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
2021-08-10黄嘉玲
黄嘉玲
“古典”原文为拉丁文Classicus,即“典范”的意思。在文学艺术领域,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以古代希腊罗马为典范,称之为“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是在封建君主专制政权的扶植和鼓励下日益成长起来的。它最先兴起于欧洲典型的绝对君主专制国家——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以戏剧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人物有具有民主、进步倾向的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还有寓言诗人拉封丹等。其中,高乃依写下了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熙德》,剧中语言铿锵有力、人物个性鲜明,诗句以雄辩著名;拉辛擅长利用心理分析表现人物形象,并通过悲剧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代表作是《安德洛玛刻》和《费得尔》;而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唐璜》则运用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在英国,古典主义文学也取得一定成就,如著名诗人弥尔顿擅长借用《圣经》中人们熟悉的题材激励革命热情,代表作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诗剧《力士参孙》。
虽然古典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作家身上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呈现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一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二是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三是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整一”等。
图1:纪念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诞辰350周年。[苏联1958]
图2:名画《弥尔顿给女儿朗诵长诗<失乐园>》[匈牙利1967]
图3:纪念著名剧作家高乃依所创作的悲剧《熙德》在巴黎上演300周年。图中是画家查尔斯·勒·布论(Charles Le Brun)所画的高乃依肖像,左右两侧还分别描绘了象征戏剧艺术的面具、剧本手稿和羽毛笔等。[法国1937]
图4:纪念法国著名剧作家高乃依逝世300周年,画像中的他前额丰满饱含文学智慧,目光深邃闪烁艺术天赋,剑眉浓密冷对贫困孤寂。[法国1984]
图5:纪念高乃依创作的著名悲剧《熙德》在巴黎上演350周年,邮票描绘了该剧中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的场面,背景则分别描绘了这对恋人的父亲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发生争执,以及罗狄克找到施曼娜的父亲并与之进行决斗的场面。[摩纳哥1986]
图6:纪念法国著名剧作家让·拉辛诞辰350周年。[苏联1989]
图7:纪念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逝世300周年,背景是莫里哀著名戏剧中的一些演出场景。[新喀里多尼亚1973]
图8:上方为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的肖像,下方为他所创作戲剧中的情景。[法属阿法斯伊萨斯1973]
图9:图中描绘了莫里哀的肖像以及他亲自编剧和演出的戏剧《没病找病》中的场景。[摩纳哥1973]
图10:以“17世纪的法国著名人物”为主题的套票之一,图中为法国著名剧作家莫里哀。[法国1944]
(参考书目:朱志荣著《西方文论史》;黄牧航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