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爱情观教育研究

2021-08-10李凤娟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致橡树爱情观异性

李凤娟

前言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对爱情有了懵懂意识。在《致橡树》中,作者用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表达自己对于传统爱情观的不认可,也用木棉和橡树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观念。诗歌对于爱情观的解读对现阶段中职学生的爱情观念有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师要运用好这一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一、中职生爱情行为心理分析

(一)从众心理

通过学生爱情观问卷结果分析显示,部分中职生产生恋爱行为主要出于从众心理,校园恋爱具有感染性,如果学生身边出现谈恋爱的同学,其他人就会效仿。因此,从众心理为中职生产生恋爱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体验心理

调查结果显示,部分中职生对于爱情观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学生时代的爱情纯洁而美好,因此,渴望体会这种初恋的感觉,在体验心理的影响之下,产生恋爱行为。

(三)模仿心理

中职生好奇心强烈,喜欢模仿成人行为,喜欢将明星作为自身偶像,模仿其穿着、行为等,还可能模仿他人的恋爱行为。存在此类心理的学生,产生的早恋行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恋爱。因此,需要通过学校教育给予其关注和引导,使其掌握和异性相处的正确方式。

(四)成熟心理

中职生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之间可能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心理成熟相对过早,还会受到家庭、社会、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学生成熟心理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疏远异性,小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校异性之间相处界限分明;第二,接近异性,此时期学生对于异性产生好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产生刻意打扮或者展示自我的行为;第三,爱慕异性,此阶段为学生恋爱行为发生重要阶段,中职生处于此阶段,渴望尝试恋爱,恋爱行为较为普遍。

二、新时期中职生爱情观教育策略

(一)科学引导,树立爱情观念

通过上文对于中职学生的恋爱心理展开分析,能够看出学生此时期萌发情感意识是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学生的身心发育不成熟,对于感情他们是懵懂的,也是茫然的。身边朋友对爱情的观念、父母的行为、文学作品、影视剧中对于爱情的看法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爱情的看法和态度。在诗歌《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我如果爱你——绝不学,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不够!”这段内容,我们可以从这首诗歌创作的背景资料中了解到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这首诗歌的起源是20世纪70年代。作者与一位归侨老诗人对爱情中女孩子看法产生分歧,于是写了这首诗给朋友,作者认为,爱情中男女应该平等。用橡树和木棉来代指男女意象。当带领学生学到这一段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讨论对于男女之间爱情的看法。在诗歌中,作者用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意象,以否定的口气,表达了自己对传统爱情中大男子主义的不认可,这对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独立的爱情观念。

(二)尊重学生,引导其形成自律意识

在诗歌《致橡树》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男女共同面对困难、共同享受快乐喜悦的爱情观念,同时也是从行为上指明了爱情是两个人共同成长、面对世界的事情。

现在的中职学生,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爱情的含义。他们这个年纪也都比较任性,性格也很跳脱,三分钟热度,失去新鲜感之后就没有兴趣。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对中职学生来说,感情是双刃剑,它可以促使两个人自律自强,但也会消磨两个人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建树。因此,必须要像诗歌中那样,既有分担,又有共享,以自律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三)心理教育,让学生形成行为意识

对中职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行为,使其知晓如何与异性相处。异性之间的感情不是只有爱情,还有友情、同学情,只是在这个年纪,学生最是容易心动,可能在某个时刻会对异性心动,认为“爱情”来了。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搞清楚爱情是什么,也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行为会有什么影响。诗歌中写到“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从这几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认为的爱情是双方势均力敌、互为倚靠的。无论是谁为主、谁为次,在爱情中两个人都要接受彼此的优缺点,要认可对方的工作、努力。对学生来说,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是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要让自己成長起来,这样才是对自己行为的负责。

中职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能够辅助爱情观教育。可利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将其和异性交往过程产生的心理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心理咨询,对于存在“失恋”和“单相思”等现象的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摆脱心理困扰,以免中职生产生心理疾病,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爱情,并且能够知晓自身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学习,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四)学科教学,渗透爱情观教育

中职教育,为引导学生爱情观,还可利用语文学科教学,辅助爱情观教育。古往今来,有大量的爱情名篇以及感性诗文,其中都富含对爱情理性认知内容,教师可合理选取,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其找到爱情的本质。

当前环境下,很多人对于爱情存在很大的认知偏差: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是女性,可以依靠自己的青春容颜换取纸醉金迷,要么认为自己的男性地位可以支配、控制女性。而影视剧、网络上一些不良爱情思想对学生的荼毒作用也很大,女生幻想能遇到自己的霸道总裁,男生幻想有很多女生主动投怀送抱,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对于爱情的正确看法和态度,也影响到他们在校园内的学习。《致橡树》对现在的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在爱情观的教育上,《致橡树》表达的是男女平等、独立自主、势均力敌的爱情观念,两个人要能够为对方坚守,也彼此扶持共同成长,这样的爱情才应该是学生追求的目标。

结语

《致橡树》是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关于诗歌的知识,但同时《致橡树》对于爱情观念的解读和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要传授给学生生活经验、感情良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本文系2019年度南宁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应用”课题编号为2019B0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致橡树爱情观异性
从《寡妇春怨》与《孤雁儿》对比中看中西爱情观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舒婷《致橡树》的解构
异性齿轮大赏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Sonnet 116
致橡树
张生与柳梦梅爱情观之比较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你有让异性心动的本领吗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