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链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路径的探究——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医药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

2021-08-10王江南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职业专业课程

王江南 舒 文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指出要遴选60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随后,江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江西省承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宜春市印发《宜春市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创优实施方案》,指示到2022年宜春市要建成3个省级特色专业(群)。为了响应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决策部署以及符合宜春“生态+大健康”产业发展要求,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下面简称我校)拟构建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核心,药学专业为核心支撑,辐射带动中药学等医药技术类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群,为区域产业链培养合格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1 SWOT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最具有成长性的产业。近年来,江西省在南昌、宜春、赣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和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明显的集群发展趋势,未来江西省将逐步建设并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地。为保障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我校作为赣西地区医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担负起责任与使命。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和药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骨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还是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团队是江西省高校教学团队,该专业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是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两个专业共建有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充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行业人才需求及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我校于2018年新增了中药学专业。

虽然医学检验技术和药学专业优势明显,但国内医药卫生院校较多,专业发展竞争激烈,且中药学为新增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尚不成熟。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开展了我校医药技术专业群建设路径的探究。

2 组群逻辑

2.1 专业基础相通 群内3个专业同属于医药卫生大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共享面较大,包括:思政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

2.2 职业岗位相关 群内各专业的主要岗位是在医院、生物医药公司、医药器械公司等从事临床医学检验、药品生产、药品鉴定、药品质量检验、医药产品营销等工作。

2.3 教学资源共享 群内除了可以共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也有交互,包括医学统计学、医药市场营销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文献检索等,故在师资、实验实训、课程等方面也能共享资源,可以有效地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激活内部发展活力。

3 我校医药技术专业群建设路径思考

3.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1 建立多元化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在原有与南昌艾迪康临床检验所有限公司、益丰大药房订单班培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对生物医药技术人才的要求,继续与行业(企业)开展多元化合作,共同受益,以培养创新创业多元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边界,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细化岗位群对接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3.1.2 构建“分层培养、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群对接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分析专业群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通过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可持续发展,培养具备临床医学检验、药品生产、药品鉴定、药品质量检验、医药产品营销等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开展以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及时发现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分层培养、多元评价”的人才培养模式[2]。

3.2 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3.2.1 构建“基础共享、核心独立、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以服务区域医药大健康产业链为宗旨,参照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遵照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根据专业群的共享原则,构建多专业相互联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1)基础共享模块:根据专业群对医药卫生领域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职业素质而设置,以支撑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2)专业技能模块:根据各专业所涉及的行业特点、工作领域要求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各专业核心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3)素质拓展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选修素质拓展课程,辅以第二课堂、技能竞赛等,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跨岗工作的能力。(4)创新创业模块:依托学校创新创业学院,开展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基础、SYB等课程,培养学生“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

3.2.2 融合专业优势,建设专业群优质课程 围绕区域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岗位要求,融合专业群各专业的特色优势,开发新型教学资源,建设一批省级、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搭建专业教学资源库。

3.3 推动教材与教法改革

3.3.1 产教融合,开展新形态教材建设 围绕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融入新技术、新规范要求,以专业群共享为目的,分析行业(企业)技术岗位的典型任务,与紧密合作企业共同开发新形态教材。

3.3.2 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提升专业群教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创新。依托超星网、职教云平台等线上平台,打造专业群优质课程信息化资源,进一步开展“翻转课堂”、“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4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

3.4.1 培育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校企共同培育“行业+学校”双带头人队伍,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重点,从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科研服务等方面,通过挂职锻炼、共同研发、专题培训等方式,培养具有先进高职教育理念,较高科研水平的专业群带头人。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技能大师、行业专家、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的学术和技能优势,培育一支德高艺精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

3.4.2 建设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 开展校企“双向挂职、人员互聘”,专职教师担任行业企业职务,参与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企业选送职员在校内开展教学;通过内培外引,建设一支培养与聘用相结合,研修与企业锻炼相结合的专兼结合“双师”教师队伍;对接“1+X”证书,组织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3.4.3 开展“五个一”要求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能力大赛、教学改革与科研,指导学生比赛,通过对教师的“五个一”要求(即讲好一门课,参加一次教学能力大赛,指导一项学生竞赛,参编一部教材,开展一项科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多渠道开辟境外交流项目,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互访、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学生海外学习、海外实习等,鼓励学生出国就业。制定教师境外培养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到境外考察、学习、与会,组织青年教师申请各类留学资助项目,鼓励自费出国访问、留学,分层分类培养国际化人才。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产业链不断转型升级,为顺应区域产业链发展,需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适时纳入产业链上相关专业、优化建设方案,让专业群内各专业更好地发挥“协同效应”。

猜你喜欢

职业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