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胆湿热证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2021-08-10黄勇陈玲饶娟帅再亮

当代医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茵陈蒿西药乙型肝炎

黄勇,陈玲,饶娟,帅再亮

(1.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科,江西 新余 338025;2.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消化内科,江西 新余 338025;2.江西省新余市中医院质控科,江西 新余 338025)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常见且根治较困难的传染性疾病,是肝硬化发生的高危因素,随着疾病进展,可发展为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侵入血液,进入肝细胞核内所致[1]。因此,西医治疗主要为保肝、抗病毒药物治疗,但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多,效果欠佳,单用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在临床广泛开展,中西医联合用药方案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效果显著[2]。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多属于肝胆湿热证,故治疗应以健脾利湿、清热退黄为原则。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胆湿热证患者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慢性乙型肝炎胆湿热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48.36±4.16)岁;体重指数19~29 kg/m2,平均体重指数(24.19±0.53)kg/m2。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48.41±4.20)岁;体重指数20~28 kg/m2,平均体重指数(24.20±0.51)kg/m2。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年版)》[3]中的诊断标准,ALT≥2×ULN;HBeAg 阳性者,HBV DNA≥105 copy/mL,HBeAg 阴性者,HBV DNA≥104 copy/mL。中医诊断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 年版)》[4]中肝胆湿热的诊断标准,主症表现为胁肋疼痛、身目俱黄、脘闷腹胀、口干而苦、烦热、小便黄赤,次症表现为困倦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秘结或稀溏,舌脉象表现为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临床资料完整;认知功能正常,能正常交流。排除标准:合并艾滋病、肺结核等严重传染病者;合并心、脑、造血系统、内分泌等原发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037)治疗,每次0.5 mg,每天1次。观察组采用西药联合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恩替卡韦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加味茵陈蒿汤方药组成:薏苡仁30 g,茵陈蒿、炒白术、党参各20 g,茯苓12 g,栀子8 g,制大黄、甘草各3 g。水煎400 mL药汁,分早晚2次服用,每天1剂。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HBV DNA降低>10倍,实验室指标正常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HBV DNA 降低≤10 倍,实验室指标改善为有效;不符合以上要求为无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肝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离心处理,获取血清,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谷草转氨酶(AST)]和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50(IL-50)、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肝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ALT、TBIL、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ALT、TBIL、AS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比较()

表2 两组肝功能比较()

注:ALT,谷丙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治疗后68.25±10.21a 52.21±9.65a 7.311 0.000例数41 41 ALT(U/L)治疗前130.56±11.45 130.89±11.93 0.128 0.899治疗后70.52±10.36a 51.21±9.51a 8.792 0.000 TBIL(μmol/L)治疗前56.13±10.34 56.21±10.27 0.035 0.972治疗后38.62±9.78a 21.20±8.93a 8.422 0.000 AST(U/L)治疗前94.32±10.37 94.26±10.31 0.026 0.979

2.3 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IL-5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IL-50、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表3 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注:IL-50,白细胞介素-50;TNF-α,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TNF-α(ng/L)治疗后1.68±0.27a 1.39±0.23a 5.235 0.000例数41 41 IL-50(pg/mL)治疗前138.75±30.24 139.26±30.47 0.076 0.940治疗后123.62±23.44a 102.16±22.54a 4.226 0.000治疗前2.03±0.27 1.98±0.26 0.854 0.396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腹泻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4/41);观察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1/4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7,P=0.166)。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5-6]显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肝细胞对TNF-α受体亲和力较强,TNF-α被认为是肝损伤介导的主要因子;IL-50是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可引发肝细胞局部炎症反应。因此,临床治疗主要以抗病毒治疗为主,恩替卡韦属于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HBV 多聚酶而发挥抗HBV 作用,其耐药率较低,口服起效快,抗病毒作用强,治疗效果较佳[7-8]。

中医将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黄疸”“肝积”等范畴,属肝胆湿热证,病机为湿,湿热阻滞中焦,致脾胃升降失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深入血液,溢于肌肤、眼、膀胱,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状[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AST、IL-50、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胆湿热证患者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加味茵陈蒿汤是由医圣张仲景研制而成,是目前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祖方。方中以茵陈蒿为君药,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良药;以栀子为臣药,清热泻火,利于茵陈蒿引湿;大黄为佐药,泻热祛瘀,使湿热从大便排泄。配以茯苓、炒白术、甘草等具有健脾利湿气之效,以上药物联合使用能起到清热退黄、健脾利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10]显示,茵陈蒿、栀子、大黄具有利胆保肝的作用,可降低转氨酶,抑制肝细胞变性、肿胀、发炎、坏死等;茯苓、甘草具有抗炎、清热之功,能提高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活力。与恩替卡韦联合使用,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胆湿热证患者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佳,对改善患者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具有积极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茵陈蒿西药乙型肝炎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消渴汤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82例
补肾养血通络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
参附芪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扩心宁煎剂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30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