有从舆论宣传和教育思想等新角度对吴佩孚进行研究的趋势,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第二,选题要有深度。从近十年研究成果来说,对以往某些成果进行了拓展与考辩,但还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例如,对吴佩孚与早期中共的研究、吴佩孚与英美关系的研究、吴佩孚与军事以及吴佩孚在洛陽、吴佩孚在四川、吴佩孚在甘肃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此外,不同学者由于掌握史料、选取标准的不同,对吴佩孚死亡之谜以及对吴佩孚的总体评价尚未形成共识。

对未来吴佩孚研究的展望。首先,向其他军阀人物史研究学习。从同时期人物研究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对于孙传芳的研究,有学者从刺杀孙传芳一案入手研究刑法的变革;对于张作霖的研究,有学者研究张作霖与近代化的关系。其次,向其他人文学科学习。从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来说,环境史、海洋史、医疗史以及日常生活史等领域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因此未来吴佩孚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注释:

[35]刘涛:《重庆国民政府对吴佩孚去世的反应》,《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36]苏全有:《论吴佩孚之死》,《历史档案》2010年第2期。

[37]林辉锋、黄宝撰:《吴佩孚逝世后的社会舆论反应》,《学术研究》2015年第1期。

[38]林辉峰:《吴佩孚晚年追随者汪崇屏口述回忆——吴佩孚之死》,《团结报(文史周刊)》2014年12月19日。

[39]韩世杰:《论吴佩孚之百变人生与功过得失》,《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0]蒋跃波:《真情所致还是政见使然:蒋介石悼念吴佩孚原因透视》,《求索》2014年第2期。

[41]刘明钢:《吴佩孚的对日媾和活动不宜评价过高》,《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2]苏全有、高航通:《从〈人民日报〉看1949年后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43]张杭杭:《社会各界对1921年“庐山会议”的态度及原因探究》,《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44]杨天宏:《军阀形象与军阀政治症结——基于北洋时期民意调查的分析与思考》,《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5期。

[45]张建军:《民国北京政府两湖巡阅使设置始末考述》,《大连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46]冯巧霞:《直鲁豫巡阅使研究》,河南大学2018年。

[47]杨涛:《北洋陆军第三师述略》,吉林大学2011年。

[48]刘兰昌:《吴佩孚派系领袖角色探析》,《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49]杨天宏:《了犹未了:法政纠结下“罗文干案”的庭审结局》,《近代史研究》2017年第1期。

[50]张忠:《策略与政局: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坚不下野的原因》,《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51]孙晓燕:《是吴佩孚阻止了紫禁城的改造吗?》,《读书》2009年第4期。

[52]杨潜:《吴佩孚先生家世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3]周云:《关于北伐武昌战役的两个问题》,《红广角》2013年第4期。

[54]苏全有:《有关吴佩孚的四则考订》,《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4期。

[55]刘军成:《湘鄂战争纪事诗墨盒再探》,《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年第10期。

[56]陈景拴:《〈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三则史事正误》,《社会科学论坛》2018年第6期。

[57]王彦民:《谢觉哉与吴佩孚》,《安徽史学》2015年第4期。

作者 朱华: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博士后

龚倩: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吴佩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吴佩孚晚节有亏?
吴佩孚鸡屁股“退敌”
低情商,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