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像·一颗星·一粒磷
2021-08-10刘鹏飞向浩
刘鹏飞 向浩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振兴而抛头颅、洒热血,多方寻求救国之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汇成了这段历史的主线。
当后世历史学家们把这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历史人物,如同一颗颗链扣般串联成一条纵贯近代百年的链条时,总有一些链扣格外结实,牢牢地绷住了整根历史的链条。短短近代百年,一些名字宛若星辰,刺破黑夜。
恽代英,无疑是最闪耀的启明星之一。
一、一尊像
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自己要是不真心救,就是亡国奴的本性了!
——恽代英
在今天的华中师范大学校园里,伫立着这样一座汉白玉雕像—— 一袭长衫,手持书卷,面容消瘦,饱含革命热情的坚定目光从厚重的镜片中透射而出,似乎马上就要冲破石像的束缚,声嘶力竭地喊出:“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
他,便是恽代英。
恽代英于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预科。学生时代的恽代英就积极参与革命运动,他是五四运动武汉地区的领导人之一。1918年,大学毕业的恽代英受聘担任中华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务主任。由此开始,便一直致力于中国共产主义的教育事业和革命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1920年,恽代英成立利群书社,后来又创办共存社,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任上海大学教授。同年8月被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宣传部部长,创办和主编《中国青年》。1924年恽代英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5年参与领导“五卅”运动。1926年5月被党派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和中共党团干事。1927年1月到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任政治总教官。7月恽代英奉中央之命赴九江,任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和发动南昌起义。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28年底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组织部秘书长等职,曾主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29年6月在中共六届二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0年5月6日,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1931年4月29日被杀害于南京,时年36岁。
恽代英的一生,是追求马克思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和中华民族富强而英勇奋斗的一生,他用一生的革命行动践行了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周恩来在1950年为恽代英题词:“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應永远成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作为“楷模”的恽代英,伴随着他身上坚定的革命信念、热烈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已经化作一尊像,永远地耸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英雄奋斗的历史上,永远地耸立在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心中。
二、一颗星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耀得暗室像白昼一般呢, 但至少有些用处,可以使暗室中的人认识到一点周围的真正情形。
——恽代英
1915年恽代英进入武昌中华大学学习,1918年毕业,在校学习的这三年,正是新文化运动狂飙猛进的时代。这一场声势宏大的启蒙运动,给予正在大学追求救国真理的恽代英一片光明。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很喜欢看《新青年》《新潮》,因为他们是传播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劳动的福音的。”
这样的时代,正是茨威格所谓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因为在这个人类难以企及、不朽的时间黑夜里,它们宛若星辰,刺破了黑暗,放射出永恒的光芒!”当此“群星闪耀时”,恽代英汲取着群星的光热和养分,并化作一颗新星,在黑暗中发散自身的光、热。
1920年2月,恽代英创办了利群书社,书社是试验“共同生活”的基地,社友们把书社看成是“修养社会的结晶体”和“服务社会共同生活的雏形”。书社是长江中上游宣传新思潮的阵地,积极宣传包括《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内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和《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劳动界》等进步刊物。
利群书社和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社、毛泽东的《文化书社》来往频密,交流各种进步思想,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条件,从客观上成为华中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1923年8月,恽代英出席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后为团中央委员,成为职业革命家,创办并主编了《中国青年》。在主编《中国青年》期间,恽代英将该刊作为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不懈努力。
从1923年创刊至1927年第一次停刊期间,《中国青年》共出版168期,是大革命时期发行期数最多、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由于其深受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发行量一再扩大,“从最初的几千份上升到五万余份”。将为革命青年作思想指导作为历史使命,探求中国革命的基本理论,以马列主义观点回答和解决当时革命运动中的很多迫切问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恽代英的智慧和汗水。
恽代英著译中影响最大的是《阶级争斗》。1920年初夏,25岁的他受陈独秀之托,将考茨基的《爱尔福特纲领解说》一书译成中文,译名为《阶级争斗》。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说:在寻找马列主义初期,三本书特别深印在我的脑子里。而其中一本即为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
恽代英的一生,可谓是短暂,却又灿烂。如茨威格所言,恽代英正是一颗闪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明星,是一颗刺破了中国近代百年昏暗的启明星。
三、一粒磷
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恽代英
无论是作为一尊像的恽代英,还是作为一颗星的恽代英,都是崇高、宏大、遥远的。塑像高高在上,只能用来瞻仰;星辰更是遥不可及,只能用来仰望。
在历史长河这一侧的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透过历史感受到恽代英的光与热呢?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談到,学习历史,乃至认识历史人物,“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只有带着温情与敬意,走入恽代英活生生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感受他如星辰、如塑像的崇高背后,那如磷燃烧般的光和热,虽然小,却能发光、发热。
茅盾曾在《记Y君》一文中描绘了Y君的形象。Y君,正是恽代英。“曾经有人说过一句笑话:灰布大衫就是Y君的商标。‘五四时代在武昌听过Y君第一次演讲的青年们,后来在上海某大学的讲坛上又看到Y君时,首先感到亲切的,便是这件灰布大衫。这一件朴素的衣服已经成为他整个人格的一部分,这从不变换的服装又象征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始终如一的坚贞和苦干。”
1921年秋,恽代英应聘到四川泸县任川南师范教务主任。师生们久闻其大名,前往码头相迎,恽代英却自己挑着行李先到了学校。但是,他过于“朴素”的装束却让校工把他当作“脚夫”拒之门外。
1930年,恽代英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他坚称自己名为“王作霖”,称自己是武昌电话局的失业工人。国民党也一直没有认出他的真实身份,最后以“煽动集会罪”被判处了5年刑期。在狱中的恽代英保持着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他带领狱友们要求改善生活环境,向狱友讲述南昌起义经过和经验教训,还编写了解释共产党十大政纲的通俗读本。
就在他即将被提前释放时,恽代英被叛徒顾顺章出卖。恽代英自知将辞人世,便写下绝命诗:
浪迹江湖忆旧游,
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
留得豪情作楚囚。
最终,他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于南京,年仅36岁。
在狱中,恽代英说过:“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
恽代英作为一粒磷,极其微小,燃烧出的光和热也极其有限,但是一粒磷燃起的火星,却能引燃周围的磷,最终燃起一场熊熊烈火。在这场革命的烈火中,烧掉的是锁链,是一个腐朽的旧中国,浴火重生的则是一个崭新的中国。
参考文献:
[1]李艳主编 共青团史人物传·第1辑[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150;
[2]中央档案馆等编 恽代英日记[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624;
[3]斯蒂芬·茨威格 人类群星闪耀时[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2;
[4]田子渝等编 恽代英传记[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74;
[5]魏宏运编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271;
[6]钱穆 国史大纲·引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
[7]方铭编 茅盾散文选集[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313。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